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上海 > 成长话题 > 儿童健康 >
娃娃生病,家长当“良医”?聚焦小药丸里的隐忧
时间:2014-03-29 09:29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娃娃生病,家长当“良医”?聚焦小药丸里的隐忧,孩子生病时,许多家长会把家里小药箱中的成年人药品给孩子服用,认为减少药量就可以了。吴说:“孩子不是大人的缩小版,不是说只要减量就安全有效的。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多种药物制剂品种中,很多都没有儿童剂型。在我国个别地区幼儿园违规给幼儿集体服用处方药事件发生后,儿童专供药领域的安全隐患引发广泛关注。专家建议,在严惩违规幼儿园的同时,应尽快完善我国专业儿童药的监管和注册体系。
中国儿童专用药稀缺、用药“成人化”引关注
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14岁儿童超过2.2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6.6%。但这样一个人群却缺乏自己的专用药品,儿童专用药稀缺、用药“成人化”现象成为业内和公众关注的话题。
现在的儿童用药按照成人用量靠掰,剂量靠猜。有数据显示,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仅供儿童的专用制剂只有60种,约占整个药物制剂品种的1.7%,而在2011年-2013年由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进行了一项国内儿童用药的调查显示,在全国15家医疗机构的6020种儿童用药,儿童用药品种仅有45种,占4.1%,除了药品种类缺乏之外,儿童用药的剂量和规格同样少得可怜。调研发现全国15家三级医疗机构的231种儿童用药处方药中最多的三种制剂为注射剂、片剂和口服溶液剂,那适宜儿童的比如粉末吸入剂、糖浆剂、滴液和气雾剂品种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儿童他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并不能完全参照的成人。所以这样只是简单地将成人药剂给儿童服用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娃娃生病,家长当“良医”?聚焦小药丸里的隐忧
 
之所以儿童用药现在这样一个情况。是因为儿童药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定价和招标的方面,目前我国是缺乏配套的推动政策,再加上儿童药的研究生产投入高,利润是比较低,企业研发生产的积极性也不高。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就建议,政府应该考虑出台一些政策,特别是量身定制儿童药,来开辟儿童药审批的绿色通道,同时要对儿童药生产企业制定为考核标准和准入制度。 
用药基本靠“掰” 儿童药谁来造?
儿童用药多采用简单减半
对吉林省吉林市市民王某来说,这两天10岁女儿的一场小病让他犯愁:医生给孩子开药时交代,一种西药每次只能服用半片。回家后王某对着直径不到1厘米的药片一筹莫展,“这可怎么掰啊?还有,简单‘减半’有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生理发育特点,这样吃药会不会有严重的副作用?”王某说。
吉林省吉林市某医院主任医师王某认为,由于当下儿童药品种类、剂型缺乏,医生在开药时,在用药剂量上多采用将成人用药酌情减半等方法,“若家长在药品的使用时间、频率、用量上疏忽大意,很容易导致小儿服药过量,甚至引发药物中毒。”她说。
吃药,孩子不是成人缩小版
复方药重复吃很危险
如果宝宝万不得已用药,如何用药才是最科学的呢?
