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家庭教养 >
家教课堂:如何引导孩子远离惰性思维?
时间:2014-03-13 16:04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惰性思维是一种行为松懈的习惯表现。时常令父母头疼的是孩子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对于孩子而言,惰性更多的属于一种潜在意识。
现在很多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惰性思维,各位家长都是如何处理的呢?众所周知,老肯尼迪在一种无法估量的愿望促使下,为孩子们提出了“一切为了胜利,绝不无病呻吟”的格言。这个家里规定了严格的法律条令:吃饭时,孩子必须在饭前五分钟全部就座。母亲罗丝把报纸上报道的当天新闻贴在通往餐厅的走廊上,以便孩子们经过时读上几条,好在餐桌上参加辩论。那么在家中,各位家长应该如何改变孩子的惰性思维呢?在这里,且听爱贝小编跟大家逐一分析。
 
惰性思维的表现:
 
惰性思维是一种行为松懈的习惯表现。时常令父母头疼的是孩子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对于孩子而言,惰性更多的属于一种潜在意识。譬如,早晨起床,并非睁眼即起,尽管父母已经给孩子规定了起床时间并用闹钟督促,然而到时候,孩子还是多多少少地超过那个时间,懒洋洋地用各种方式再耽搁一会儿。父母对孩子的有意无意的认可,会助长孩子的惰性。
 
惰性的另一种表现,是对某一个计划的拖延。孩子在面对诸如家长或老师精心安排的学习计划时,常常会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把规定要完成的事情,推至第二天,而“第二天”同样依旧。这并不是他们不想做或拒绝做,而是懒于动手,觉得这事往后面拖延一下,也未尝不可。
 
贪图享乐和安逸是惰性的最具体表现。孩子们天性活泼、喜爱玩耍,对于洗碗扫地的功课则感到是外界强加给他的负担,做起来也就不那么情愿。
 
如何引导孩子远离惰性?
 
孩子们为何会产生惰性思维?
 
不过有些情况是由于缺乏信心造成的。譬如,一些事情在孩子看来是个难题,没有把握能够把它做好。而要做好这件事总需要动脑子费力气,这确实不如玩起来轻松。
 
有些孩子是害怕失败,他们面对困难感到无从下手,便索性搁置一讷.找些容易的事情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惰性。
 
父母们往往忽略了孩子这些方面的弱点,对他们期望过高,造成了孩子的许多精神压力。他们觉得做不好这些事情有失面子,便想方设法绕开它。
 
还有一些孩子做事情喜欢追求十全十美,把计划和目标定得过高,而具体做的时候又感到力不从心,最终松懈下来。这就像伊索寓言里的那个蚱蜢,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别的小昆虫都有自己的食物,只有它整日为食物苦恼。因为在别的小虫子专心为冬天储藏食物时,它却在制订一个庞大却难以实现的计划。结果是自己的家里空空如也,那梦想中的计划,终归不能当食物。
 
针对孩子的惰性思维,家长应该怎么办?
 
在发现了孩子身上所暴露的某方面惰性的迹象时,父母不应一味责怪,而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
 
对孩子来说,克服安逸思想是最为重要的。这当中确实存在着技巧。首先是如何把孩子的计划制订得既完善又不至于给其造成压力,让孩子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感觉到轻松和愉快。这样有助于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的计划不宜过于庞大,最好是每天的事情能当天做完,绝不拖延到第二天。做父母的不应过于苛刻,制订计划的着力点应在于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夹人曾说过:生活的秘密在于把百分之九十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
 
只有在某种压力下,懒孩子才不得不按照计划去做,而这种压力往往“非同一般”。
 
这为父母们提供了一个在他们看来通常确实有效的方法,即给孩子造成各种各样的压力:责骂、惩罚盛甜言许诺,或物质刺激,或者就是外界压力。但这并不能永久地解决问题,反而会助长孩子惰性的进一步滋长。因为,有时候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有其他事情要做。不能时时顾及到孩子的那份“计划”。这恰恰等于给孩子开了“绿灯”。压力没有了,诱惑不存在了,计划可以扔到一边了,该趁着“大好时光”痛痛快快玩耍一番了。
 
父母须告诉孩子:
●没有人事事成功,只有去做了才能证明。
●计划不是结果。
●你要是不想起床,就永远走不出房间。
●躺在床上,什么也做不成。
 
相关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