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时间:2019-08-01 13:11来源:互联网 作者:Glorie 点击: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亲能陪伴,母亲好情绪!孩子成长中父亲不能缺席,母亲在孩子面前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孩子是很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的!

如今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1父亲能陪伴,孩子更优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人选择了父亲;
 
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
 
看吧,种种数据调查都在显示,中国爸爸已经成了孩子的奢侈品了。没时间陪孩子、教育孩子是妈妈的事已经从不正常现象成为了一个大概率普遍现象。
 
我们总会看到妈妈早晨焦急的叫孩子起床、做早饭、送孩子上学一气呵成,放学辅导作业、检查作业、哄孩子睡觉一条龙服务,每个妈妈都像被架在热锅上的蚂蚁,忙的团团转时,爸爸却不知所踪,就像隐身了一样。
 
有人会说爸爸要赚钱啊,爸爸辛苦工作都是为了这个家啊。
 
爸爸们究竟是为了给孩子挣学费才远离了家庭教育,还是为了远离家庭教育的琐碎而主动加班“挣学费”,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心里的一杆秤。妈妈同样上班,哪怕是挤时间,也会想办法负责起孩子的教育。
 
很多人说,父亲就像是一座山,沉默威严,却从来不懂迁就。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论调:“我也想照顾孩子啊,可是是真的忙,工作太多了。”
 
“要给家里赚钱,当然陪孩子的时间就少了,这是没办法的事。”
 
“孩子有他妈妈陪还不够么,再说我脾气不好,把孩子惹哭了又要怪我了。”

在不少的家庭里,父亲都是缺位的。
 
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惊喜,是母亲先发现的;孩子的每一次睡前故事,是母亲开口读的;孩子的每一次生病,是母亲照顾陪伴的。
 
著名作家龙应台说过:父母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的。
 
有些人直到过期了才幡然醒悟,有些人哪怕忙得飞起还是在有效期内尽到了责任。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过:“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
 
他说到做到。
 
女儿学游泳,他亲自当教练;女儿放暑假想去游乐园,他抽时间陪同。
 
他会认真对待女儿的每次生日,也会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候选期间,坚持去女儿的每一次家长会。
 
有爸爸的陪伴,女儿成长得很出色。
 
全世界都见证了她从一个被爸爸宠爱的小萝莉,成长为现在的哈佛高材生,爱好广泛,自信得体,让人艳羡。
 
美国秘鲁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更好,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稍微留心一下,你就会发现,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会成长得更优秀。
 
他们更勇敢更自信,待人处事大方得体,不会因为说错一句话就唯唯诺诺地不敢吭声。
 
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可相比家庭和睦、孩子成材,很多父亲更向往事业成功。但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穷爸爸,富爸爸》里有句话说得好: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任何职业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独父母角色无可替代。世间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就是亲子关系。
 
别让陪伴缺失,别让孩子受伤,别到了年老之后,才后悔这一生最没做好的角色,是父亲。
 
 
2母亲好情绪,孩子好性格
 
很多女性说,当妈后,整个人的情绪状态都紊乱了。
 
既要承担家务,还要顾虑工作;既要照顾孩子穿衣吃饭,还要教他写作业。
 
生活、工作、孩子,各方面压力重重,情绪一上头,迁怒就变成了家常便饭。
 
有时忍不住大吼出声,有时心累得面无表情,有时恨不得把孩子打一顿解气。
 
也许对母亲来说,情绪发泄出来了,过会就可以恢复正常。但在孩子心里,情绪不稳定的母亲就像一个大魔鬼,令人不由自主地害怕。
 
演员陈乔恩在一档节目中回忆起童年时光,透露自己小时候不敢发脾气,因为怕被母亲打。
 
一聊起母亲,她整个人都显得高度紧张,处于一种心理应激状态,还警惕地回头看了看,确认母亲没有在,才安下心来。
 
而她也表示,因为童年的记忆,自己多年不敢说话,也不敢交朋友,甚至有点自闭。
 
在应该打打闹闹、哭哭笑笑的年纪,他们却失去孩子本该有的脾气和任性,看着大人的脸色,深怕一个不小心,就招来父母的不满,每天战战兢兢。
 
有心理研究指出:童年里过度的消沉、没有光彩的人成年后患抑郁症的概率更大。
 
父母一时疏忽,对儿女进行打骂,很可能会造成孩子一生的阴影。
 
3有一个词叫“优秀的自卑者”
 
