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家里或者身边是否有即将面临幼升小的孩子?
一项针对幼儿园大班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55.3%的家长希望孩子上学时表现优秀,成绩位列班级前列;43.3%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在中等偏上;70.7%的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存在焦虑情绪。家长的这种普遍想法是对孩子前程焦虑情绪的一种宣泄,从侧面反映了家长们的一个认知盲区:即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过渡阶段,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孩子需要的、害怕面对的,什么是小学老师需要家长协助的、指导的。
据教育专家介绍,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这段过渡期间,他们的内心情感、上学愿望、学习兴趣和自理能力以及行为习惯,是需要家长协力进行调整的。作为家长应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心理上帮助孩子适应小学课堂
孩子在上学前各项心理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是耐心,孩子六七岁时还不能完全适应小学生活,容易出现注意力集中短暂或坐立不安,家长应试着培养孩子有耐心地完成每一件事,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从5分钟的集中注意力开始,能做到后再慢慢延长时间。其次是独立,要让孩子在上小学前就养成独立学习与生活的习惯,随时提醒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要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再次是尊重,要教孩子尊重老师,还要学会尊重同学,有意识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的习惯。最后是团体意识,进入小学后,一般都会有校规班规,要培养孩子的团体意识,即教会孩子服从校规班规,让孩子了解作为团体中的一员需要怎么做,明确个人应该服从集体的规则意识。
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幼儿园里孩子过的是集体生活,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老师帮助。但进入小学后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都得靠孩子自己完成,若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学习。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下面几点做起:
科学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养成早上6:30起床、晚上20:30上床睡觉的正常作息时间规律。上小学后将面临一定的课业压力,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学习,应节制孩子看电视和玩游戏的时间。教导孩子对时间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该干什么,而不是上课随意迟到或者早上赖床不肯上学。
简单的生活自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给孩子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小天地,引导他学会整理自己的小天地,学会用筷子吃饭、穿衣、洗脸、叠被、擦桌子、扫地等小事。与此同时,学会整理上课所需的学习用品的能力也很重要。
上厕所的习惯:由于孩子习惯家中的坐式马桶,或者在幼儿园时总有赖于老师的帮忙完成上厕所,没有单独经历的机会,所以到了小学后可能存在不会使用蹲式马桶的问题,从而导致孩子如厕困难直接影响上课时间。因此家长要教会孩子下课第一件事就是上厕所,养成厕后正确洗手的好习惯。这也是升入小学前必备的生活能力之一。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