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认为儿童没压力,不会患焦虑症,其实儿童也会患焦虑症,而且危害还不小,因此家长们要认识儿童焦虑症的病因以及预防方法。
如何减轻孩子的焦虑是许多父母都担心的问题,面对孩子的焦虑,家长却无能为力也是很辛苦的,家长如何认知孩子的焦虑?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减轻焦虑?
孩子焦虑的典型表现
和同龄孩子比起来明显胆小,粘人,视线离不开爸爸妈妈,这样的孩子经常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心里不踏实。
爱做一些以前不做的小动作,比如咬指甲、抓挠皮肤或头,揪头发、磨牙,还有的孩子喜欢抠身边物品的凸起部位。
情绪容易烦躁,爱哭闹,爱发脾气,而且难以安抚和照料。
不愿意离开父母,纠缠母亲。一旦要离开父母时会出现恐惧和紧张。
不愿意上幼儿园或上学,经常在走出家门前或在路上说肚子痛、头痛。
出现身体化症状,严重的甚至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或呼吸加速、出汗、手抖、肌肉紧绷、恶心、拉肚子、尿频、昏倒,胸闷、胸痛。
行为上出现过度反应或拒绝反应,注意力分散。
处事上会出现在勉强的状况下完成一件事或干脆草草了事。
晚上入睡困难,睡觉不踏实,经常做噩梦。
儿童焦虑症的各种类型
根据年龄作出一定校正后,发现儿童焦虑症与成人焦虑症患者很为相似。而且,像成年焦虑症患者一样,出现以下障碍之一的儿童通常还出现其他障碍。
广泛性焦虑症
儿童广泛性焦虑症以前称为儿童过度焦虑症,现在认为此疾病与发生于成人的未加控制焦虑症为同一障碍。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腼腆、不自信,且过分担心自己达不到他人的期望。他们需要成人不断地给予安慰和表扬。他们可能担心在学校的成绩、暴风雨、盗窃、在玩耍时受伤或者汽车油箱内的油不足。他们经常会出现烦躁、紧张,并抱怨头疼、胃疼等其他身体症状。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
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特别害羞,并害怕所有不熟悉的事物。他们老粘着父母不放,害怕其他孩子和陌生的大人,对于同年龄段儿童来说这都是不正常的。他们害怕大声阅读、主动发起谈话或者参加生日宴会。
强迫症
这种障碍由不必要的强迫性思维组成(强迫观念),这种强迫思维能导致患者越来越紧张,而这种紧张有时可以通过重复行为(强迫行为)缓解。强迫症通常被列入焦虑症,因为强迫性的观念通常包括害怕,比如害怕染上疾病或者父母死亡。出现这种障碍的成人意识到强迫想法是不理智的,但小孩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些症状与广泛性焦虑症重合。
恐慌症
在恐慌症发作时,会突然感觉到无法抑制的恐惧或厄运即将来临,还伴有强烈的生理感觉,比如出汗、心悸、胸疼、颤抖、呼吸困难、眩晕和呕吐。恐慌症反复发生,可导致患者不断担心这种疾病以后会发生以及其所附带问题的发生,包括担心失控、“发疯”或者垂死感。这种预期焦虑导致的常见结果是惧旷症—避免去越来越多的恐慌症可能发作的地方。
分离焦虑症
害怕离开家或者父母,这种情况对于很小的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大一些的孩子老是这样的话,就可能患有分离焦虑症。这种障碍会自发发生或在重压下发生,比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社交恐惧症或恐慌症发作也会导致会分离焦虑症的发生。发生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可能害怕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宿营、在朋友家留宿或甚至参加生日晚会。在自己家里他们也可能会整天粘着父母,甚至在晚上也想爬到父母的床上去。当父母吓唬离开他们时,他们会出现生理症状。离开父母期间,他们一般会害怕自己或父母会受到伤害,而大一些孩子的恐惧还包括对意外、疾病和犯罪的特定幻想。
单纯恐惧
较小的儿童会害怕一些特定的物体或场景是普通、正常和暂时的,一般到10岁左右会很快消失。只有当这些恐惧是过度且不合理的,持续时间很长或出现在不合理的年龄时才需要治疗。一些常见的儿童感到害怕的事物有雷雨、水、电梯、血、体型大的动物和昆虫。
创伤后压力症
这种疾病是由于经历或目击日常生活之外的令人惊恐或恐怖的事件而导致的,比如严重事故、自然灾难、身体骚扰或性骚扰。受到严重虐待是儿童产生创伤后压力症的常见原因。这种疾病有三种症状。一个是再次经历-强迫性记忆、噩梦、在强迫行为中再现创伤事件的倾向和面对任何能使之回想起这种经历某些方面时发生的焦虑。第二种症状是由于急切要求回避与创伤相关的想法、感觉、人和地点而造成的。这种回避可扩展到越来越多的生活相关的东西,最终可产生对自己的感觉麻木冷漠并疏远他人。症状的第三种是容易激发—烦躁、暴怒、神经过敏、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
儿童焦虑症的原因
儿童焦虑症既有遗传方面的原因也有环境方面的因素。就家族、双胞胎和养子所作焦虑症研究表明遗传是致病因素之一。一些儿童为“行为怯懦”—在仅4个月的时候,在见到生人时他们可能会大哭退缩,而且心跳开始加快。这种暂时性的害羞与以后发展至焦虑症相关。
幼年时的环境也是导致焦虑症的因素。儿童遭虐待作为创伤后压力症的原因是最明确的例子。对离开父母害怕的原因在于生存需要的情感依附。情感依附不牢靠的儿童更可能患上焦虑症,而焦虑或抑郁的父母可能使其孩子感到依附不牢靠。
根据行为学习理论,害怕源自古典制约。一个物体、人或场景与具有内在引起惊恐的事物(比如大的声音)相关,就会变得令人害怕,这种条件化的学习此后可以扩展至其他物体。通过奖励和惩罚形成的操作制约或学习也促进了焦虑症的继续;比如,在孩子出现焦虑时,父母通过给予更多关心而使他们高兴。
儿童焦虑症的治疗
