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家庭教养 >
妈妈分享育儿心得:怎样有效地批评孩子并让他认同你
时间:2014-07-02 18:02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关于要不要打小孩,我身边的父母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有时候还是要打,因为“打了才有用”,另一派认为坚决不能打孩子,至于为什么不能打,说不清楚。孩子犯错误要批评,这点倒是没有任何异议。我也认为该批评的时候得批评,但方式方法很重要。

关于要不要打小孩,我身边的父母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有时候还是要打,因为“打了才有用”,另一派认为坚决不能打孩子,至于为什么不能打,说不清楚。孩子犯错误要批评,这点倒是没有任何异议。我也认为该批评的时候得批评,但方式方法很重要。

 

我的原则是不打、不骂、不训斥。周围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不打、不骂可以理解,如果从来都不训斥,怎么可能达到批评效果?有人认为我是在纵容孩子,并且预言“总有一天你会被他逼疯。”

 
恰恰相反,随着宝宝的成长,我不仅没被孩子逼疯,反倒孩子越来越能够接受我的意见,尤其到三岁半以后,凡事点到为止,无需重复。作为一个在异地求学,只能周末陪伴宝宝的母亲,能够做到这样,我要感谢这几年做医生的经历,因为在长期的医患沟通中我掌握了很多沟通技巧,并且把它们灵活运用到了和孩子的交流中。
 
比如,宝宝三岁以前,一生气就咬人,很多爸爸妈妈在这种时候会强行把孩子拉开,甚至一个巴掌过去,狠狠地问:“下次还敢不敢?”我一般能躲就躲,躲不开就轻轻抱着他的脑袋让他鼻子贴紧被咬的地方,由于不能呼吸,宝宝很快就会松开口,然后“哇”地一声开始大哭。这时候我就会抱着他,认真地对他说:“虽然妈咪很爱你,但是妈咪非常不喜欢你这样做,因为咬人会伤害到别人,看,妈咪的胳膊都被你咬破了,妈妈可疼了。妈咪知道宝宝是不开心才这么做,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告诉妈咪为什么不高兴,如果你认为妈妈哪里不对,你可以说‘我不喜欢妈咪这么做’。妈咪就会换一个你能接受的方式,对不对?”
 
一番话后,宝宝的情绪很快就被安抚下来,并且平静地告诉我刚刚为什么生气,希望妈妈怎么做,我们开始和平讨论做才是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
 
很多人怀疑,打都不一定能听话,就这么说几句孩子就能做出改变?事实证明,效果非常理想,宝宝很快就改掉了生气咬人的习惯。我的这些话并不是随口说说,每一句都有背后的理由。
 
妈妈分享:怎样有效地批评孩子并让他认同你
 
第一句:“妈妈很爱你。”
 
先肯定对孩子的爱,消除对抗情绪。大家都有体会,如果你工作中做错了事,很可能会挨批,如果领导劈头盖脸来一句:“你怎么那么笨,犯这样愚蠢的错误?”你肯定会觉得憋屈,认为领导对你有意见。但如果领导说:“你这么个聪明人,平时做事很有分寸,怎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你就不会很难过,会认为领导对事不对人,愿意倾听领导的意见。连成人都很难分清批评者是对事还是对人,几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分清楚?所以批评之前一定要肯定对孩子的感情,让他明白妈妈是在针对某件事批评他,而不是不喜欢他。
 
接下来:“妈妈不喜欢你这么做。”有人好奇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比告诉他某种做法是错误的更具有威慑性。孩子没有任何生存能力,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最可怕的就是大人不喜欢他、不要他,细心的妈妈肯定会发现孩子经常有意无意去做一些让大人高兴的事,讨大人喜欢。
 
我第一次这样批评宝宝的时候,他哭得特别伤心,我抱着他反复说“妈妈爱你,妈妈只是不喜欢你这样做,妈妈不喜欢你的做法而不是不喜欢你。”说了十来遍他才平静下来。三岁左右的孩子根本不具备分析事情对错的能力,跟他讲对和错他可能会迷惑,但大人是否喜欢简单明了,他很快就能分辨出哪些行为父母喜欢,哪些行为父母不喜欢。
 
第二句:“咬人会伤害别人,妈妈的胳膊都被你咬破了。”
 
目的是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我几乎不对孩子说“错、笨、坏” 这类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词汇,这些词听起来非常刺耳,尤其是“笨”和“坏”,容易让孩子产生被侮辱的感觉,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习惯说“不恰当”、“不合适”、“不正确”,不满情绪会被削弱很多,批评不刺耳,别人才容易听进去。“妈妈可疼了”,是为了唤起孩子的共情,孩子当然会心疼妈妈,他很快明白咬妈妈会给妈妈造成伤害,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第三句:“妈妈知道宝宝不开心才这样做。”
 
这是传达对孩子的理解和宽容,让他明白,即使你伤害到了妈妈,妈妈依然会接纳你,并且理解你这样做不是因为讨厌妈妈,让他听进去接下来的话。“下次……,你可以……”这才是重点,批评孩子的目的,并不是告诉他你做错了,而是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才是对的,怎样做才会成为大人喜欢的宝宝。如果只是通过粗暴的打一顿或者训斥来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错误的,孩子可能很快停止错误的行为,但他并不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他下次只能自己去尝试其他的方法来判断怎样做不会被打或不会被训斥,孩子尝试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撒谎或者拒不承认问题。为他指明道路,才能避免他尝试出更糟糕的方式,犯更严重的错误。
 
这就是我批评孩子的“套路”,我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也没有听过儿童教育专家的讲座,都是在经常和孩子沟通中摸索出来的。总结下来,就是首先肯定对方,再告诉对方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怎样做更合适。在整个过程中,看着对方的眼睛,营造理解和包容的氛围。总之,要让孩子感觉到,你能够接纳他、理解他,你的每句话都是为他着想,才能够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相关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