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拼音是yuán shēng jiā tíng。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
弗里曼(David S.Freeman)在FamilyTherapy with Couples-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 提及五项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让我们了解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1. 人从家庭的经历中,不可能没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例如:来自没安全感家庭的,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2. 我们择偶时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的肯定,需要感到自己独特等。
3. 我们都带着这些未了的情感包袱,希望在新的婚姻关系或家庭中得到解决。
4. 我们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满足,就会只顾索求,没有能力为择偶付出。这看法虽然有点悲观,但是我们如果勇于面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就有新的动力重新去爱。
5. 关系上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原生家庭未解的结,而多于因为缺乏委身、关心和爱。这种看法或许带有谅解和盼望,当然背后不是鼓励你将埋怨归咎于原生家庭,而是鼓励你去正视家庭遗留下来的问题。
一、原生家庭是否真的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原生家庭肯定会影响(非决定)孩子的一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首先抛开个人后天努力以及原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差异,先从儿童早期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不利的儿童早期环境和经历会阻碍大脑的正常发育和能力的形成,比如: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婴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大都缺乏机智和情感表达能力。有很多的婴幼儿就每天生活在大量的风险因素中,比如:营养的缺失、喂养方式的不当、父母的关系恶劣、缺乏关爱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婴幼儿大脑的发育,从而造成孩子在运动、体格、思维、语言、情感、营养、认知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多方面的发育迟缓或缺失,从而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2017年中国儿童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在生命的最初3年,儿童面临的风险因子越多,就越容易发展迟缓,当面临6~7个风险因子的时候,90%~100%的可能会发生发育迟缓。
在《女儿们的男朋友》节目中,王子文坦言自己跟爸爸妈妈没事从来不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她与爸爸妈妈之间关系非常疏离,父母也很少打电话给她。她说过早的单亲生活让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很敏感”,“这个创伤这辈子自己都带着”。可见,父母在其童年时期的离异留下的阴影,对其性格的养成影响很大。我们看一下2000年启动的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早期干预项目,研究发现:
一些很早就脱离家庭、进入集体养育机构成长的儿童,以及因家庭贫困、破裂或是父母教养知识贫乏而无法得到合格养育者的儿童,即使他们有了基本的营养供给和安全的照料,但是如果缺乏连续可靠的和养育者之间的社会性互动,没有合格负责任的养育者,就会显著影响他们大脑的发展。长期处于这种情况的儿童,会对一些以依恋关系为前提的能力发展造成伤害,也很容易陷入有毒害的应激状态。此项研究用实证表明,早期教养条件不仅仅是要保证幼儿能够取得良好的食物和安全的环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传递合适的感知刺激、语言刺激,以及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它们会影响幼儿脑的发育。由于脑的发育是连续的,后期的发育需要在前期发育的基础上进行,如果错过了一些脑发育的关键期,一生都会无法弥补,所以早期发展和教育十分必要。也就是说,如果原生家庭有风险,会给孩子的早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这些负面影响又会持续性的影响孩子后期的发展。
我们再看一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5年在甘肃省华池县、2017年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进行的基线调查。调查表明,华池县、七星关区、吉木乃县未经过任何营养和教育项目干预的0~3岁幼儿,Denver II(上海市小儿发育筛查量表II)筛查结果发现可疑率和异常率分别为19%、56.2%和43.4%。而在上海,这一比率不到10%。中国发展基金会给出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营养不足,二是养育不科学。其中儿童监护人不懂如何科学地养育孩子,是最大的问题。
我记得在《妈妈是超人》中,当黄圣依说起自己平时如何管教孩子的时候,育儿专家告诉他:“亲子关系没有建立好,孩子不会听你的话”。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指出,“依恋”是婴儿的生理需要,是人类的本能行为。科学的养育方式,健康的原生家庭,对于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对于孩子日后人格的塑造与社会的适应,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则会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父母加强学习育儿知识,建立安全的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发展会起到一生的作用。
书籍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