这样的人,在别人看来无疑是优秀且成功的,可是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种自卑,经常自我否定。
 
姜文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自卑者”。姜文,著名导演兼演员,金鸡、百花双料影帝,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家庭幸福,功成名就。
 
在外人看来,算得上“人生赢家”的姜文,在一次访谈中却说自己是一个很不自信的人。
 
姜文说了两件小事:一件是他考上中戏,兴冲冲地告诉母亲,母亲随手把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让他去洗衣服。
 
后来他出名了,赚了钱,给母亲买了房子,可是母亲一次都没有住过。
 
从小到大,姜文一直努力讨好母亲,希望得到她的认可。可是直到母亲去世,两人都没有机会得到和解,这也成了姜文一生的遗憾。
 
打击式教育就像一枚钉子钉在孩子的心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口会慢慢愈合,但是钉子上的锈迹却永远存在。
 
如果连父母都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只会打击他,否定他,那孩子还能去哪里树立自信心呢?
 
母亲以为那些都是小事,但在孩子的记忆力,它们是恐惧、害怕、担忧、胆怯的代名词,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磨灭。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孩子的自尊、自信的伤害远大于应试教育。
 
有一则关于男性与女性脑部研究的报告,从科学的角度表示了:从人类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绪能量远远超过男性,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则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则全家焦虑。
 
母亲是一个家庭的调节阀、供氧机。所以母亲的情绪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决定着一个孩子的性格走向。
 
情绪越不稳定的母亲,养出来的孩子越会焦虑、敏感、自卑,习惯看人脸色行事,无论获得多大成就,内心始终深藏着不自信。
 
而情绪越稳定的母亲,家庭环境始终都会是轻松快乐的,养出来的孩子自信又乐观,内心充满被宠爱的安全感,不必害怕哪一句话说错了就遭到母亲的责骂。
 
某种程度上,母亲的好心态才能成就孩子的好性格。
 
胡适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
 
但胡母的和善并不代表无原则地纵容宠溺孩子,恰恰相反,胡母管束胡适最严。
 
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她会私下让孩子罚跪,和孩子说理,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他一句,打他一下,因为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最后,胡适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每个母亲都希望看到,十月怀胎生出来的孩子,能够成长为独立自信、乐观大方的成年人。
 
但有多少母亲,真的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家一个安宁,给孩子一份信任和守护。
 
控制情绪并没有多难,下一次忍不住吼叫、怒骂、冷暴力的时候,多为孩子想一想,多深呼吸几次,能好好说话,就别肆意伤人。
 
 
5父亲能陪伴,母亲好情绪
 
曾经有一句话,在朋友圈广泛流传:上帝给了你一个缺席的父亲,就会赠送给你一个焦虑的母亲,最终就会养育出一个失控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给予孩子多少金钱和资源,而是父亲能陪伴,母亲好情绪,这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总有时间去弥补。哪曾想,童年时光一晃而过。等到我们想要去陪伴孩子时,突然发现,他已经长大了。所以,趁着还有时间,多去陪陪你的孩子吧。
 
孩子的性格需要父母的引导,别因为你的错误,让孩子一辈子活在自卑的阴影中。
 
有爱和陪伴的家庭,才会培养出乐观自信的孩子。你多一点关注,多一点细心,多一点温暖,孩子统统都能体会到。
 
相关文章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