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家庭教养 >
真正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这是教育”
时间:2017-12-02 09:28来源:互联网 作者:Kanon 点击:
教育一直都是个永恒的话题,从孟母三迁到如今的为孩子升学择校的问题而发愁,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可你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吗?真正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这是教育”。

教育一直都是个永恒的话题,从孟母三迁到如今的为孩子升学择校的问题而发愁,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可你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吗?真正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这是教育”。

 

1.面子心态+害怕犯错

 

中国人的习惯是把别人的成功与失败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把“别人”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别人好了Ta就有面子,别人不好了Ta也没面子。

 

别觉得可笑,这个“别人”就是自己的家人,亲密的人,尤其是孩子,只是你可能没反应过来。你要是说这些人都不是“别人”,只能说你分不清人际界限。

 

没错,携带着你的基因的,流着你的血的,从你身上掉下来的这块肉,是“别人”。

 

如果你不能接受这一点,你就不免会过度参与Ta的生活,因为你没有把Ta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独立于你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的人,去尊重。

 

不少家长就是因为把孩子看成与自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孩子犯错,就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自尊受了损,俗称没了面子。

 

一个人担心自己会没面子的时候,Ta就会焦虑,使尽一切办法,去维护住自己的面子。所以,不免严阵以待了起来。当孩子一脸无辜地望着你的时候,你心里想的却是怎样看住这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跟在屁股后面,生怕Ta犯一点错,自己就会觉得万般羞耻。

 

把自己的面子和小屁孩的行为挂钩的后果就是,你会为了避免这种羞耻的感觉,而对小孩严加管束。但孩子真的适合这样被管教吗?这样管教,真的能取得好的结果吗?未必。

 

不少严厉的父母其实对自己也相当严厉,自己本身就因为害怕犯错而过得十分压抑,也因此,为了保持自我感觉的完美,而去严格要求孩子。

 

 
 

 

2.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规律,对孩子的常见行为问题,除了打骂和说教想不到其他的办法

 

其实完美主义的家长也可能教好孩子,原因是隐藏起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使用了良性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方法其实很重要。心理学家华生曾夸下海口说,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虽说有些夸张,但这也反过来提醒了家长们,即使自诩孩子遗传了你的良好基因,你的培育方式,也将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决不能随便应付了事。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因材施教”,其实对孩子来说,不光要根据他们的天赋来栽培,还需要根据他们生来的脾气秉性,依照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来栽培,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是否能够按照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来教育,也许会对孩子最终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差异。

 

一个只懂得打骂和说教的家长,和一个能够依照不同的情况,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法的家长,哪个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显然是后者。

 

同样是家长,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写育儿攻略,而有些人只能看别人写的育儿攻略?这除了经验之外,更多的是一个家长在育儿方面动的脑筋够不够,在平时生活中遇到问题是积极处理还是消极应对。而这些,正是那些经常板起脸教训孩子的家长,所欠缺的。

 

3.身为家长的自觉性不够,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不足

 

平时走在街上时,经常能听到妈妈们用近乎斥责的口吻对孩子讲话。无论心里多么明白孩子不可能完全遵从自己的意愿,但碰到着急上火、疲累不堪的时候,妈妈们就会不自觉地变得烦躁起来,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孩子,这种心情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是,拿孩子出气的做法,只能说是她们对身为母亲的自觉性还略显不足。

 

语言因其使用方式的不同,有可能会变成一把毁掉孩子的利刃,也可能对促进孩子的成长发挥出魔力。

 

因此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家长才行。管你在工作中是憋屈还是得意,管你在大家庭中是小媳妇还是大当家,管你自己认为自己是暴脾气还是温柔秉性,在孩子面前,你就是ta的父亲母亲,别把工作中的你、家庭关系中的你、渴望放任自己的你,带到孩子面前来。因为你的一举一动,有可能会对ta的人生造成至关重大的影响。

 

有些家长之所以不得不板起脸来对孩子凶,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正在干扰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也不认为带着情绪教育孩子有什么问题。尽管让孩子承受一个大人的情绪,这可能是不公平的。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是假如不板起脸来,就一定没法把孩子塑造成精英了吗?

 

如果不板起脸来教育,可以怎么教育?

 

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好的行为,停止不好的行为,因此,父母的“教育”,其实用心理学的说法来讲,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

 

在神经学上,要改变一个行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想要的行为去取代你不想要的行为。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你认为不好的行为时,不要只说“不可以”,请指出一条明确的路来给ta走。

 

大脑好像一个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条从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ta走这条路,你要先牵ta的手走另一条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旧路许久不走,又被长出来的草盖住,便看不见了。好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而父母塑造行为的工作,也应该这样展开。

 

相关推荐:

家长你了解真正的溺爱是什么吗?

家有耍赖皮的小娃怎么整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