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眼里就是成长的模仿对象。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在孩子眼里,父母是爱,还是嫌弃,其实全藏在父母的音量里。
教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其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本质就像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其本身就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父母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影响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强灌的填鸭式教育,往往不及父母自身的影响力。道理大部分人父母都懂,但是实施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曾有位读者留言说:“自从当了妈妈后,发现自己的嗓门一天大过一天。张嘴全靠吼,有时候音量大到自己都害怕。”这恐怕是天底下老母亲的通病,从前低声细语的小仙女,有了孩子后,如今成了输出全靠“吼”的“老巫婆”。不知道父母在反思自己为何会有如此改变的同时,是否有注意到,自己大音量的教育方式,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父母音量越大,孩子越不听话
邻居是一对大嗓门夫妇和他们6岁的儿子。孩子虽小,但是调皮捣蛋总是给邻居添乱。昨天砸碎了楼下住户的玻璃窗,今天又打碎了妈妈最喜爱的花瓶.....仿佛每一天,孩子都能闯祸闯出新花样。是邻居不管不问,看管不严的问题吗?那倒未必!相反,我更觉得是邻居看管“过严”出了错。每当孩子出现过错,邻居都会凭借他的大嗓门闹得人尽皆知。即便是关上门窗教育孩子,邻居的大音量还是照样能传出来。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总是不听”“你到底想怎样,一天到晚就知道闯祸”.....诸如此类的教育用语,配上邻居的“吼叫声”,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可即便邻居再怎么大声严厉责备孩子,孩子依旧难改调皮捣蛋的毛病,反而愈加叛逆不听管教。邻居也不止一次向我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面对责备还学会了大声反驳顶嘴。可不是吗,因为父母就是这样教的呀!
孩子大声反驳,实则就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很多父母总以为,自己凶一点,大声一点,孩子就会有所忌惮,害怕责罚而不敢一而再的犯错。又或者说,父母会在情绪点上控制不住自己,忍不住调大音量去责备孩子。但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在孩子眼里都只有一种结果:父母教会我如何大声说话表达不满。所以,当父母大声批评孩子时,孩子心中有了情绪,就会学着父母的模样以同样的方式去“回馈”父母。
父母教育的声音越大,孩子越不爱听话。在父母的大声教育里,孩子往往不是听从顺从,而是越叛逆,越听不进去,越跟父母对着干。而孩子大声的反驳与辩解,在父母眼里自然而然就是不听话的表现。再者,父母说话的音量越大,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对自己厌烦了、嫌弃了。在孩子眼里,大吼大叫同样意味着不满和责备。所以说,喜欢吼叫,音量大的父母,往往很难教育出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低声教育,效果更佳
北大教授钱志亮曾说:“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越好。”为人父母,对孩子进行反复的教导,就是希望孩子能将自己的话牢记,听进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很多父母却输在了教育方式上。大部分父母选择了“大声教育”,一旦孩子做错了事,就忍不住大吼大叫。演员陶虹曾分享过自己教育女儿的经历:在一次出门前,女儿打翻了桌子上的牛奶,赶时间的陶虹本能的吼了女儿一句:“你怎么回事?!”女儿当时一哆嗦,惊恐的看着她。陶虹意识到自己的大音量吓到了女儿,随后便开始反思自己。之后又有一次,女儿再一次不小心打翻了牛奶。
但是经过上一次女儿的反应,陶虹这次并没有大声责备女儿,而是选择抱住女儿,低声安抚:“害怕了吧,没事了没事了”。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处理方式,将带给孩子截然不同的成长体验。前者大音量的“吼叫”,仿佛间接的告诉孩子:妈妈不允许自己犯错。所以孩子在父母面前做事会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生怕犯错,甚至变得开始讨好父母,失去自我。而后者则刚好的相反,低声安慰教育,给足了孩子安全感,拥抱更是体现了妈妈对孩子百分百的信任与爱。在爱与信任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更加自信,待人温暖。所以,在两种不同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拥有截然不同的性格以及人生。
父母的音量,决定教育的质量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人吵架的时候,为什么嗓门会那么大,那是因为彼此心的距离太远了,唯有大声才能听见;为什么相恋时的情侣都细声细语,旁人听不清,他们却心知肚明,因为他们心在一起,所以无需大声也能彼此相通。”其实,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一样。父母与孩子交流,无非就是想要得到孩子的理解与配合,想要孩子更好的成长。但是父母却常常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环节中出了差错。
低声细语说不上两句话,就开始对孩子加大音量,开启“吼叫模式”。孩子做作业拖沓,父母的吼叫声整个楼层都能听见,你以为吼叫会让孩子做得更快吗?其实不然。美国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父母越着急,说话越大声,孩子做事效率就会越低,教育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我想这并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结果。毫无意外,每一位父母都想要给孩子高质量的成长,但前提是,请降低自己的教育音量。家庭教育的质量如何,体现在父母的音量上。
父母音量越大,吼孩子越频繁,越厉害,所达到的教育质量便会更差。长期生活在父母大音量环境下的孩子,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自卑懦弱,喜欢讨好父母以及身边人,看别人脸色行事;要么成长为与父母一般的人,无论大小事情都喜欢“吼叫”,做事急躁。很显然,两种结果都不会是父母想要看到的教育成果。既然如此,父母何不学会控制自己,在孩子面前调低自己的音量呢?
家庭是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眼里就是成长的模仿对象。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在孩子眼里,父母是爱,还是嫌弃,其实全藏在父母的音量里。孩子有限的理解能力里,会简单的理解为:父母大声和自己说话,就是不满的表现,轻声细语就是呵护,关爱自己。所以,为了避免孩子产生这样的误解,使得亲子关系恶化,还请各位父母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说话的音量。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