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成长烦恼 >
开学之际孩子出现厌学症该怎么处理
时间:2014-09-01 15:58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开学之际孩子出现厌学症该怎么处理,传统人本价值的束缚。中国几千年的人本价值取向是做官发财才算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对广大处于底层的人群来说,实现的途径只有读书,别无他途。
一转眼已经开学了,有些家长非常烦恼,自己的孩子不想上学,非常厌学,还没从暑假期间收回心呢?爱贝小编建议:家长在面对不想上学的孩子是需要找出各种原因的。然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小学生厌学,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这个年龄段应该是努力学习知识的阶段,学生们却厌学,家长老师们肯定非常痛心,希望对广大家长有帮助!
 
中小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他们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因此厌学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开学之间孩子出现厌学症该怎么处理
 
1、传统人本价值的束缚。中国几千年的人本价值取向是做官发财才算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对广大处于底层的人群来说,实现的途径只有读书,别无他途。学生身心被束缚,得不到自由伸展。部分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死读书。孩子背负着家庭重压和过重的学业负担,有的终于不堪承受便出现厌学情绪。
 
2、校园先进文化的缺失。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能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操,让学生获得全面、终生的发展。丰厚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必须汲取的精髓。先进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培养坚守理想、向往美好的人。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前,不少中小学校追求虚拟的、包装性和宣传性的校园文化,忽视了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文化建设,尚未营造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境界。先进校园文化的缺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和信心,导致了他们厌学行为的发生。
 
3、家庭本真思想的消解。受经济大潮的影响,留守儿童增多,家里只有母亲或父亲,有的父母都走了,只有年老多病的爷爷或奶奶。传统的、美好的、我们必须坚守的很多东西,正从社会最小的单元——家庭中流失。家庭教育本真思想的消解,取而代之是家庭文化具有功利性价值取向。“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思想渗透并影响到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家庭教育的短视,导致学生认识不到学习带来终身发展和终生受益的意义。
 
4、浮躁社会行为的侵蚀。现代社会处处不是机会,又处处充满机会,变数很大。学生身心处于发育期,对社会万象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分析,幻想不经过脚踏实地地努力而获得一切,容易盲目跟踪模仿,导致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5、社会就业体系的影响。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有待完善和细化,用人制度有待科学化。面对诸如北大毕业生去卖猪肉、硕士生找工作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高职高专生的现实,很多家庭对通过教育改变家庭命运,向上层社会流动失去了信心,新的“读书无用”论严重影响着家庭教育。
 
探寻厌学缓解对策
 
问题既已存在,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勇敢地去面对现实,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迅速帮助学生改掉厌学行为,缓解厌学情绪,回到正常学习生活的轨道上来。人们常常谈到学校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等问题,我就不再赘述了。除此以外,我想谈几点新的思考。
 
1、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灵是依附身体的,而身体是为成全心灵而存在的。身体是一种形式,心灵才是本质。人们说“身无病是福”远远不够,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心理健康,身体才有其存在的意义。中小学生身体在迅速成长的同时,他们心理的成熟却是曲折的,艰难的。成人都走过这段路,知道青少年成长的苦涩。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他们健全健康的心理世界。
 
可是现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很不尽人意。国家要求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学校都要有心理咨询室,都要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师。可现实是,大多数学校没有按要求设心理咨询室,也没有配备心理咨询老师。有的学校即使设有心理咨询室,也是形同虚设。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老师能察觉到并能帮助疏导的微乎其微,很多的问题是学生靠自身的免疫力抵抗过去的,抵抗不了的,就自然发展成心理障碍了。因此,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有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规划,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把它与基础文化课程提高到同等高度,对中小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才能得以落实,也才能真正实现其课程价值。
 
2、开展校园学习实践活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授课形式多年来都是班级制。学生整齐地坐在教室里,在固定的时间内,除非有相关的教学活动,可以下座位外,都不能离开座位,都得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老师讲授。即使能下座位,涉及面也不广,时间也很短暂。试想中小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坐几十分钟不离开座位,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和自控力。这也是让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在短期内不可能得以根本性的改变。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对教材作一些灵活的处理,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前提下,根据本校和本地实际,学习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以活动为主的课程形式,以开放灵活的姿态,把某些知识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活动中去,开展校园学习实践活动,丰富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把学生从死记知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方位调动感觉器官,多角度接收知识信息,多层次获得情感和生理体验。这种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的作法这是防范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有效举措。
 
3、学校教育辐射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组成最基本的单位。中小学生成长在家庭中,成熟在社会里。只有在很好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会更好地成熟起来。有一个着名的教育家就提倡选教师要选那些有着良好成长环境的人当教师,我认为很有道理。成长环境的确重要,家庭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走向。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深深地留下了家庭的烙印。中小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进程中,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的因素而厌学,但家长却不能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习惯于把责任推给学校教育。因此,对家长进行教育,帮助家长建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文化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是缓解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又一有效举措。
 
学校成立家长学校,系统地向家长传授先进育人理念,解除家长的困惑,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等,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因此,我们要着力发挥校园这片神圣净土巨大的辐射作用,让家庭把我们的教育传递给孩子,形成家庭和学校双重教育的教育格局。我相信,这样做一定有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也能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进而增强人们对社会的信心。学生生活在这样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中,能不很好地成长吗?
 
4、重拾传统国学文化精髓。实践证明,教育离不开文化渊源。创办新时期的教育,必须从中国古文化中汲取力量。中国古文化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国学”。几千年来,国学文化在人们传统思维中根深蒂固。我常想,为什么范进为了中个举能坚持到头发花白呢?难道只是功名在诱惑、支撑着他吗?不是的,古代学子从国学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精髓,生命得以滋润,精神才获得了强大的支撑。而这些都被我们在急功近利的教育追求中,在人心的无限膨涨中丢弃了。我们主张国学进入教育,成为教育的灵魂。国学的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即人要回归自然本性,孩子们从幼儿时期就在吟咏《三字经》、《弟子规》中建立自然本性体系,让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在孩子们幼年时期就开始植入他们的生命,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我相信,在这些美好经典的浸润下,孩子们的灵魂一定能一步步得到升华,不再虚飘,不再急躁,而是安静和沉静。到那时,他们怎么还会厌学呢?
 
当然,中小学生厌学问题不只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就可以缓解的,还需要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帮助厌学的中小学生重建自信,恢复对社会的信心,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走上健康的成长之路。
 
推荐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