“安全、有效、经济是用药的三大原则,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济南市某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吴某表示,“安全是第一大原则,然后才讲究能不能治好病,最后才考虑会花多少钱。”
孩子生病时,许多家长会把家里小药箱中的成年人药品给孩子服用,认为减少药量就可以了。吴说:“孩子不是大人的缩小版,不是说只要减量就安全有效的。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期,代谢药物的肝、肾等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因此药物解毒能力还不能达到成人水平。随便服用成年人药品,容易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在谈及不该给孩子服用成人药时,王某举例说,孩子咳嗽,有的家长会给孩子服用成人用的镇咳药,其实,当孩子呼吸道有痰时,咳嗽成为清痰的保护性动作,如果盲目镇咳,孩子的痰咳不出来,滞留体内,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因此,可以给宝宝使用儿童化痰药,而不是镇咳的药。
有些给成人用的药品,说明书中会有“儿童用量酌减”的说明。对于该类药品,吴提醒家长:“18岁到60岁的人,用药剂量基本是相同的,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医生会按照年龄和体重进行严格计算,同时还要考虑每次病情的轻重程度。”他说,这次孩子吃这种药可能是一天三次,一次一粒,到下次生病就不一定适用了,家长不要想当然为孩子确定药量。” 
幼小的生命,从出生到长大实在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他们需要与遇到的各种病毒抗争,战胜一次次疾病。然而,作为家长你是否知道,正是在一次次治愈中,宝宝的免疫力才逐渐强大起来的。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家长给宝宝用药的误区并不少见。笃信治愈的力量来自自己,作为孩子的保护者,我们需要做的是擅用、会用药物,走出用药误区。 
宝宝的药:很多感冒不需要用药
美国医生克鲁多这样描述医生的使命: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儿科疾病的治愈中,许多医生深以为然。
“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孩子永远是主体,医生只是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济南市某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崔某说,实际上,许多家长忽略孩子与疾病斗争的角色,而疾病也是一个过程,不因为下猛药就能越过。崔文成把孩子比喻成春天,“疾病就是春雨,春雨贵如油,每经历一次疾病,孩子的免疫力就得到一次宝贵的提升。”
以最常见的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即感冒为例。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会把抗生素类药物当成消炎药,在感冒发烧时来用。“许多发烧的孩子在家里就把头孢类的药给吃了。”王某说,头孢属于抗生素类药物,是处方药,继发细菌感染时才需要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拿来治疗病毒性的感冒是无效和无益的。 
 
娃娃生病,家长当“良医”?聚焦小药丸里的隐忧
 
用药是件严肃事 滥用药反映科学素养缺失
 作个假设:假如幼儿园老师问家长:“春秋季节为了防止孩子感冒,我们准备给孩子服用‘病毒灵’,您同意吗?”根据我目前了解的情况,只怕不少家长真会同意。为什么?因为我国社会群体中缺乏医药卫生常识的人占了很大比重。而缺乏常识会有很多种表现,有时候甚至表现得极为矛盾,比如有人讳疾忌医,有人则乱吃药……习惯性滥用药物的家长不可能对药物的使用保持警醒,更是难以避免自己或孩子滥用药物。
事实上,用药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尤其在幼儿园、中小学校,管理者、教师包括医务室工作人员,都没有权力主动让孩子服药。即使家长要求给孩子服药,也应该有医生的处方,教师凭处方按时给药。至于预防药,更必须按照预防免疫政策的要求,由医生和卫生人员来执行。 
民众“抗生素迷信”亟待打破
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是抗生素生产和使用大国,人均年消费量为138克左右,而美国仅为13克。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病例中,因抗生素滥用引发的病例占近一半,其数量和严重程度排各类药品之首。我国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抗生素造成的占2/3以上。今年全国两会上已经有人大代表指出:“中国已是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实让人非常无奈。
民众滥用药物的观念之所以很难消除,与业内人士脱不开干系。许多医疗卫生从业者将抗生素当作一般的预防用药,而不是手术的预防用药。在一些国家,抗生素的使用如同购买枪支弹药般严格,而我国虽然有条例规定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抗生素,可事实上很多地方都可以随意买到。医生开抗生素的随意性也很大,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一些没有服务能力的地方,“打吊针”、开抗生素已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目前,我国医院的医疗技术收入与药品收入比率几乎持平,成为世界药品占比最高的地区,药品的滥用已经为世界诟病。
“专业代购”、“加拿大空运”、“美国直邮”、“绝对正品,假一罚十”……在北京,从网上买国外代购药,已经成为一部分患者的自我治疗方式。外国代购药无资质,赢利空间巨大,难辨真假,又很难监管……但很多消费者却迷信,国外药更安全。 
药店儿童药少 家长爱跑港货店
记者日前走访东莞各大药房发现,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多种药物制剂品种中,很多都没有儿童剂型,专业儿童药品仅有区区几十种。对此,市民王女士深有体会。“上次儿子拉肚子,社区门诊医生给开的药,几毫米的药品让我掰开一半给孩子吃,很担心没掰好剂量不对。”王女士说,相比起正规大医院,社区门诊的儿童专业药更是少之又少。
正因为药店、社区门诊国产儿童专用药种类有限,大医院又排队难,很多家长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港货店购买婴幼儿药品。记者走访发现,在东莞的很多港货店,保婴丹、肠痛水、小儿健胃宝等备受欢迎,经常卖断货。 
专家:儿童用药应遵医嘱
对于家长擅自给孩子服用儿童药品的行为,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郑医生指出,儿童用药有很多注意事项。“普通家长对药物成分不了解、对剂量也把握不准,不应该擅自给孩子用药,儿童用药应该遵医嘱。”
“不论大人小孩,给药的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用静脉点滴,小孩更应如此。”该医生说,对于小孩而言,应避免使用毒性较大、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如一般的感冒发烧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非用不可时,也要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毒性较大的药物。
而儿童常见的腹泻,医生则建议家长先给孩子调整饮食,不主张一开始就用止泻药,因为会加重肠道毒素吸收。 
真真假假怎么分辨? 只看信誉就ok?
