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应激事件的前7秒,人的行为完全为情绪所控制,七秒过后理智才开始占上峰。因此在当时那种极为尴尬的情境中,妈妈不用马上作出反应,先将难堪的情绪“冷冻”一下,等这七秒过去以后,再作出合理的反应。
面对孩子的童言无忌,有时会带给家长很多欢乐,有时也会带给家长很多尴尬。面对孩子的童言无忌带来的尴尬时,很多家长选择一笑而过,因为害怕孩子过早地丢失纯真,那么我们如何应对孩子“童言无忌”的尴尬呢?爱贝小编跟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案例分析:
场景一:孩子直言胖叔叔难看
一天妈妈带彤彤去餐馆吃饭。突然,彤彤大声说:“妈妈,为什么那个叔叔长得那么胖呢?好难看呀!”一时间,附近的目光都聚集到邻座的那位胖叔叔身上,胖叔叔窘得脸都红了……
爱贝小编分析:现在跟孩子讲“外表不如美心灵美”的大道理,孩子肯定是半懂不懂,那用怎样的方式来化解这让人尴尬的时刻,并且还能让3岁的彤彤明白自己说话的不妥呢?妈妈可以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孩子比较熟悉的童话故事人物和喜爱的玩具来跟孩子讲道理,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处理方式:故事法循循善诱
这位年轻的妈妈平静地对彤彤说:“彤彤是喜欢胖胖的泰迪熊爸爸还是小小的泰迪熊宝宝?”“我都喜欢。”“为什么呢?”彤彤想了一下说:“泰迪熊爸爸很勇敢,泰迪熊宝宝很可爱。”“彤彤,泰迪熊有大有小,人也有胖有瘦,只要他们都是勇敢的、可爱的,彤彤是不是都喜欢呢?”彤彤睁着亮晶晶的眼睛仔细看了看胖叔叔,对胖叔叔说:“胖叔叔是泰迪熊爸爸,我喜欢你。”胖叔叔和周围的人都被可爱的彤彤逗乐了。同时也不禁为彤彤妈妈的教育智慧喝彩。
场景二:孩子粗鲁让奶奶很难过
宁宁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看望奶奶。奶奶特别喜欢宁宁。可是每次奶奶要抱宁宁,宁宁都会嘟着嘴说:“不要你抱!”吃晚饭的时候,奶奶给宁宁夹菜,宁宁却大叫:“不要你给我夹!你的筷子不干净!”“你做的饭不好吃!”……大家真不明白宁宁怎么这样对奶奶说话。
爱贝小编分析:由于和奶奶见面相处的机会较少,宁宁和奶奶之间的生疏是可以理解的,宁宁对奶奶说的那些话只是在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话会影响到奶奶的情绪、心理。
处理方式:让孩子体会他人感受
美国心理学家GaryPeterson说:“如果妈妈不教孩子注意别人的感受,孩子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需要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引导。
妈妈问宁宁:“宁宁,你爱妈妈吗?”“爱呀!”宁宁回答。“那爸爸的妈妈是谁?”“奶奶。”“那你说爸爸爱他的妈妈吗?”宁宁点点头。“那你爱爸爸吗?”“嗯!”“没有奶奶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也就没有你。你那样对奶奶说话,不仅奶奶难受,爸爸也会难受的。所以你要对奶奶好一点,好吗?”“好的。”
场景三:孩子说小区保安是“看门狗”
小铭在动画片里学到“看门狗”这个词儿。妈妈带他出小区时,他看到小区门口的保安,就大声对保安说:“哈哈,你是不是一只看门狗呀?”小保安的脸刷一下子红了,妈妈非常尴尬,就给了小铭一巴掌,然后对哇哇大哭的小铭说:“怎么能这么跟叔叔说话呢?……”保安小王上来打圆场说:“没关系,没关系,小孩子嘛,童言无忌。”
爱贝小编分析:其实小铭说保安是看门狗是不带恶意的,很多时候孩子说这种话可能只是因为他们联想到某个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而已。同时他觉得“看门狗”这个词语说起来特别有意思。但是在成人看来,这样的说法是对他人人格的侮辱,是非常不礼貌的。孩子的视角和成人视角就是这样不同。妈妈这一巴掌可能让小铭以后再也不敢对保安说“看门狗”,却无法让小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妥之处。
处理方式:7秒的情绪控制
在遭遇应激事件的前7秒,人的行为完全为情绪所控制,七秒过后理智才开始占上峰。因此在当时那种极为尴尬的情境中,妈妈不用马上作出反应,先将难堪的情绪“冷冻”一下,等这七秒过去以后,再作出合理的反应。妈妈可以告诉小铭这样说是不礼貌的,叔叔会感到难过,然后让小铭向保安叔叔道歉,而不是妈妈代替小铭道歉。
场景四:不要跟臭叔叔“啵”一个
亲友串门快结束的时候,妈妈会让静静跟亲友“啵”一个,妈妈觉得这样亲友会认为自己培养的女儿热情外向。开始静静还乐意,但次数多了静静就皱眉头,嘟嘴巴了。有一次,妈妈又让静静跟小叔“啵”一个说再见,静静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嘴里咕噜着:“我才不要跟臭小叔啵一个呢……”妈妈先是一怔,然后哈哈大笑着说:“哎呀,静静是不舍得让小叔走呢!”
爱贝小编分析: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是成人,更不是外交家。孩子不是玩物,也不是妈妈炫耀的工具。妈妈需要反思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让孩子做事情,很多时候孩子是做不到或者不愿意做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憎恶喜好,而这同样值得成人的尊重。静静的童言无忌表达她真实合理的感受,是应当被接纳的。
处理方式:接纳孩子想法和感受
孩子不愿啵一个,那就随她。强迫孩子做孩子不愿意的事情,反而可能把孩子变内向。另外,静静妈妈在静静说“不啵臭小叔”以后哈哈大笑,并且说“静静不舍得小叔走”这样的话来化解尴尬也是对不合适的,因为这也是静静内心的感受的扭曲与否定。孩子再小,也会体会到这话中包含的不诚实。所以家长多接纳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看看问题。
场景五:孩子把“你有毛病呀!”挂嘴边
这段时间,欢欢动不动就来上一句“你有毛病呀!”欢欢妈妈十分奇怪孩子怎么会说这句话的,又突然想到前几天自己带欢欢外出时碰到一个胡搅蛮缠的人,欢欢妈妈当时生气就对那人说了句:“你有毛病呀!”没想到居然被欢欢给记住了。欢欢一说这句话,欢欢妈妈就很生气地对她说:“不能这样说话!”可过一会儿欢欢想起来了又会重复这句话……
爱贝小编分析:幼儿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会对成人的语言,有时可能是脏话,发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会不断重复一句新学的话,一方面是体会说这句话的乐趣,另一方面是想看看自己说这句话时人们的反应。
处理方式:不理睬+以身作则
欢欢妈妈每次听到孩子说“你这人有毛病呀”,就对欢欢进行制止,但欢欢并没有停止说这句话,原因可能在于欢欢把妈妈的的制止当成了一种关注,如果妈妈在欢欢说这句话时假装不在意或是没听到,他反而会不再说这句话。另外,很多时候孩子说出伤人的话都是源于父母的影响,像欢欢就是从妈妈口中学到这句话的,因此爸爸妈妈要注意使用文明的语言,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表率。
相关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