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导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
时间:2019-07-31 17:05来源:互联网 作者:Glorie 点击:
漂亮地输,就是正确面对竞争失败,即使一时受挫也绝不怨怼他人、怀疑自己,而是欣赏对手、反思自我,相信通过努力最终能获得成功。
不要让你的孩子害怕面对失败,输不起的孩子也赢不漂亮。当你的孩子面对失败时,要好好引导他,让他学会接受失败,有抗挫折的能力才能让他更好地面对输赢。
 
最近孙杨很“憋屈”:光州游泳世锦赛上,孙杨夺得男子400米自由泳冠军。颁奖时极度尴尬,澳大利亚选手霍顿拒绝上台领奖,面无表情地站在一边,引得观众一阵嘘声。
 
不久孙杨夺得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不料获铜牌的英国选手斯科特·邓肯也拒绝与孙杨握手合影。
 
而且,霍顿和斯科特竟然都曾鼓动其他选手也不要上台领奖。网友们纷纷鄙视这种气量狭小的行为:
 
相比之下,霍顿的队友凯尔·查默斯豁达得多。200自半决赛后,他越过泳道绳索与孙杨握手,并在采访中说:我不担心我的竞争对手,我只担心我自己的比赛,并学习如何游200米……霍顿做那事是自己的决定。
 
而那两位接连败阵选手,显然是在借故化解“输不起”的情绪,结果比赛和人格“双输”,难堪的恰恰是自己。白岩松曾说: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赢,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地输。
 
适度的胜负心催人上进,但过度看重结果就会气量狭小,把路越走越窄。
 
育儿专家兰海说,在真实的社会里,没人有让着你孩子的义务。人生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挫败,面对失败,是绕不过去的必修课。
 
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恶意修改同学高考志愿的新闻。今年浙江考生陈某只考了300分,觉得脸上无光就动起了歪心思,改了三个朋友的志愿,差点毁了他们的一生。
 
输不起的人多可怕!不少网友表示,这样的人不但一辈子没朋友,还一辈子没出息。
 
生活中“输不起”的孩子也不少见:
 
钢琴比赛输了,大哭大闹“再也不弹了”;
 
玩积木时搭得没有别人好,气得推翻玩具;
 
甚至走路时都不愿意走在别人后面……
 
孩子为什么会 “输不起”呢?
 
从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儿童容易夸大自己的能力,盲目乐观,比如天天叫嚷“我是超人!”“我要打败你!”“我能得一万分!”
 
现实与想象的落差让孩子难以接受,加之自控能力薄弱,负面情绪崩溃一触即发。当然,失当的教育方式也影响着对待失败的态度。
 
无视孩子的求助或失落
 
有一次在木具DIY店,一个小女孩和爸爸一起做手工。女孩一边摆弄着手里的木块和工具,一边问:爸爸,这一步好难啊,怎么弄呀?
 
爸爸正沉迷“吃鸡”,充耳不闻。过了一会儿,女孩又推了推爸爸说:爸爸,我这边做得对吗,好像跟图纸不一样。爸爸不耐烦地说,你自己看,别闹!女孩只好一筹莫展地坐着,进行不下去了。
 
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关心很少、不被重视的孩子,不敢向别人求助,缺乏勇气面对挫折。久而久之,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不会排解负面情绪,对失败也就愈发抗拒。
 
 
否定孩子的自我调节
 
轮滑比赛上,一个小男孩输了比赛。看着别人开心地领奖,他撅着嘴说:哼,我才不稀罕呢,反正我也不喜欢那个奖品,我无所谓!老妈听了火马上窜上来:你怎么这么没上进心呢?一顿数落,男孩“哇”地一声哭起来。
 
其实,孩子说“无所谓”看似不上进,可能是在平衡挫败感,努力恢复平常心,淡化对失败的在意。误解反而会让TA觉得自己不思进取,真的很糟糕。
 
过度保护孩子
 
有个妈妈和孩子玩猜拳,连续两次宝宝都输了,又哭又闹。妈妈没办法,只好一次次和宝宝玩下去,一直玩到孩子赢得高兴为止。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在游戏里技不如人,就马上撤退,不跟别人玩了。
 
