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竟然还建家长群?别把大学生当“巨婴”管
时间:2023-10-11 15:30来源:互联网 作者:Fairy 点击:
介入孩子本该独立的生活,更可能让他们失去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
近日,有媒体报道武汉一大学生家长群情况,包括:多名家长对保研工作向校方提出过度诉求;也有个别家长“事无巨细都找辅导员,一日三餐都要管孩子”。
 
网友们直呼离谱,将矛头对准大学家长群,质疑"上大学还让家长管,是在制造'巨婴'”。
 
家长群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学校或辅导员建立,做为学校与家长联系沟通的重要方式,用于转发通知、家校沟通。
 
一种是家长自发建立的民间群,没有老师,群里有孩子的学业、大学生活、相亲交友话题,也有家长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心得,各种“干货”应有尽有。
 
学生不喜欢家长群 
 
同学觉得自己已经成年,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不希望父母过多介入自己生活、学习。
南京一大学曾面向全校学生发布《关于大学生对大学家长群的态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57.14%的同学“反对大学家长群”,
35.71%保持中立态度,
7.14%“支持大学家长群”。
“不自由”“已成年”等选项,成为多数参与调查的学生“反对建立大学家长群的原因”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竟然还建家长群?别把大学生当“巨婴”管
过度教养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
 
介入孩子本该独立的生活,更可能让他们失去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
 
2017年的一项研究[2]就发现,大学生的校园适应程度和家长的养育程度有关。
 
研究者分别测量了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业和社交适应水平,以及他们被父母过度教养的程度,结果发现,父母的过度教养水平越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越低,他们越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业和社交生活。
 
父母越关心自己的孩子,孩子就越容易觉得自己“不行”,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会剥夺了孩子应对挫折的机会。
 
心理学家班杜拉根据他多年对强化学习研究的经验,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主观信念,自我效能感越高,在解决问题和应对生活时就越自信 。
 
成功经验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的成功,过度教养的父母帮孩子扫清了成功路上的阻碍,但就像班杜拉在著作《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中说的,“如果人们经历的只是轻而易举的成功,他们就会急于求成,并很容易被失败所挫伤。”
 
过度教养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还会带来孩子的“同一性早闭”——还没来得及探索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被父母灌输了他们的期望和建议[6],这样的孩子缺乏自我目标和方向,凡事都需要来自权威的建议,缺乏主见,更难适应大学生活。
 
自我同一性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独特性的内在认知,在同一性的发展中,最理想的结果是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和渴望实现的目标,坚定地为之努力,达到“同一性获得”的状态。
 
高控制下也许能养育出符合规范的子女,却很难有自我同一性获得的子女。因为自我同一性获得需要一种符合自己内心力量的追求,这种追求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与父母的意见相悖,高控制的父母使子女不敢产生这种相悖,也就无法达到自我同一性获得。
 
所以,对家长来说,不妨对自己的孩子自信一些,相信孩子能为自己做决定,这样孩子才能觉得自己真的“行”!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曾说:“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大学及以后重在欣赏,家长投入的精力越往后应该越少。”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到工作,结婚生子,一路走来,父母一步都不会落下,根本不会放手。
 
“老师,我家孩子午睡了吗?”
 
“老师,我家孩子脚疼,体育课请让他休息。”
 
“老师,我家孩子有点咳嗽,麻烦看着他多喝点水。”
 
这样的留言,出现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家长群里,还算正常,可怕的是孩子都上中学了,群里依然还有家长这样事无巨细地叮嘱老师。
 
每次看到这样的信息,我都暗暗吐槽“难道孩子自己不会说吗?”“难道舒不舒服孩子自己都不知道吗?”,很多本该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全部都变成了父母代劳,即使上学去了,父母的手也从网络那一端伸过来,牢牢控制着他。
 
有句老话,说“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这句话明明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但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将这句话套用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中了。
 
于是这句话,变成了一句最毒的育儿理论,在父母眼里,他真的永远就是个孩子。而父母的百般呵护,事无巨细,步步紧跟,表面上看是爱,其实全都是害。慢慢地毁掉了孩子。
 
正如纪伯伦所言: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