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南京 > 妈妈百事通 > 小学通 >
小升初择校建议:适合的才是对孩子有利的
时间:2013-10-12 17:03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对于孩子小升初到底应该去哪里就读?这是家长们都比较关心和头疼的一个问题,都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所以难免给孩子各种各样的学习压力,其实最适合孩子的才是有利的。

对于孩子小升初到底应该去哪里就读?昔日的选择是:在家门口就近入学,还是不计成本跨区择校?今日的惆怅是:在家门口安心静待“挪窝”过来的名校长、名老师,还是百般竞争稀缺的优质学校文化和教育资源?纵观变化,择与不择,仍然是一个揪心的问题。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让“适不适合”决定我们的选择。
从笔者10余年来对学生择校之后的学习状况和发展轨迹来看,“适不适合”应该成为决定我们择校的主要原则。推而广之,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小升初,也适应于初升高,因为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如果我们,这里既包括学生,也包括家长,选择了不适合学生的学校,那么后面接踵而至的问题,有时会弄得我们焦头烂额,甚至让我们得不偿失。
最近四五年来,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有朋友咨询我,自己的孩子是否能进某名校,是否能进某一层次的班。其实我既非招办工作人员,又不是学校分管领导,哪里能决定着问题呢。大家这么问我,无非是希望我坚定文化者自己的信心:自己的孩子如果进了某名校,甚至是进了某名教师的班级,那一定会一帆风顺,学业有成。但是殊不知,名校、名教师之所以有名,一方面是历史文化积淀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优质生源促成。
 
 
如果一个前一阶段身体素质、思维水平、学业发展均处于所在地区中等的学生,与上述三个方面处于所在地区顶尖水平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班级,那么这个学生可能从一开始就会处于极大的压力与极度的自卑心理阴影之中。如果心理素质较好,意志品质较强,那么就有可能在后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与学生群体保持协同发展;反之,可能会差距越来越大,最后走向心理震颤的边缘。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前奏与排演,如果在学习阶段,学生经历的学校生活中阳光不足,阴影有余,那么走上社会之后,就极有可能产生对社会生活的畏惧心理,在面对新事物时就会有畏首畏尾,畏缩不前的消极表现。而究其根源,这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都源自不够慎重和理性的择校行为。
有一位文化界的朋友,在为自己的孩子顺利择校一年半以后,很沉痛地对我说,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的孩子是非常棒的,学校的环境应该是可以适应的,但是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之下,不得不承认当初的择校还是有些盲目攀高了,现在自己的孩子在某些科目上遇到了几乎无法逾越的困难,大人小孩都处在矛盾和痛苦之中。
所以如果孩子动作比较慢、专注力比较薄弱,那么不妨就选择一些小班化的学校,这样,孩子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好的心情,获得更快的发展。当然,这里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陈述和建议,并非带有某种偏见的伪科学的人为划分。
适应了才是快乐的,因为适不适应往往会左右我们的心情。
一个学期过去了,去年的九月进入新学校、新班级的学生,有一些在开学前就已经急迫地盼望着开学,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新班级,喜欢上了新班级,很期待和老师、同学的重逢了;也有部分同学畏惧开学,因为新的班级里没有自己的心理位置,自己找不到应有的集体归属感。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不能主动适应新集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些小升初择校不如意,或者中考失手的学生,无法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和原来的同学各处一处,又觉得自己现在的学校里缺乏竞争对手,鲜有倾诉对象,以至于情绪不高,甚至郁郁寡欢,这种不快乐的心情必然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现在不止南京,包括全国各地,期中期末大考时,一般总会有一些区域内统考。面对统考,这些同学又往往希望能在昔日的同窗好友们面前博得面子,这一求胜心切,又常导致发挥失常。如此以来,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无从形成,快乐的心情也就难伴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成功转学的凤毛麟角,所以基本上不足以作为建议,更多地情况下,笔者还是希望早日采取正确的方式,既来之则安之,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因为我们离开现在的学校之后,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总会不断地遇到新环境。如果学习期间不能给自己适应新环境的锻炼,那么走上社会之后,面对新的环境,恐怕也很不易适应,而这对于职场来说又是极其麻烦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而且,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不如改变自己,当然这里的改变不是说放弃自己的优势,而是希望改变自己观察判断环境的角度,主要是多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一无是处的人,只存在于主观世界里,客观世界里的人,在各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必定在有短处的同时,也有自己的长处。如果我们能够多多看看周围人的长处,一来可以美好我们的心情,二来也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长处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这里的“多多看看”既是一个频率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如果我们愿意拉长与新环境共处的时间,减少老友叙旧的机会,也许就更容易走出过去的生活,走进现在的世界。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印度的诗哲泰戈尔说,如果我们为失去太阳而哭泣落泪,那么我们也将失去群星了。所以,如果我们还希望收获一份美好的心情,那么不妨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