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始渗透:第一,从分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感情入手,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第二...
如今,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在不停的改进,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更加全面的教育成为了学校和家长们关注的目标。如何在教学中引入审美教育,如何正确处理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今天小编在这里,总结了三条经验,希望能够对当今的教育有促进作用。
从分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感情入手,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而审美情感主要是满足人们高级精神的需要,要让人惬意,即“赏心悦目”,而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是情感活动的精神现象,读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作品中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跟着作品中的形象神游于艺术天地之中,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喜悦,为反面人物的受惩而称快。
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入手。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欣赏者往往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了解作品的内容,通过想象进入作品中的艺术境界,在人物的刻画和烘托主题方面,语言艺术有其独到之处。如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通过语言的对白和独白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多方位展示了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作者用艺术性的语言,从周朴园到鲁侍萍再到四风等,无一不刻画得入木三分,完整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正如高尔基所说:“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感受到悲剧本身震憾人心的力量,对悲剧人物产生了同情和怜悯,这样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性情得到了陶冶,欣赏悲剧不仅仅去伤心流泪,达到了学习悲剧应有的美学效果。
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入手,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文学形象塑造的是否鲜明、生动,直接影响到作者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好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鉴赏力。
相信通过这三个方面,一定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而且也能够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推荐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