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家庭教养 >
介入孩子家庭作业牢记4点
时间:2014-06-04 10:47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家长在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时所出现的以上不良现象,会严重损害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等良好习惯的养成,会扼杀孩子们天真的个性和求知的欲望。因此,家长们要合理的介入孩子的家庭作业,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孩子进入学校后,必然会有家庭作业,而这个家庭作业又会导致许多问题,家长不干预,担心孩子家庭作业完成不好,家长干预,又怕招致孩子厌烦,下面提供一些家长在处理孩子家庭作业时需要注意的点,尽力去避免这几个误区!

 

误区一:精心辅导,孩子易患“作业依赖症”

 

李先生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还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李先生工作比较清闲,有大量的时间照料孩子。有一次孩子忘了写作业,时间又太晚,李先生担心儿子被老师批评,干脆“越俎代庖”,一笔一画替儿子完成了作业。几次下来,小家伙“忘”写作业的次数越来越多,临时抱佛脚赶作业的情况也不断增加。弄得李先生不得不和孩子的老师及同学家长保持热线联系,以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后,李先生的工作开始繁忙起来,自然顾不上孩子了。如此下来,李先生的儿子变成了班上的作业“老大难”,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按教育专家的说法,李先生的孩子得了“作业依赖症”,病因就在李先生身上,他在介入孩子家庭作业时犯了“越俎代庖”的禁忌。

 

介入孩子家庭作业牢记4点

  

一项调查表明,对孩子的家庭作业能够进行精心辅导的学生家长绝大部分是教师、知识分子、国家干部,他们有水平、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辅导的过程。由于有问必答,且正确率高,所以这些家长虽然能够帮助小学生圆满完成作业,但也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性,减少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机会。

  

小学阶段孩子年龄小,有些孩子尚未建立起学习责任感,对待作业常敷衍了事。对此,家长适当辅导孩子做作业是应该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但辅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忌监视,二忌指点,三忌代劳。家长应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发现错误,找出原因,及时更正。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应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解决,当然可以给予一定的指示。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一定要多称赞,多鼓励。

  

误区二:额外补充,易导致孩子厌学

  

王女士告诉笔者,她儿子正读初三,她每个月都要到书店一次,看到新出的教辅书她就会买给儿子。她说,她也不知道这些书对儿子能有多大帮助,但没事儿的时候让儿子看看、做做上面的题总是有好处的。

 

据了解,现在一些习题型的教辅书很受家长欢迎,每个孩子手头平均最少有一套教辅。这些教辅除了部分是对课本内容的讲解,很多都是习题集。孩子放学回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要做完家长规定数量的习题。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莹莹告诉笔者,她妈妈给她买了3套数学辅导书,一本口算,一本综合题,还有一套试卷。妈妈规定她每天晚上都要做一页口算,一页综合,休息日再做一套试卷。每晚写完作业就快8点了,再做两页题,至少要到10点左右才能休息。莹莹委屈地说:“我不想做,可妈妈不依。我真的不想读书了!”

  

家长给孩子购买教辅“开小灶”确实能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若缺乏科学的训练和正确的辅导,不按教育规律办事,“小灶”就很容易变成学生的额外负担。当孩子觉得这个负担太沉重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得不偿失。

  

误区三:放任自流,制造“问题孩子”

  

有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写的文章《爸爸妈妈关心一下我的功课吧》,文章中写道:“在我的印象里,爸爸妈妈总有忙不完的工作,忙不完的应酬。而我一直过着‘流浪’生活,不是在爷爷奶奶家,就是去姥爷姥姥家。别的小朋友做家庭作业时有爸爸或妈妈辅导,你们却一有时间就忙着‘垒长城’或赴‘酒场’,一点不管我的学习。现在,老师把我当成了‘问题学生’,你们有很大责任……”

  

生活中就有少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不管也不教,有的是没能力辅导,有的是没时间管教。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就更是不闻不问了,看到孩子学习差,教训一顿了事,过后依然放任不管。

  

作为父母,关注一下孩子的家庭作业,不仅是做父母的责任,更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一种方式。此外,家庭给孩子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孩子心里培植“根”的慨念,如果“根”的概念没有形成,孩子的归属感就很淡漠,他们就很容易误认为被父母抛弃,很容易成为“问题孩子”。有位老师说得很准确:家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不重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他会应付作业,举一反三,时间长了,他甚至会应付生活。

  

误区四:全程看、陪、包办,贻害长远

  

与放任自流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关注过度,全程看、陪、包办。晚上,孩子做家庭作业,一家人坐在孩子身旁盯着。孩子做完数学,爸爸去验算;写作文,要由妈妈列出提纲;抄完生字,爷爷承包改错;做完作业后,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对照课程表收拾书包,由奶奶代劳……这样的学习效果权且不论,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孩子第二天放学一回来,还可能一肚子怨气;数学出错了,怨爸爸;做文章没得高分,怪妈妈;抄写生字有错,爷爷眼神不好;学具没带齐全,责任由奶奶来负!

  

据老师反映,做家庭作业时家长全程看、陪、包办的同学,一般都自制力差,有45%的孩子不能主动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一般都需要老师或学生干部强制性看管,80%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全程看、陪、包办可能会暂时出现令人鼓舞的现象:作业全是对钩,考试成绩大幅上扬。但这仅是表象,而且这种表象也不会持久。孩子内心滋长的想法是:上课甭听,反正我爸替我做;复习甭操心,反正爷爷早就安排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效率降低了,学习方法的摸索过程也被剥夺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督机制”丧失了。父母的过分热心具有这样的暗示作用:学习是父母的事,我是替他们学习的。 

 

这些孩子到了中学,常常表现出共同的特点:学习不主动,怕困难,缺乏自学能力,没有后劲。总之,全程看、陪、包办是一种短视行为,贻害长远。

 

相关阅读:

辅导孩子家庭作业,家长需要注意的事项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