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不爱吃蔬菜而十分焦虑,尝试各种方法“逼着”孩子多吃菜,甚至打骂。实际上,这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
有多少爸妈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让自家宝宝吃口蔬菜,可谓是“斗智斗勇”:要么连哄带骂,要么变着花样将蔬菜做得看起来美味可口,要么将菜混到肉里,神不知鬼不觉让孩子吃下......总之,能得到的做得到的,都被我们试过了。为了这口菜,用心良苦的粑粑麻麻们也是拼了。其实,回忆一下我们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不对蔬菜怎么也爱不起来,总觉得吃起来味如嚼蜡。
同样也是为了一口菜,自己也跟爸妈开始了各种“拉锯战”,想着各种法子逃过他们的“蔬菜炸弹”。『孩子不爱吃蔬菜』几乎是所有家长都会面临的难题,不管在哪年代,在国内还是国外。我们总会习惯性地将其解释为“挑食”,但是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处的孩子都在“挑食”?会不会存在更深层的原因?
01先天基因决定
这要追溯到几百万年以前,当人类祖先还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时,大部分时间是不能保证温饱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捕回来的动物,还有采集来的野果,挖出来的根茎等等。这让人类养成了一种生存本能,即得到或者吃到高营养密度或者高热量的蛋白质或肉类,才可能更好得活下去。而蔬菜作为热量并不丰富的食物,最开始并不为人类所重视,没肉吃的时候,才会选择吃蔬菜。尤其对孩子(成长期比大人需要更多能量)来说,如果仅靠吃蔬菜,连存活都无法保障。
这种本能,持续到今天,对孩子们选择食物,多少会产生一些影响,你会发现,他们更偏爱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肉类,和含有大量葡萄糖的糖类。所以,当脱离母乳(含有近一半的饱和脂肪),开始逐渐正常进食的过程中,孩子们基于天性,就会排斥纤维高(不消化),热量不高的蔬菜。
02自我保护的本能
导致孩子不喜欢蔬菜另一个生物因素,是它们的味道,以及这种味道所暗示的含义:孩子会觉得蔬菜会发“苦”,苦味意味着“有毒”,很多蔬菜,比如菠菜、青菜等等,是有一种淡淡的苦味的,你可能觉得奇怪,想说蔬菜明明很美味呀,哪里来的苦味?
问题就来了,我们明明吃不出来苦味,为什么孩子吃出来了?原因是孩子的味蕾会比成年人更加敏感,一般孩子有大约10000个味蕾,它们每2周更新一次,但是随着成长,一些味蕾就不再更新,很多成年人通常有大约5000个味蕾能正常工作,一些年长者甚至只有3000多个。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略微的苦味,也能被孩子灵敏地觉察到,而往往我们认为不苦的蔬菜,实际上孩子觉得很苦,避之不及。宾大营养科学系教授Barbara Rolls说,这种排斥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我,避免吃到有毒的东西。毕竟许多有毒的植物确实是苦的,所以,为了安全,年龄幼小的他们还是会选择少尝鲜……此种现象被科学家称为,新奇食物恐惧症 (food-neophobia)。这一抵抗或说自我保护机制大致是从18个月开始,在2-6岁达到峰值。
03口感和心理作用
蔬菜的新口味和质地让孩子不喜欢从乳汁,到断奶,再到逐渐添加各种其他食物,孩子会基于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温和或者甜腻口味,当给他们的饮食中增加蔬菜的时候,新的口味(尤其是苦味)可能让他们排斥。另外,蔬菜富含纤维素,质地并不招孩子们喜欢,吃起来要花掉更多时间咀嚼,而且很难顺利吞下。
孩子一般会将富含脂肪,还有糖的食物和开心、庆祝或者奖励联系起来,加上本能使然,对这些食物往往充满向往。但是面对蔬菜,一般都抱着负面敌对情绪,因为每次吃蔬菜,都有父母的唠叨和强迫,不愉快的就餐时光。这种负面的进餐体验怎么能让孩子喜欢上蔬菜呢?
04尊重孩子的本能,合理优化
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不爱吃蔬菜而十分焦虑,尝试各种方法“逼着”孩子多吃菜,甚至打骂。实际上,这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如前所述,孩子在选择食物的偏向上,更多的是天性使然,他们会更倾向相信自己的身体和本能。而“逼着”孩子吃蔬菜这种行为,其实是在与人类本能做抗衡的一个过程,你可能在给孩子传输一个想法:不要相信你的身体,要相信我们,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面对这样的“洗脑”,有些孩子可能会迫于压力而做出让步,选择忽略本性,强制自己吃蔬菜;而有些孩子反而更加讨厌吃蔬菜,甚至一看到蔬菜就会产生排斥情绪。
无论哪一种反应,孩子都不是心甘情愿的吃下蔬菜的,更加不会明白蔬菜对于他们的健康是有益处的。因为本能被压抑以及不好的进食体验已经摧毁了他们对蔬菜的好感。吃蔬菜必将会无限次发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拉锯战”。所以,对待孩子不爱吃蔬菜这件事,家长们不必硬来,我们真的很需要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本能。慢慢地,你会发现或许孩子只是不喜欢某些绿叶蔬菜,但是却非常喜欢西红柿,南瓜,黄瓜等甜味较多的果实类蔬菜。这时,我们就可以多选择孩子喜欢的种类进行烹煮。或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进行加工,比如做成蔬菜泥,蔬菜馒头......让孩子适量摄入一些,或许,就餐的过程会变得更加平和温馨,孩子也会渐渐地不排斥吃青菜了。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