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比赛吗?这几乎是个世界性问题。这里的比赛决不只是狭义的赛场上互有胜负的争夺,而是每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有见地,会独立思考的成年人,甚至延续到作为自然人结束整个生命历程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判断与比较。不管这些比赛有意义或者没意义,它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作为家长,你也许为自己的孩子策划了接二连三的比赛,并乐在其中;又或许你冷眼旁观这种毫无意义的争夺,甚至嗤之以鼻。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如何看待这些比赛?比赛的过程和结果究竟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变化?
真的是所有人都要比赛吗?绘本第一个画面直接道出主题。小男孩和妈妈一同坐在公园里的长椅上,不同的是,妈妈正坐,孩子倒坐。孩子就是孩子,追求新鲜刺激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是周围触手可及的零食都起了些奇怪的名字:肌肉软糖、营养快餐包、精力豆、能量饮料,好像主人公必须时刻补充能量以应付随时都会开始的比赛。
紧接着,一幅图以母子为中心向外拉伸,画面里出现大量人物,以父母携同子女为主要形式,每个人都在奋力奔跑。这时的母子神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小男孩诧异于眼前发生的景象。这场比赛无处不在吗?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谁发出口令:“预备—跑!”呢?是不是从我出生起就开始比赛?我真的好想弄明白!小小的育婴箱里看到的不是赤身裸体、手舞足蹈的新生婴儿,取而代之的是拳击手、棒球手、博士、医生、奥斯卡奖得主、手风琴家等等被固定了身份的迷你人。虽然小baby们造型与表情各异,却给人一种格式化的冷酷感。
既然出生时就被赋予各种使命与期待,那么等待我们的只能是接踵而至的竞争。我要不要先热热身?伸伸胳膊踢踢脚丫?要不要每天练习?有没有训练计划?有自己的教练和跑道吗?下鹅毛雪的时候要跑吗?刮龙卷风的时候也要跑吗?和伙伴争先后?和姐姐比高低?爸爸是不是也和我们一起跑?比赛是绕圈跑还是跨障碍?我究竟是骑马的人还是一匹马?大家会不会为了争第一你推我挤?还有没有公平可言?
是比赛就一定会有输赢,赢还是输,我能不能自己做主?我为什么要参加比赛?能赢来什么奖品?难道是因为我使劲跑啊跑,地球才转个不停?如果我偏离跑道走错了路,还要不要回过头改正这个错误!这是不是一场短跑?一口气冲过终点就好?到底花了多长时间,我知道不知道?为什么我冲刺了这么久这么久这么久?如果不互相帮助,我们是不是都会……累倒?
可是小男孩似乎并不想以这些形式参与到人生中接连不断的竞赛里,对于比赛,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有时候,不跑那么快也许更好。落在最后,反而能发现风景的美妙。难道不是尽了全力就好?难道这不比跑赢所有人都重要?当你跑到终点回头看,想想一路上帮助过的人,这样来判断自己有没有赢,是不是更聪明?
敞开你的心扉,勇敢地做出重大的决定!大声喊出来—为那些不会说出心灵的万物生灵!歌手可以为了拯救公园而献声,音乐家也并非只出现在绚丽的舞台中央。让我们携起手来,相亲相爱,把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关于竞争的话题我们讨论过太多。在生活压力日趋沉重的今天,很多家长都会将能力与生活品质划等号。这里的能力涵盖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职业等级、身份地位、收入水平等多个层面。而所有这些指标的差异都通过竞争体现出来。作为家长的我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看到满意的 竞争的结果来缓解自己对于孩子未来生活走向产生的焦虑,于是拼命在孩子身上附加我们认为重要的砝码,把他们塑造成我们认为可以成功抵御生活压力的“强者”。
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又扭曲了快乐的真正含义。事实上,我也不止一次地拿女儿与同龄孩子相比较,从出生后的身高体重, 到谁先说话,谁先独立行走,再到兴趣爱好的发掘及培养成果。孩子的人生轨迹难道不应该由他们自己去设计吗?他们的喜好与追求、感觉和需要就该被所谓的“高品质生活和尊贵身份”所忽略和压制吗?不对,没人有权利对他们的生活和理想指手画脚,自由和探索也不该只成为一句口号。陪伴和理解才是我们最需要修炼的功课。
从头至尾,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与手风琴为伴,有时也身背号码变身选手。可最后当他脸上露出灿烂笑容的时候,我们知道他是幸运的,他没有让比赛成为他追求理想实现自我的障碍。而他才是比赛中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