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也是能够塑造孩子自信的,今天在这里,我就来谈谈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来塑造孩子自信的人格吧。一般认为要经历以下四个方面:1、增加孩子成功的体验;2...
现在的家庭其实孩子与大人之间的交流真的越来越少了,不少爸爸妈妈也跟小编交流过,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够自信,非常的害羞,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真的是自卑到了极点。好多爸妈都非常头疼,甚至没有方法帮助我们的孩子。其实在这里,小编要说的就是家庭教育也是能够塑造孩子自信的,今天在这里,我就来谈谈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来塑造孩子自信的人格吧。一般认为要经历以下四个方面。
1、要增加孩子的成功体验,让孩子感到成功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儿。
年幼的孩子,没有经历人生坎坷,没有生活靡励,缺少韧性,往往经受不住挫折,而导致其建立失败者的自我形象。因此,教育者要设法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早期经厉中更多地体验成功。即通过创立顺境,增加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积极美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预期,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筑美好的自我形象,形成和发展其自信心。 多点鼓励。做到这一点并不很难,只需要放弃“挑毛病”的模式,换一种眼光来看待青少年。孩子做事之前,父母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孩子成功以后,说:“你果然做到了,真了不起。”从孩子学步时起,就注意肯定和鼓励,但要避免不符合实际的夸奖。
换个说法。孩子拣起了一块石头,高兴地拿给爸爸看,说:“爸爸,你看我拣的石头多么美丽。”爸爸如果说:“看你弄得满身是泥。”孩子会不高兴地扔掉石头,垂头丧气地走开了。爸爸要是说:“这石头是漂亮,你去把它好好洗洗,那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发展。改变思路。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追求成功上,而不是先考虑失败了怎么办。发现孩子的优点,帮助他扬己之长,勇敢地去尝试,逐渐习惯于考虑各种达到成功的途径与可能性。倾听梦想。即使你认为孩子说的是梦想,也耐心倾听,并尽可能帮助他去变为现实,这样孩子的内心总是会是充满着希望和信心。看到进步。不和别人比,多和孩子过去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其实每个人都希望看到进步,而不是同总是比他优秀的人比较,因为,长此以往,会让孩子总不如别人,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总是存在的。
2、尊重孩子的人格,给孩子平等的尊重。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尊重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长和老师尊重。
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你没出息”,“你不可救药”,“你的脑子是猪脑子”,“我对你完全失望了”,“早知你这德性,就不该生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这些话应该从家长的语言里消失。打孩子最伤害孩子的自尊,任意惩罚孩子也伤害孩子的自尊。请家长家长记住,切不可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在我的家庭中,我特别注重这方面的事情,凡是家里有什么事情要决定,我总会很认真的邀请孩子一起参加讨论,听听孩子对事情的看法,尽管孩子的看法或许很天真,但至少让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和重视,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问题以及发表观点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自信心的培养)。
例如:你对一个孩子说,“你很聪明,若肯用功,功课一定会越来越好。”孩子听了肯定会如你所愿,自信的去努力争做一名优秀生。相反,如果你说,“真笨,你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有什么用。”这个学生就会丧失信心,也会依你所说的,越来越差,最终成为一个“差生”。这种心理趋势成为“标志效果”或“角色形象效果”。每个人都很容易别人给他的“标志效果“的影响。形成一种信念力量,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更是如此。积极的“标志”可以引发人的潜能,消极的“标志”也会将一个人引入歧途,这是利用心理暗示的效应。
鲁西南羌村有一位老教师,村里流传这位老教师能掐会算,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因为家长们发现,被老人说能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嘘唏更加刻苦;被他说将来能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其实这位老师就是利用标志激励,发挥心理暗示效应,使孩子形成自信,从而激发了潜能优势。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奇迹终于发生了,这个村的孩子大部分孩子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有的甚至成为博士。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巧用标志引导孩子自信,会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