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成长话题 >
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有四招
时间:2014-08-01 14:40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有四招,孩子特别爱问“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面对孩子的问题,应该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解释,如果自己不懂,可以引导孩子从书本中寻找答案。
相信大部分的家长不知道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用了很多的办法都难以真正的让孩子喜欢上学习。爱贝小编建议:家长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可以用三个诀窍,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学习。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要想表现得很优秀,不学习是不行的。可是生活中偏偏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讨厌学习,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一种折磨,因为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的兴趣。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点燃孩子求知的火花呢?应该怎样去做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呢?
 
(1)巧妙设置“陷阱”,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特别爱问“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面对孩子的问题,应该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解释,如果自己不懂,可以引导孩子从书本中寻找答案,或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对一些物理现象有感性的认识。如果孩子没有问题,妈妈就要主动地给孩子讲,不要认为孩子小听不懂,其实他们在似懂非懂的时候也能了解很多知识。
 
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有四招
 
求知欲往往让孩子爱上学习,取得不凡的成就。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他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不好,因此有一点自闭的倾向。但是,在叔叔的指导下,爱因斯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求知欲的促使下努力学习数学。后来,爱因斯坦在中学时的数学水平已经超过一般的大学生。此外,爱因斯坦的父母喜爱文学和音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爱因斯坦一生都对数学、音乐、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心理学家哈威特曾经指出,一般而言,在小学接受教育遭受失败的人,其影响会逐渐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获得好成绩,孩子就会变得爱学习,进而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相反,如果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学习的欲望就会降低。因此,虽然妈妈在小时候培养孩子的思考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思维能力非常必要,但是对于妈妈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巧妙地引导孩子,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古特奇博士说:“父母应该好好应用孩子的好奇心,建立他对书的亲切感。”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同时还是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就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在他小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会求真求实,追根究底,他的妈妈常常称他为“我的小哲学家”。孩子们在学校的生活并不仅仅是学习,还包括游戏、劳动等,其实只要家长用心,就可以在这些与学习看似无关的活动中找到激发孩子求知欲的方法。
 
要想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妈妈要给予孩子足够多的自由。当他对一件事物发生兴趣时,就让他专心去做,不要加以干涉。在这些细节中,家长需要捕捉到他的志向,多培养孩子一些兴趣。
 
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更能找到自己感到新奇的东西,让他在这些事情中多积累经验,妈妈不要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知识才是正统。
 
在与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逐渐提高对孩子所提问题的深度,给孩子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培养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化劣势为优势
 
学习困难的孩子被称为班上的“小尾巴”,在别人看来,他们身上的缺点多于优点。但这并非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怎样让孩子扩大优势缩小劣势,让劣势转化为优势。在很多人看来这两者的转化似乎不可能,事实上,这种转化是非常现实的。正所谓“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作为孩子的精神引领者,妈妈要让孩子变得优秀,首先要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落差,并避免孩子因目前的困境而失去进取心。给他讲一些积极上进的故事,引导鼓励他以客观、乐观的情绪来面对困境,使他认识到身处困境并非一成不变的,只要积极努力,上进的空间比别人更加宽广。
 
妈妈要想帮助孩子并有效开导孩子就应该着眼于孩子的“闪光点”,采取赞扬、激励的方式使孩子摆脱自卑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使他的优点逐渐发展起来。哲学家罗素曾说:“明智的表扬对孩子的作用如同阳光对于花朵。”为此,妈妈给予孩子真诚的赞美,能增强他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妈妈在帮助孩子扩大优势的同时,也要积极缩小劣势。这主要着眼于孩子的缺点,通过不断克服缺点的方式达到转化劣势的目的,要想克服缺点就要查找原因,根据症结开出药方。要克服孩子的缺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妈妈付出更多的耐心,告诉孩子:如果一味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只能永远处于“劣势”,只有敢于面对挑战,才能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因此,妈妈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劣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要做好精神和行为双方面的榜样。
 
(3)“牧羊式”教育
 
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并不是因为他们个性内向所致,而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情感长期得不到发泄和释放,久而久之,才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究其原因,这与教育中的“严格管束”是分不开的。他们整天处于被家长、老师操纵的状态,无法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事实证明,对孩子管得过严非常不利于孩子在学习中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度地放任,对孩子的成长、学习是有益处的。过于严格的管教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限制孩子的发展。不如就选择“牧羊式”教育吧,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家长的引导下制订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各位妈妈不妨借鉴一下: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克服;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牧羊式”教育不是放任自流,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还需要妈妈及时给予科学的指导。适度地放任孩子,不仅会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还能在释放孩子天性的同时,提高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别像鸡妈妈那样总是将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翅膀下,要学鹰妈妈让孩子在暴风雨中练习飞行。
 
(4)挖掘孩子的潜能
 
大发明家爱迪生小的时候,在学校是公认的“笨蛋”,老师都认为他笨得不可救药。但不论外界如何评判他,爱迪生的妈妈却坚决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她亲自调教自己的儿子,时刻鼓励他。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瞩目的发明家。如果当初他的妈妈和其他人一样认为爱迪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笨蛋,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他后来伟大的发现了。如果说爱迪生的拼搏和努力是他成功的途径的话,那么来自妈妈的支持和信任则是他前进的动力。还有巴尔扎克的故事也说明了妈妈的肯定信任对孩子的影响。大作家巴尔扎克小时候被认为文法不通,通过妈妈的鼓励,后来他写出了大量的优秀名作,一跃成为世界文坛大师。
 
很多例子都说明那些断然在孩子身上“贴标签”的做法是缺乏理智,不负责任的。而那些积极的表扬更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那些真正懂得教育艺术的妈妈,在教育中将培养孩子的学习篚力放在首位,从学习效率入手,注重日常知识、情感、体验的积累,特别是潜能的开发,将孩子培养成高质量人才,这些都要比学习本身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更有价值和意义。
 
其实,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重复、强化,甚至代替学校教育,其真正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技巧、良好情操,这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在学习与生活中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作为妈妈,最根本的任务是协调孩子在这两方面的平衡发展,起到一个良好的枢纽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孩子留点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和选择权,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更加自立、自主。
 
根据调查表明孩子大脑所掌握的知识中仅有10%是通过“阅读”得来的,15%是通过“听”获取的,更多的知识则是亲身经历获取的。
 
玩是孩子兴趣的表现,而兴趣是探究和发现精神的根源,“玩”和游戏作为一种亲历性的综合活动常常结合用脑和动手双方面的活动。
 
因此,妈妈不要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否则就会扼杀他们的天性,阻碍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时也较易诱发厌学情绪。作为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孩子学习与玩耍的度,掌握好平衡点,最大限度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放下负担,轻松快乐地学习,把学习当成自己的爱好和习惯。
 
推荐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