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成长话题 > 成长烦恼 >
尊重孩子的隐私 度过花样青春期
时间:2014-06-03 18:24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尊重孩子的隐私 度过花样青春期 任何想帮助这些孩子的人都必须明白,造成他们狂妄态度的根源是缺乏自信。但是,那些半大孩子的父母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青春期的少年最缺乏自信,最明白自己没有社会地位的状况,最急于体现自己的重要性。

 

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的情感及困惑的不理解,导致了青年人特有的对抗行为。这种对抗不仅仅是针对父母和老师,而且是针对整个世界的。男孩女孩的叛逆行为,以及他们用傲慢来掩盖弱小的企图,使“不羁少女”反应过激,使青春少男在感到不安和渺小时走向极端。轻蔑和粗暴不能减缓孩子的专横态度,反而使孩子更加自卑,进而导致孩子不适当的补偿行为。自我重要性的体现欲望通过反社会的行为很容易得到满足。通常使孩子走向犯罪的就是没有被家长认可和正确引导的雄心壮志。

 

对一个女孩子来说,要获得认可和尊重,一味的讨好比学术成就来得更容易。与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责备相比,迷恋她的男子的殷勤是她惟一的慰藉。她因此而感到有价值和被接纳。有雄心壮志的男孩如果不能同好学生在学习上竞争,他会从逃学、赌博、酗酒、带女孩游玩上得到胜利的感觉。他只能通过砸窗户、偷窃,甚至更糟的暴力行为而成为英雄。
 
尊重孩子的隐私 度过花样青春期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一个患者抱怨她的16岁的女儿已经彻底管不住了。她和男孩到处玩,回家很晚。不帮家里干活,又遭遇又粗鲁。任何言语承诺,任何惩罚看来都对她无济于事。在我的要求下这个女孩来见我了。她非常漂亮聪明,举止优雅。我问她感觉如何,与母亲相处怎样,是否快乐。她轻快地回答一切都好。问:“同母亲没有偶然的矛盾么?”答:“哦,妈妈有时易怒,但她并非存心故意,不久就好了。”问:“母亲的责备和唠叨没有使你感到痛苦么?”答:“哦,没有,从没有。”
 
然后我开始认真。我告诉她我非常了解她的母亲,知道她是个很难相处的人。女孩完全吃惊地看着我,眼里全是泪水——终于敞开了心扉。起初她哭得很伤心,无法讲话。然后慢慢地、犹豫地说道:“谁都认为我是个坏女孩,认为母亲是个天使。她对我没好气;我干什么都是错的,只有我的小弟弟是好的,我总是坏的。我想让妈妈高兴,可是她看不到。我得到的只有责备,没有一句好话;没有表扬,没有赞赏。”
这就是她的故事。这是她第一次对一个成年人说起。她的轻蔑只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然的傲慢。当我告诉她的母亲时,她感到难以置信。没有人看到这个女孩哭过,没有人曾经透视过她逍遥的外表后那难以穿透的冷漠。
 
任何想帮助这些孩子的人都必须明白,造成他们狂妄态度的根源是缺乏自信。但是,那些半大孩子的父母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青春期的少年最缺乏自信,最明白自己没有社会地位的状况,最急于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成人集体能够平等地容纳他们,他们是很愿意在其中担负自己责任的。但是能够让他们做出值得赞赏的贡献的机会太少了。他们急于得到指导和支持;但是很少有成年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们,让他们能敞开心扉。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父母才以足够的尊重和欣赏来透视孩子倔强自负的面具。于是,他们的孩子都投向了那些或多或少有点值得怀疑的朋友和头领的怀抱,他们感觉从那里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因为他们被平等地接纳了。 
以孩子的眼光看家长的行为,如偷看日记、偷听电话等,就会认为家长对自己缺乏信心,孩子的不满情绪就会油然而生。如此一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新的沟通障碍,有的孩子会性格扭曲,甚至会因此患上抑郁症,使得原本浓厚的亲情变得淡薄了许多。
 
父母应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应随意地踏入他们的“私密城堡”,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家长如果有意强行地“入侵”,孩子的心灵就会从此对你关闭。父母应该平视孩子、尊重孩子,想要走近孩子,就要多与他沟通,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还孩子一片快乐、纯净的心灵空间。
 
家长如果一味地采用野蛮做法,就会遭到孩子的强烈抗议。虽说家长的出发点是关心孩子,殊不知这种方式的“关心”,无异于把孩子看成是一件自己的附属品,而不是将孩子看成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独立个体。
 
举个例子:雪松的妈妈对待儿子可谓“尽心尽力”,尽管雪松已经上初三了,妈妈还是每天开车送他到学校门口,如果他偶尔和同学出现点小矛盾,妈妈就会出面为儿子解决。最近,妈妈发现雪松经常走神,偶然被妈妈看见还会躲闪,由此,妈妈就判断儿子对自己有所隐瞒。所以,她就趁雪松不在家时,偷偷翻看他的日记,发现儿子最近喜欢上同年级的一位女同学,但是遭到了女孩的拒绝。此时,一心想让孩子考大学的妈妈对雪松的行为感到很失望。在儿子放学时,妈妈就对其进行了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还将日记扔向雪松,一向温顺的雪松竟对妈妈咆哮起来,然后转身离去。虽然后来雪松被爸爸找了回来,但是从此变得沉默不语,成绩也一落千丈。
 
有的家长习惯对孩子的一切进行过度的保护和包办,发现孩子对自己有所保留或隐瞒时,就会千方百计地查看孩子的行踪,尽管出发点是对的,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确实不可取。孩子无论大小,都有自己不愿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即使是幼稚园的孩子也不例外。
 
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好的辅助引导比什么都重要。
 
相关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