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补习之后,教育走韩国模式or德国模式?
时间:2021-09-07 15:45来源:互联网 作者:奥凸曼 点击:
双减政策落地,一夜之间课外培训班全部喊停。教育制度骤变的十字路口,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规划,是否也要随之改变?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全面叫停过补习班 ,随后在2000年恢复,韩国的教改之路对我们有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另外, 重视

 “双减”政策落地,一夜之间课外培训班全部喊停。教育制度骤变的十字路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规划,是否也要随之改变?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全面叫停过补习班,随后在2000年恢复,韩国的教改之路对我们有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另外,重视职业教育的德国,会是我们教改参考的模板吗?
 
毕竟,像在德国,无论走职业教育路线还是学术教育路线,就业后在收入上是不会有太大差别的,如果现在告诉你,在未来,修水管和搞学术可能收入是一样的,你还会执着于给孩子补课,逼着孩子考985吗?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将好好拆解一下韩国、德国曾经走过的教育路线,毕竟,对于身处教改时代的我们来说,如何让孩子在这场改革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顺应政策及趋势,才是我们每一个家长最关心的。
 
以下,来看看韩国孩子的补课之路,以及被称为yyds的德国“双元制”教育路线。
 
1

韩国补课禁令后
 
造成了另一种内卷
 
如今我国天价学区房和教育内卷的情形,在70年代的韩国就已经到达了顶峰。
 
当时为了缓和社会情绪,1974年韩国出台了《高中学校平等化法案》,开始禁止现职教师补课、限制补课内容、中小学生减负、摇号上优质高中……但这些举措没有什么效果,毕竟高考是认分数的,好教育资源和工作机会也有限,学生只能拼了命内卷。
 
来源:韩国教育统计年鉴
 
1980年,在底层家庭的呼吁下,韩国政府下令禁止所有补习班,为的是减少普通家庭教育负担,实现教育均衡。
 
可明面上的补习班开始转到“地下”,富裕家庭高薪聘请私教,普通家庭想补也找不到好老师,更负担不起昂贵的私教费用。富裕家庭的孩子成绩远远超过普通人,几乎垄断了所有优质教育资源。在禁止补课的背景下,普通家庭连努力的资格都没有了。
 
一系列旨在减少补课的政策,最终加剧了补课和内卷。在2000年,韩国取消了补课限令,补课又合法了。
 
如今韩国的教育内卷,依旧比我们厉害得多。
 
在EBS纪录片《学习的背叛》中提到,为加强素质教育,大学入学除了高考成绩,还要看校内考核——有一本综合生活记录的小册子,对高中3年的学校表现和社会实践进行综合评估。
 
好的大学两者的比重是——70%左右的校内考核+30%的高考成绩。
 
普通高中缺乏培养计划,在社会活动分数这一项远远落后;而私立高中的老师会在入学时,就引导学生参加各项对校内考核有利的活动。因此,这些高中生的履历能比普通公办高中的学生多上十几页。
 
这十几页的履历,十几页的素质教育,都需要用钱堆出来的!
 
也就是说,追求“素质”的竞争,可能更费钱,更难达到“公平”
 
家庭条件中下的孩子拼命学习,努力追赶着同学们的步伐,依旧难以超越“家境差距”这道鸿沟。
 
2

反思:补课压力

来源于择校的刚需
 
“双减”政策中的“禁止补课”一事在韩国已经有翻车的前车之鉴,我们这次会有何不同?
 
在一个阶层逐渐稳固的社会体系中,教育扮演了一个可以带动阶层上下流动的角色。一旦有选拔,就会有人在合理的范围内“抄近道”破坏公平规则。比如课外培训就像是一种“氪金作弊”行为。
 
“双减”不仅仅是打击培训机构,背后涉及到的教育公平、社会稳定、人才选拔,甚至是人口未来,各个部门肯定是研究了各种先例、深思熟虑后才敢出台的政策,要相信国家这次教改的决心!
 
家长心目中“孩子考上好大学,才有好工作”成为了一种思维惯性,职业技术教育没有更好的前途和劳动报酬,也成为了一种刻板印象。
 
补课压力,来源于择校的刚需。
 
携程创始人、人口学家梁建章提出,应延长大家的教育学习时间,从取消中考和重点中学开始,普及大学教育,实现大学本科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他的意思是把中国的教育打造一个均贫的教育。可高校扩招会也会导致学历通胀,让大学毕业证书不值钱,当选拔机制被抛弃后,人才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教授的观点是:我们对职业要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不要认为从事体力劳动职业性的工作就是低人一等。
 
并不是(大学)普及率高了就真的能出很多拔尖人才,还在于这些人是不是真的有对这个学科、对这个专业的特长,有发自内心的爱好和热情。
 
这些人可能天生就不是做学术工作的材料,你逼着他们,他们硬撑了那么多年,最后非常痛苦,甚至痛不欲生。
 
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发自内心具有热情的事情,然后去实现它,走向自我实现,而不是把教育作为一块敲门砖、一个功利性的尤其是短期功利性的工具。
 
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给职业教育雪中送炭,而不是给高等教育锦上添花。
 
些孩子的天赋可能在别的地方而不是升学考试上,只有改变了教育的目标、理念,给出多元化价值出路,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减负”。
 
普职分流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扩大我国的职业教育,以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发展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3

德国的职业教育

为什么堪称教科书
 
谈及职业教育,有一个成功案例就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的教育体系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学生就会分流到不同性质的中学——文理高中8-9年制/实科中学5-6年制/职业中学5年制,中学毕业后再进入普通大学/应用技术大学/高等职业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高中阶段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比重大约是60-70%)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把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学生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部分时间在企业当学徒。
 
在职业学校中以理论教学为主,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大约是7:3。理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实践课(实验课、基本技能操作等),传授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扩充和深化普通文化知识,使学生达到12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德国的企业和学校联办职业教育的比例高达20%,在德国的工厂、公司、政府机关……都能看到实习的学生。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途径,总体上有55.7%的德国人口接受过双元制职业培训,双元制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
 
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也高。不管你是白领还是蓝领,上的是大学还是职业学校,收入差距并不会很大。
 
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靠自己的技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所有的工作在社会上都不会被歧视。
 
当然有些人会改变自己走职业道路的初衷,想再学习后升入大学深造,也完全可以。德国保留了很多不同可能性的通道,让大学也成为条条大路都能通的“罗马”。
 
当然德国的职业教育之路也不是完美的,梁建章提出一个观点:
 
发展职业高中是工业时代的想法,在信息和智能时代已经过时。
 
现在,一直标榜职业教育的德国也开始反思,随着工厂智能化和复杂程度的上升,高级工人仅有职业教育可能是不够的,还需具备更好的综合能力,一线的服务和生产人员才有可能为创新和改进做出贡献,未来有机会被提拔成管理和研发人员。
 
写在最后:
 
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不同的特色。每个国家的国情也不一样,没有说哪国的是最好的,我们一定要去效仿,只是从历史经验出发,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所有教育都应该是殊途同归的——教育永远都存在另一种可能性,让孩子在未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不是孤注一掷在一场考试中就决定他们未来的路。
 
相关推荐:
 
下面为大家推荐几套国内外最热门的儿童英语书单,给新手爸妈们做个参考!
 
 
如果你在孩子书籍阅读上及英语启蒙有困惑,请加下方微信探讨交流!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