没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那药品的质量何以保证? “我们的产品,100%都是日本代购的正品,杜绝一切国内及其他进货渠道,我们利润很低。”许多店主声称药物渠道为自身或亲戚朋友在国外大药房和超市购得。但当记者问店家是否可以提供任何证明药物为正品的凭证时,有些店家表示能提供代购小票,而相当一大部分店家表示没有票据。
“那怎么知道你这药正不正?”店家的回答不外乎是:“我自己小孩也在用”、“你可以查看信誉和评价记录”、“有代购视频、照片”、“不行你可以退货”,这些就是网店保证代购药物质量的“凭证”。 
链接:如何辨别进口假药
据介绍,目前取得国家正式批复可以售卖的进口药品,都能够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数据库中进行查询。查询不到的、没有在国家批准的合法售药网站上销售的以及没有符合法律规定的销售证书、批文等内容的网上售药行为,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经查实后,皆按售卖假药行为进行查处。 
 《2013年中国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最常见的用药误区包括:1.担心副作用,症状消失就停药;2.根据经验给小孩用药;3.用药剂量不按医嘱;4.将药溶于食物后给小孩服用;5.用药不见效,会自己加大剂量;6.中午忘吃药,晚上会加倍用药等。而在这6种不科学用药行为中,无一犯错的家长占比只有18%。错误用药对儿童的伤害是巨大的。据了解,美国每年有150万人因用药错误损害健康,甚至有10万人因此死亡。在中国这些数字会更高。这些用药错误主要集中在儿童身上,而且发生在儿童身上的损害也更严重。
上述调查报告显示,儿童用药还面临一个异常严峻的现状:品种稀少。我国约有4亿名儿童,儿童患病率达12%左右,可是儿童专用药却极其缺乏,表现在药品品种少、剂量规格少、剂型少3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国产药品批文共有18万余条,其中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批文仅3000多条,涉及品种400多个。我曾走访过广州多家药店,发现儿童用药品种单一、类型不全。药品种类多集中在治疗感冒、咳嗽、清热一类的药品上,其他药品很少。
事实上,和家长存在用药误区相比,儿童用药品种奇缺也存在巨大隐患。儿童用药的缺乏意味着儿童用药没有确切的安全标准,有些剂量是将成人药剂根据体重换算之后得出的。而一些药品说明书中的“酌减”、“遵医嘱”等,都没有明确标准。这就导致儿童吃药的剂量不易被掌握,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数据显示,2011年我们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一共收到97669份0-14岁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和事件报告,占所有报告数的11.5%。而《2013年中国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则显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新生儿更高达24.4%,分别为成人的2倍和4倍。
儿童专用药品如此缺乏,发展儿童药品市场本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现实的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6000多家制药企业中,只有10余家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产品中涵盖儿童用药的企业也只有30余家。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儿童临床试验的复杂程序和风险远高于成人临床试验。同时,很多儿童药物的季节性较强,生产成本高,利润低,导致很多企业研发生产积极性不足,不愿意投入财力或精力专注于儿童用药研发。
面对儿童药品的缺乏,如何快速发展儿童药品市场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国家应建立鼓励儿童用药研究开发、生产的配套政策,如设立专项儿童用药研究基金,为儿童药研究开发、审评审批提供技术指导,设立市场独占期或延长期,同时,对儿童药生产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产业扶持政策,增强企业研发生产儿童药物的动力。 
 
推荐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