因为害怕和焦虑还是很多其他疾病(包括抑郁症、躁郁症和注意力不足紊乱症)的症状,儿童焦虑症的诊断可能比较困难。父母通常对孩子的焦虑症状不敏感,而老师通常会给出有益的看法,因为他们有与很多孩子接触的经历,可以进行比较。在诊断焦虑症之前,重要的是首先要发现孩子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感到害怕,比如被父母虐待或班上同学欺负。
标准治疗与成人焦虑症治疗相似,不过必须根据儿童的发育情况进行调整,而且一般要求家庭成员的参与。
认知行为治疗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焦虑症来说,认知行为疗法是已得到证实的最佳治疗方法。已有长达4年的研究表明了其有效性。常见的方法是阶段性接触引起害怕的物体或场景,如果能成功面对恐惧则给予奖励。比如,可以把患有恐惧症的较小的孩子领到他们害怕的物体附近,并让他进行可以打消疑虑的活动,包括咬或玩他喜欢的玩具等。而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向他们示范怎样进行深呼吸或肌肉放松,或者教他们告诉自己不要自己吓自己或产生引起恐惧的念头。另一个方法是模仿—让焦虑的孩子模仿治疗师或另一看来不害怕的孩子。
认知方法和行为方法通常在团体中效果最为理想,因为在团体中害羞胆小的孩子有机会交朋友、增强自信并尝试新的行为。
减轻孩子的焦虑的方法:
1.倾听孩子
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建议一个好的信任关系,让孩子能将自己的心事将向父母吐露出来。在听孩子述说时,父母听孩子倾诉痛苦时,要对其痛苦做出反应,适当地表示同情,这有助于孩子将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控制不安全感的袭击。
2.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
很多孩子出现焦虑症,其实跟父母给予的心理压力有关。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制定学习标准,应遵循“兴趣第一、量力而行”的原则。年龄、智能水平是不可忽略的依据,可以高出其实际能力一点点,让她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看到可喜的成果和自身的潜力,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更好;不苛求、更不能让孩子头脑中牢牢绷紧“第一、最好”这根弦。
3.鼓励孩子
当孩子做错了事或情绪不稳时,告诉他“没关系”、“大胆些”、“不要怕”、“再试一次”、“爸爸妈妈相信你”之类的话,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可能会走出焦虑,建立起自信,学会应对困难,并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
4.家庭和睦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庭不和睦,老是争吵,那就导致焦虑症孩子时时担惊受怕,内心敏感、容易受伤,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因而特别需要一个温馨、和睦、踏实、能给他安全感的家,父母的体贴、呵护、安慰和精神上的引领,能有效地缓解儿童焦虑症。
5.父母需甩掉忧虑
孩子有焦虑症,父母肯定是担心的,但是父母脸上流露出哪怕一点点的焦虑,对孩子来说都无异于雪上加霜。当孩子被焦虑困扰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支持,如果父母的心情也非常的沉重与压抑,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情!
儿童焦虑怎么办
一、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应该看到,孩子准备考试已投入了很多,即使达不到理想的成绩,只要尽力就行了。千万不要对孩子唠唠叨叨,嘲讽挖苦,或者板着脸不搭理,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而对抗,加重孩子的焦虑。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整体素质的基础,是从小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要想把孩子培养成自信、豁达、活泼、开朗的人,家庭环境一定要整洁、朴实、条理、明快;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民主、互敬、互助。
三、积极的引导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在孩子入园之前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老师阿姨还会和大家一起做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学本领,使孩子对幼儿园留下一个好印象,并且产生向往与期待。
四、降低亲子依恋强度并形成新的依恋关系:因为孩子将父母作为自己安全的港湾,所有的事情都依靠父母来完成,所以在父母离开时便会产生这种分离焦虑,因而降低亲子依恋程度,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出现了不安全感。要让孩子不产生焦虑,适应父母不在的环境,就要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家长平时要对孩子多夸奖老师的和气、漂亮;告诉孩子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你们做游戏;在送孩子入园和接孩子回家时,可以刻意的在孩子面前与老师友好的交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
相关链接:
本文由爱贝亲子网原创,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