如何培养男孩的“男子气概”
时间:2019-09-24 14:56来源:互联网 作者:佩奇 点击:
经历是一种财富,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人生需要经历,但并不是只有苦痛的经历才是人生的财富。对男孩的爱、接纳、包容其实更加难得。各种各样的经历会让孩子产生各种不同的体验,如果孩子的每一次经历父母都能给予很好的正向的引导,孩子都会由此获得充盈的心
在大运动、够激烈的活动中,爸爸的“硬汉”形象,无疑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男孩子的气质形成,是个非常好的参照榜样。
 
男孩子应该如何教养,才能让他更有内涵和好的性格呢?因为性别的差异其实对女孩和男孩的教育方法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我们既要认识到男孩女孩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但同时,又最好不刻意人为地,拿不一样的教养方法区分对待男孩女孩,而是以孩子自己的个性化需要为准。因为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不是用来“设计”孩子未来的,而是为了更好地陪伴、支持孩子成长。
 
其实,不需要我们特别去做区分,在我们自然而然的教养过程中,孩子们就会自动接收到整个成长环境传递给他们的区分信息。比如从一出生起,接生的医生会第一个判定:恭喜你,生了个小公主/小公子!其后,新父母会向亲戚朋友报告好消息,并且一般都会特别说明,小家伙是男孩女孩。紧接着,亲戚朋友探望恭贺之时,一起带来的,还有针对男孩/女孩不一样的礼物、探视话语、态度等等。
 
这些就是整个社会对于孩子性别角色发展的一个引导作用,心理学上称之为“刻板印象”。性别的刻板印象并非是贬义词,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些性别的刻板印象,帮孩子朝向正确的性别角色去塑造自己。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自然而然地尊重孩子的生理现实,以及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实,读懂孩子的需求并予以恰当的回应。
 
1.父母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逗弄孩子的“性别身份”
 
稍留意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产科病房,父母以及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一般会把他们的儿子喊作“大胖儿子”“小老虎”“铁蛋”等,热衷于根据他们的哭声、握紧的拳头、乱蹬的脚来评论这些小伙子的力量。在许多西方国家,男孩一出生就被包裹在蓝色的襁褓里,而女孩则被包裹在粉色的襁褓中。这种性别的社会化,从婴儿早期即开始,并一直继续下去。
 
在这个阶段,我给父母的教养建议是,就按照孩子的生理性别,给他提供适合这个性别成长的环境。比如穿戴男孩衣物服饰、玩男孩子喜欢的玩具等。
 
特别要提醒的是下面这种情况。
 
当今社会,生男生女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很多妈妈都期盼着迎来一位小公主,但事与愿违偏偏是个小子。有时候家人一时兴起,会把孩子打扮成小姑娘的样子,扎起小辫、穿上裙子,一家人则在一旁捧腹大笑,完全没人意识到这样做对孩子的影响会是怎样的。更有甚者,等孩子长大一些还以此为玩笑来耍弄孩子,拿出当年被拍成女娃的照片对孩子说“你看,你原来是个女孩的,多可爱,后来变成男孩了”,看着孩子一头雾水,或者生气通红的小脸又是一顿嬉笑。
 
这样做,很不利于孩子的性别发展。当父母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并哈哈大笑的时候,男孩就捕获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这样的打扮才好,看,爸爸妈妈多高兴,我就该这样穿。”他们会思考:原来做女孩子才可爱,才被爸爸妈妈喜欢呀。如此,孩子脑子里就会出现这些性别混淆的信息:我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当男孩好还是女孩好?所以,我还要再强调一遍,你的孩子生来是什么性别,就照着这个性别的刻板印象去养就好了。
 
2.父母对男孩的气质培养,要符合社会对男性角色期待
 
性别差异并不只是不同的生物遗传。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社会文化都期待男性与女性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也赋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性别角色。为了回应这些不同的期待,孩子们必须知道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并将这一信息整合到自我概念中。
 
男孩们总是被鼓励担任工具性角色。将来作为一个传统的丈夫与父亲,男性必须承担养家糊口、保护家庭不受外界伤害的责任。因此,人们总是期望男孩们是支配、果断、独立和富有社会竞争性的。社会看重男孩们的成就和自立品质。
 
曾有研究者做过“110种社会文化中五种心理品质社会化过程的性别差异”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可见,社会普遍对于不同性别角色是具有不同期待的。可能你会认为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已经由于女性权利和地位的提高以及更多职场女性的增加而消失,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20世纪后期性别平等方面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今天的少年和青年仍然认可许多传统的性别模式。例如,在一项研究中,整个社会对于男人的看法是理性、有抱负、自信、运动好,并且是拥有很多优势人格的领导者。
 
所以,想要男孩子长大后朝向社会期待的男性化角色发展,父母对男孩的教养过程中,也要有意地培养男孩子的这些气质。在聊到“穷养男孩”这一论点时,就专门提到,我更愿意把这个“穷养”换成“多经历”。经历是一种财富,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人生需要经历,但并不是只有苦痛的经历才是人生的财富。对男孩的爱、接纳、包容其实更加难得。各种各样的经历会让孩子产生各种不同的体验,如果孩子的每一次经历父母都能给予很好的正向的引导,孩子都会由此获得充盈的心理能量。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爸爸对于男孩的榜样和引导作用,远比妈妈更要紧。尤其是3-7岁,是孩子的气质养成关键期。所以,我的建议是,在这个阶段,爸爸需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正面的男性榜样参照。而且,爸爸多参与到儿子的教养和活动中去,这个男孩子的气质就一定差不了。
 
3.父母要接纳男孩气质中的特殊性
 
要说男孩和女孩最大的气质差别是什么,想必有男孩的父母会异口同声,那就是男孩更加好动,更具攻击性。
 
从2岁开始,男孩的身体攻击(打人)和言语攻击(说脏话)就多于女孩;在青春期,男孩卷入反社会行为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是女孩的10倍。其实不只是2岁以后男孩子的特殊气质才开始展现,在出生之前,男孩的身体活动就比女孩活跃,比如胎动更多、力度更大等。在整个童年期,特别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男孩都一直保持着比女孩更高的活动水平。事实上,男孩表现出的高活动水平,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发起和参与非攻击性的打闹游戏,比如我们会常常看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扭打成一团。男孩女孩的确有着这样泾渭分明的玩法。同性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候,小男孩之间会互相推来推去。动物界中的雄性也多有这种行为。女孩子则要安静一些。心理学家们观察到的上述种种,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最初的性别气质差异。而这些差异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不一样罢了。
 
男孩子沉浸在探索中时,往往耳朵就好像是“关闭”的,他们无法同时接受到多重信息。父母若对此予以批评,对孩子的探索行为进行限制,很容易压制他男孩子的天性。而且,越是强制矫正,效果越不好。更好的方法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恰当的支持,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走到孩子跟前、低声、蹲下来,跟孩子保持目光接触;为孩子这些旺盛的精力寻找合适的兴趣班;带孩子多做户外的体育活动,比如外出郊游、爬山、跑步、踢球等等。
 
这些引导和活动,如果主要由爸爸带领男孩子去完成,将是非常棒的事情。因为,在大运动、够激烈的活动中,爸爸的“硬汉”形象,无疑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男孩子的气质形成,是个非常好的参照榜样。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