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背后藏着家长的虚荣心
时间:2019-12-12 17:01来源:互联网 作者:佩奇 点击:
近些年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家长们还是产生了许多的误导。由于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除了学校的教育外,家长们给孩子请家教,报各类培训班,给孩子灌输与年龄不同步的各类知识,揠苗助长。家长带着孩子,使孩子从小就拼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教育领域、在中国的家庭里,成了一句响亮的口号。这句话,对中国的教育、特别是中国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是蛮拼的,请保姆、找家教、陪读、陪育、上兴趣班、辅导班……等等等等,只要能为孩子教育做的,竭尽全力、不遗余力。因自己输了别让孩子输,因自己赢了还要让孩子赢,于是孩子不是在上兴趣班,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
 
从这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深思这些问题,我们对教育才会少那么一些焦虑,多出一些理性。在“起跑线”上输了,未必中途就不能超越。在“起跑线”上赢了,也未必就能赢到终点。在一个多极的世界,多元的社会,成才与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赢与输也非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其实,近些年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家长们还是产生了许多的误导。由于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除了学校的教育外,家长们给孩子请家教,报各类培训班,给孩子灌输与年龄不同步的各类知识,揠苗助长。家长带着孩子,使孩子从小就拼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孩子今后的幸福生活未必是件好事。
 
倘若人生是一场竞赛,也应该是一场马拉松的长跑。若在“起跑线”上拼尽全力,是否会在中途乏力?赢在了起跑线,是否就赢了人生?既然是跑步竞赛,只有短跑的关建要素是起跑。若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在起跑线是否领先就显得不十分重要了。谁能笑到最后,谁能笑得最好,还是要强壮的体魂和与充沛的耐力作为支撑的。
 
对于教育,与人的成长、阅历、经验、环境、家庭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灌输一些与孩子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不仅是孩子不能消化吸收,或感悟不深刻,相反,这些不相符的东西往往会让孩子产生对学习的厌烦,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知识最大的动力是兴趣,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学习就会显得轻松自如,就会越接近成功。无论家长或老师,一边传授孩子知识,一边培养孩子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兴趣,而兴趣的培养与坚持又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今天看这个感兴趣去学,明天看那个感兴趣去学,学太多就难以去学精。但不管怎样,唯有兴趣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才有可能让孩子走向成功。
 
让孩子成才,让自己的儿女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这本身没有错。这些一厢情愿地做法,未必会有好的结果。孩子出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哺育,首先得先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再可能学会识字,学会算数,之后才能够慢慢地接受由浅及深的知识。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知识,只能等年龄不断增大再逐步灌输,一切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曾家喻户晓。昔日的这些神童如今也未见有多大作为,好象现在还没一个是某领域的领军人物,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如果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学习,或许效果会更好。
 
作为父母,自己的言行举止比任何强制性灌输更为有效。若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生,自己一事无成,反而逼孩子如何如何,不仅不会使孩子成功,这种父母其实也是不人道的。把一切寄希望于孩子身上,一切未实现的愿望都要儿女帮父母去实现,这些父母哪里可能全部如愿?父母才是孩子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儿女将来的成长、成才、成功与父母息息相关。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做孩子的榜样。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做朋友比做长辈更有力量。
 
各个家庭的条件不一样,育人的标准根本不需要追求统一的模式,父母只能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作出合理的安排。比如请保姆、请家教,你就得有承受得起的经济实力。比如陪读,你就得有充裕的时间。而兴趣班,就真该找到孩子的兴趣才真有用。至于补习班,你也该好好了解是谁在培训,孩子哪科薄弱需要补。由于当今社会分层严重,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其实自然也是分层了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是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想办法做到的。一味地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你就只能陷于无限的焦虑之中。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赢在终点,就是要让孩子有一个成功的人生。而我们不能把这种成功界定为当官与发财这两点之上,不能界定在出人头地、呼风唤雨之上。而要把成功界定在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做出多大的贡献上,对家对国对人类报答能力越强大,才可能作出较大的贡献;界定在对自身幸福生活的认知率,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拥有幸福生活能力的人,让孩子过得幸福才是正途。这一切都取决对各种能力的获得率,这些能力除了能有过上幸福生活的专业知识能力外,还包括人际交往的能力,正确认知自我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抗击挫折的能力。这些除获取知识能力的其它能力的培养跟灌输知识同等重要。而这些能力在某些方面会更为重要,一个人幸福指数的高低,多与拥有这些能力有关。而获取这些能力,与“赢在起跑线”毫不相关。
 
除了能力,还有一种力量叫想象力。具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更有效的创造性劳动。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爱因斯坦,他就是具备超强想象力的人,由于他超强的想象力,才有广义相对论的产生。他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而想象力与知识毫不相关,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是不会增长的,甚至成反比。在学龄之前,大多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想象力,脑子中被许多想象占据,于是孩子才会问大人许多荒诞的问题。而大人往往是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天敌,由于过多知识的占据,反而将想象力驱逐出境,知识渊博了,想象力丧失了,这也是另一种教育的失败。前人凭想象力发现了知识,而我们若停留在前人的知识里,又怎么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知识和想象力在大脑里共存,才会有新发明,新发现。这种想象力似乎是与天俱来的,与培养没什么关联,而我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反而把这种天生能力给扼杀了。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个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一场竞争的家长,就会从孩子一出生就陷入焦虑之中。盲目地让孩子学这学那,就得拼命赚钱,就得找社会上最好的资源,就得找最好的培育与辅导方式。孩子多才多艺了,孩子优秀出众了,于是自己的幸福生活反而没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孩子知识长了,童趣没了,想象力丢了。一个人成长,是要在许多方面一起成长的,除了学习成绩,还有身体的锻炼、品德的树立、与他人之间交往,还有兴趣爱好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养成与情绪控制培育等等。
 
综上所述,让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显得不重要了,但这并不意味对孩子的培育、培养不重要。既然做了父母,就要担起做父母的责任。父母要尽力培养自己的子女成人、成才、成功,而不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循序渐进接受知识,让孩子把想象力保存下来,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也是父母应该做到的。
 
家长教育孩子,主要应该关注到孩子学习以外的广阔发展领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天天看着孩子长大,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对孩子的成长轨迹相当了解,知道自己孩子的优势与劣势。父母才是孩子成长中第一个最好的老师,遵循规律,科学养育,和孩子做朋友,引导孩子正确成长。
 
读懂孩子是每一个父母教养子女的必修课。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透过孩子的一些行为举动,了解他们深藏于内心的想法和需求,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因时施教,因材施教,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用更科学和人性的方式教育孩子。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我们才能对孩子的教育从孩子生命的全程出发,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基,让孩子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做人优秀,做事成功,生活幸福。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