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德琳》是从巴黎,一个爬满常青藤的老房子里玛德琳的故事开始的。作者以毛笔勾画的墨色线条作为这本书图画中的一大特色,使看似随意的墨线,在作者精湛的技艺下,起到了描画物体、填充空白及渲染气氛的重要作用。
《玛德琳》是从巴黎,一个爬满常青藤的老房子里……玛德琳的故事开始的。作者以毛笔勾画的墨色线条作为这本书图画中的一大特色,使看似随意的墨线,在作者精湛的技艺下,起到了描画物体、填充空白及渲染气氛的重要作用。淡淡的鹅黄色背景,浓淡交错的墨色线条,将玛德琳生活的寄宿学校描画得如老电影画面般诗情画意。
内容简介:
《玛德琳》一共是四十四幅图,其中八幅是彩色的,余下的三十六幅则是黄底黑白画面。彩色的除了一张病房的花之外,都是巴黎的街景以及戏剧性的场面,用电影语言来说就是远景,如第9页,孩子们穿过旺多姆广场时,遇到一个捂着帽子紧追珠宝盗贼的警察。第24页救护车驶过有埃菲尔铁塔耸立的街道。而黄色背景的黑白画面,多半是房子里面发生的事,如孩子们刷牙、睡觉。
作者简介:
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1898年4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蒂罗尔州。他的父亲是一位画家,母亲是一位富有的啤酒酿造商的女儿。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他跟随外公长大。他喜欢画画,却遭到了外公的反对。作为一名“问题少年”,他从公立学校转到私立学校,最后还是辍学了。14岁那年他被送到了经营旅馆的叔叔那里当学徒,可他还是不断地惹事生非,最后他的家人让他做出选择,要么去少年犯管教所,要么移居美国。他拿着一叠叔叔写给纽约一家知名旅馆经理的介绍信,远渡重洋去了美国,这一年他16岁。可他在纽约的旅馆里没干多久,就因为穿着一只黄色的鞋子和一只白色的鞋子上班而丢掉了饭碗。不过,只要他还能付得起学费,他就去上美术课。 1917年,他应征入伍,他没有上前线,而是被送到了佐治亚州的一家精神病院当了一名陪护和德语教师。后来根据这段亲身经历,他还写了《我与美国的战争》(My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1937),是一本引人发笑的传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又重新回到纽约,并加入了美国籍。 1925年,他27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与别人共同经营“哈布斯堡王朝餐厅”的机会,他在餐馆的墙壁上画画,在自己住的公寓的窗户、窗帘和墙壁上画故乡的风景。有一天,Viking出版社的童书编辑梅·玛斯看到了这些画,便鼓励他创作图画书,她从此成了影响他一生的人。1939年出版的《玛德琳》不但成了他的代表作,还为他赢得了凯迪克奖银奖。十几年后,他又推出了《玛德琳的救援》(Madeline’s Rescue,1953);《玛德琳和坏帽子》(Madeline and the Bad Hat,1956);《玛德琳和吉普赛人》(Madeline and the Gypsies,1959);《玛德琳在伦敦》(Madelinein London,1961)等等。其中《玛德琳的救援》获得了1954年凯迪克奖金奖。他于1962年10月1日逝世,一生一共创作了十三本图画书。
推荐理由:
《玛德琳》还有一个诱人之处,就是画出了巴黎的风景。如果要是有人问我,《玛德琳》的什么地方吸引了我?我可能会说是那十二个小女孩。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是她们排成两排,一人手拿一朵花走进玛德琳病房的那个画面。一样的个子,一样的帽子,一样的衣服,可如果细看,就会发现每一个人的发型都是不一样的,个性鲜明。十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偶数,日本就有研究者指出,这本图画书的魅力之一就藏在十二这个数字上,因为十二既是一年的月数,又是时钟走一圈的小时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一个数字。当它缺少了一个,就会引起一种不安,而那就是这本图画书引入思考的地方了。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