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不等于阅读:有效阅读的六个方法,大人孩子都用得上
时间:2022-11-30 16:20来源:互联网 作者:奥凸曼 点击:
如今阅读这项技能已经不再只是课外积累这么简单了,“考试看不懂题目”真的让很多家长头疼。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这六个有效的阅读方法就是答案。

 我们很希望孩子爱上阅读,我们自己从小到大也读了不少书,但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都只是看书,只停留在表层。

 
结果就是,看了不少书,收获却不多,读过不久就忘了,更不用说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看书不等于阅读。真正把书读透、读活,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书中获益良多,是需要一些方法的。
 
下面这几种读书方法,有的是我多年验证过的,有的是我正在尝试中的,都有助于更有效地阅读。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在阅读时如果能用到一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1、不动笔墨不读书
 
你在读书的时候,除了书,手边还有什么?
 
我读书时,手中会拿一支笔,看到有感触的文字就画上波浪线,以此告诉将来的自己,这里有点意思,要重点关注。然后?往往就没有然后了。
 
后来我发现,要想更好地消化书中的内容,一支笔还不够,还要有个纸质笔记本或者笔记本电脑,手机也行。
 
最好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动笔墨”,如果是小学生,可以从摘抄好词好句开始。
 
如果是成人,就不能限于好词好句了,而是把书中有感触的话抄录下来,同时,把你的感悟记下来。这样,新知识和旧知识就连接在一起了,所谓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我们之所以会对这段文字有感触,是因为激起了很多潜在的想法和感受,就像一颗石子扔进水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这些念头就会倏忽而过,水面很快就复归平静。
 
我现在看若干年前我做的读书笔记,还会觉得很有意思:哦,原来我当时是这么想的,原来那时我有这样的灵感。
 
我仿佛看到了当时正在读书的自己,也发现,很多想法和念头正因为记录下来,才在我的心里存留下来,有些甚至内化成为我的一部分。
 
这不就是读书的乐趣和意义所在吗?
 
2、真的“读”书
 
这里的读书,是字面意义上的“读”书,就是读出声来。
 
这个方法是我从一位数学老师那里学来的。他教数学很有一套,方法之一就是:遇到知识点,读出声来,要大声读、小声读、反复读。
 
这个方法听起来有点笨,还有点傻,但我老老实实跟着试了试,发现“看”书和“读”书,感觉还真不一样。
 
比如有一段话,你觉得讲得很好,顶多多看两遍,认为自己懂了。
 
当你把这段话读出声来,读个三四遍,你会更深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
 
一遍遍地读,这些内容好像变成了你自己说出来的话。
 
这种感觉很神奇,非常建议大家试一试。
 
读出声来,你还会感受到文字的美感。读古典诗词就不用说了,就是现代语言,优秀的文字读起来,也是很有美感的。
 
有的让人唇齿留香,有的有张力、带嚼劲,有的错落有致,有的回甘无穷。
 
只有读出来,才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些文字都是有气质的,仿佛穿越了时空,可以和作者神交,在潜移默化中,文字的气质也内化到了自己身上。
 
说句题外话,我都有点遗憾,如果在自己上学时得到这样的点拨,也许成绩会更好。
 
所以特别推荐给你,除了阅读,在孩子学习时也可以用到这个方法——把知识点、定义多读几遍,反复读,有助于加深理解。
Free Child With Woman Holding Map Stock Photo
3、费曼学习法
 
费曼是美国物理学家,也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他总结出来了一套学习方法,被人称作费曼学习法。
 
这个方法说起来很简单:
 
把你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如果复述的时候发现哪里掉链了,就回过头再重点学习这一部分,直到用自己的话把学到的内容完整明晰地复述出来,就说明你真的学懂了。
 
用过几次后,我发现这个办法太厉害了,能直接检验你到底读懂了多少,漏洞在哪里。
 
因为我们读书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泛泛地读,默默地读,遇到有感触的地方,顶多会停下来多看几遍,或者在心里体味一番,就认为已经读懂了。
 
但是,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你会发现,自己讲得磕磕绊绊,逻辑错乱,甚至讲到半截把自己都绕进去了——这说明,你所谓的懂,只是似懂非懂,似是而非。
 
