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生如何巧用高考资料复习?
时间:2012-03-12 17:30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似乎用在高三考生的身上更为合适。每个高三的考生都要面对数不清的复习资料。当这些复习资料硬生生地逼到面前的时候,一时间竟让人有些手足无措。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似乎用在高三考生的身上更为合适。每个高三的考生都要面对数不清的复习资料。当这些复习资料硬生生地逼到面前的时候,一时间竟让人有些手足无措。而家长们想要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时候,也往往会赠送孩子们参考书,却没想到这样一来,更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
  事实上,高三这个阶段,考生的复习资料种类繁多,不仅仅只有参考书、习题集才被称作复习资料。一般来说,复习资料从种类上大致可以分为:课本、《考试说明》、参考书、笔记、高 考真题等五大类。那么这些林林总总的复习资料是否有先后主次之分,考生在使用复习资料的时候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课本是高考命题和高考复习的依托
  很多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的误区,他们每天疲于应对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忙碌而焦虑地完成一张又一张的习题。却忽略了对课本的关注。他们殊不知,课本上的内容是高考命题和进行高考复习的依托,不管考试的试题如何灵活多变,也无论试题难度究竟多大,其考查内容都来自课本。
  1、吃透课本的四大步骤
  既然说课本是一切考题的根本,那么也就是说所有的考题都是以课本上的某个知识点为核心衍生而来的,吃透课本就能够更加容易地发现解题的脉络从而快速解题。那么,究竟该怎样吃透课本呢?
  ①研究目录。通过目录,考生可以把每个章节的知识脉络理清,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然后逐步回忆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
  ②具体章节一字不落。在看各部分章节的时候务必要保证一字不落。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每一个知识要素。同时,要把重点知识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以区分不同的理解难度。
  ③不断浏览书上做好标记的知识点,加深印象。这也是需要考生经常做的事情。
  ④最后冲刺阶段要再次回归目录,形成整体感,做题的时候更加有全局性,而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知识盲区,抓紧补习。
  其实,不断回归课本说起来容易,但是真做起来却不简单。这还需要考生不断地提醒自己,时时刻刻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课本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把课本完全吃透。
  2、研读课本应避免两大问题
  研读课本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新鲜感和跳跃式阅读。关于缺乏新鲜感这一问题,考生可以在课本上不断地做一些简单的批注,把一些考题简单地标记在课本上,这样每次看课本的时候都会感到有新的收获。
  另外,看书的时候一定不能跳跃式阅读,即遇到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就一字不看,这样非常容易造成知识盲区。一旦考到了被忽略的内容,就会让人措手不及。所以,在高考之前,一定要认真地研读课本,把每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


  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和高考复习的依据
  一般来说,高考《考试说明》将在每年的三月份发放。对于《考试说明》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将其置之一旁,甚至高考结束之后都不知道里面都有什么内容。而事实上,在众多的复习资料中《考试说明》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本。
  1、《考试说明》究竟有多么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编这本册子的人都是谁?《考试说明》是由各学科命题组的老师编写的。也就是说,这是高考出题人编写的册子。所有的试题都需要依据这本册子来制定。那么,换句话说,倘若考生复习的内容不在这本册子的要求范围之内,那么即使考生的基本功再扎实,也不可能在高考时取得好成绩。而倘若考生把这本册子上的内容全部吃透,那么考生在高考时就会得心应手。因此,《考试说明》实际上起到了提前告知的作用,它将考试的内容和题型提前告诉给考生和教师,让所有的考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复习,同时对题目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2、阅读《考试说明》需注意
  在阅读《考试说明》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注意:
  ①仔细研读。这个时候,不仅需要考生彻底搞清楚高考的考试内容和难度要求,还需要考生拿出课本,把《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在书上一一找到,查漏补缺、落实到位。
  ②了解《考试说明》的变与不变。一般来说,考试说明下发之后,媒体都会请各学科的名师对《考试说明》较前一年的变化进行解读。考生了解了《考试说明》中存在的变化,也就洞悉了今年高考的命题趋势,在复习的时候也将更有侧重。
  ③认真对待题型示例。这些题目大都标注了难易程度,可以使同学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其最主要作用就是为了避免考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时间都浪费在一些偏题、怪题和超出难度的题目上。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