殊不知,一场没有失败的比赛,胜利不会让人真正欢乐。父母也不可能永远及时避开障碍,这都是在剥夺孩子建立抗挫力的机会。
 
育儿博士张怡筠说,有抗挫力的孩子有以下三大能力: 
 
“我有”:能找到求助对象,关心我的困境
 
“我是”:我是让人喜欢的孩子
 
“我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父母可以以这三个维度为标准,抓住机会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成败观。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理弹性”,指摆脱困扰,避免心理和行为失调的能力,鼓励自己继续努力。
 
3岁开始,宝宝的抗挫力开始萌芽,让孩子体验失败与成功,抗击挫败的能力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善于共情,合理归因
 
宝宝因为失败发脾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要求3、4岁的孩子冷静面对失败,就像要求刚出生就长着牙一样荒谬。
 
父母要充分耐心理解孩子的挫败感,多对TA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你非常努力地想得第一对不对?”,少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太玻璃心了吧!”这不但会让孩子自我评价更低,还会将亲子距离拉远。
 
其次,换个角度找原因,成败不止一把标尺,失败不意味着很糟。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美国有一个孩子,是个默默无闻“中不溜”。他对爸爸说:上学真没意思。父亲悄悄打了个电话给老师,建议班里组织一场分享兴趣的活动,老师采纳了这个想法。
 
孩子得知后,无比兴奋,花了好几个晚上查资料、做PPT,还自制了一个简单的Flash短片,来了一场声情并茂、异彩纷呈的恐龙科普会。同学们大呼惊奇,情不自禁地鼓掌,称他为“恐龙博士”。
 
他得意极了,明白了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不再排斥上学。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那把让TA脱颖而出的尺子,不必总拿劣势与别人的优势碰撞。
 
“没关系,再试一次!”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即使它不一定有依据,但主观上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就会竭尽趋向于这个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激发自我效能感、敦促进步的方法之一。
 
《我们长大了》中,双胞胎姐妹参加投壶比赛,她们面对失败的态度截然不同。妹妹二毛还没投就担心失败。当她没有投中,脸色刷地一下变了,哭着不要玩儿了:
 
姐姐大毛淡定得多,虽然也失败了,却总结出一套哲理:大毛不断尝试,一边掷箭一边默默为自己打气,最终赢得了比赛。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说:帮助孩子把挫折归因于暂时性、特殊性而非个人化,能使孩子在挫折中学会乐观的思维方式,更快地走出挫折,恢复状态。
 
无论成败,父母都要从积极角度鼓励孩子:成功时,强调过程中哪些努力造就了成功,汲取经验;失败时,肯定一贯的努力,鼓励TA再试试就能成功。
 
《银河补习班》里的父亲,无论孩子考得多差,都无条件地鼓励他微小的进步。儿子把爸爸常说的那句“永远不认输”写在纸条上,像魔咒般支撑他度过从小到大种种困难,这就是激励的力量!
 
 
学会尊重规则,欣赏对手
 
《超级育儿师》里的小米是个惯宝宝,暴躁任性,玩什么都必须赢,谁拿她都没办法。育儿师制定了规则: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能不讲道理。
 
一次大家在玩钓鱼游戏,爷爷赢了,小米的脸立刻晴转多云。妈妈问,是谁赢了?小米不说话。
 
在家长再三坚持下,小米终于承认是爷爷胜利了,露出笑容为他鼓掌。
 
通过游戏,让孩子懂得尊重规则、欣赏对手,不做情绪的奴隶。一个人愿意把舞台交给别人,恰恰说明拥有重返舞台的自信。
 
作家刘墉的学霸女儿历史考砸了,泣不成声:最烂的那几个男生都会做的题,我却答错了!
 
刘墉听了却笑了:小丫头,别再为别人考得好伤心了!你甚至应该为那些男生开心呢,他们终于有机会拿一张90分的卷子,得意自己赢了你呢!
 
白岩松说:当下是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很多扭曲和乱象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有关。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从不享受过程,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
 
让孩子拥有在日常挫折中发掘快乐和幸福的能力,无论成败TA都会活得更有底气、有自信。
 
相关文章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