这个方法也特别适用于和孩子聊天。
 
父母虚心向孩子请教,让孩子当小老师,讲讲他们学过的知识、读过的故事,就能看出他们的逻辑是否清晰,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也可以适当地提问,启发孩子思考得更深入。
 
4、不仅要明白,还要有体会
 
我们读书,尤其是知识类的书,是为了能在生活中用起来。如果只是知识的积累,那就成了死读书、吊书袋。
 
所以,我觉得,读完一本书只是完成了一半,剩下一半,需要在平时经常琢磨,在生活中去体会。
 
我们读书,get到了作者的意思,会说“我明白了”。
 
然后在生活中,因为一件事、一个情境,我们突然就体会到了书中所讲的内容——这个现实和知识结合的一刹那,就是领悟,说明你把学到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的了。
 
这时候,这本书才被你读活了。
 
我就有这个体会。
 
比如,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投射”这个词,明白了它在心理学层面上的定义。然后,我仿佛打开了第三只眼,在每个人身上、在事情上,在人与人的关系里,我都看到了投射的影子。
 
我时不时会暗暗惊叹:哇,原来投射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发生的,太神奇了!
 
这时,“投射”已经不是作为一个名词存在于头脑中,而是活生生的体悟。我对投射的理解已经变得鲜活而立体了。
 
在生活中不断地印证、领悟读过的书,是一个读书人暗戳戳的乐趣,也有助于我们把书中的内容用起来,这样,我们读过的书,才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Free Woman in White Long Sleeve Shirt and Blue Denim Jeans Sitting on Black Wooden Chair Stock Photo
5、不要那么多,只要一点点
 
这些年,我在读书上是有焦虑的,总觉得自己懂的太少,要学的太多,所以当我发现,看完一本书,没多久却什么都没记住时,会很挫败。
 
我试过思维导图,想把书中的内容系统化记住,但效果不佳。后来,我和一位老先生聊天时,讨论起读书,他的话让我释怀了很多。
 
他说:
 
“不要想着把整本书的重点都记住,记住其中的一句话,变成你生命里程的一个火把,这本书就值了。

如果你读100本、200本,甚至500本书,每本书记住一句话,记住500句话,这一生就够用了。人的一生其实用不了太多,500个火把,已经很好了。”
 
他的话深深打动了我。从这以后,我就有意识地放平心态,想着:学海无涯,不要那么多,只要一点点。读一本书,只要有一点收获、能记住一句话,就好。
 
这样放低底线,就少了很多焦虑。
 
我有时和朋友聊天,也会这么问他:这本书最打动你的一点是什么?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若他能提取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能有一点启发,这书就没白读。
 
6、重质不重量
 
这一点和第五点是相关的,主要针对大人。
 
我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立志打卡,要一年看多少本书,平均下来,三五天就要看一本。仿佛能看很多书,就意味着自己很精进没有浪费时间。
 
对此我一直不敢苟同。我不觉得读很多书就意味着学到了很多,也不认为给每本书画出思维导图就算读过一本书了,那顶多是一台知识收割机,也许会侃侃而谈,但这些内容只存在于头脑中,而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体验。
 
这两年,我读书的速度慢下来了,因为我越来越觉得,选一本好书、经典的书,好好把这本书读透,比水过地皮湿地读十本书收获更多。
 
还是那句话,看书不等于阅读。看十本书,不如好好阅读一本书。
 
我很喜欢读书,从小到大,读书是我的生活方式之一。曾经有很多年,我以为读书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就像吃饭和呼吸,根本不用学。
 
但这几年,我越来越发现,读书也是有方法的。
 
尤其是读一些非虚构的书,不能太过随性,或者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这样的阅读才能有效提升自己。
 
所以,以上这几个方法不妨试试看,也许会带给你新的启发。
 
阅读愉快。
 
相关文章推荐: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这八句话一定要多说给他听

学好语文有哪6大关键技巧?

 
 下面为大家推荐几套国内外最热门的儿童英语书单,给新手爸妈们做个参考!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