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不可以》,孩子能从中受益吗? ▼ 有妈妈觉得,这本书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反面教材,其实要看你怎样引导,但一定不要像大卫的妈妈那样,坚决、强硬。
我觉得,站在引导孩子“不可以”这种思路来讲这本故事,真的会让妈妈们很为难,很吃力,而这也许根本不是作者的本意。
在这本书里,几乎没有妈妈的形象,只有几个肢体画面,但是看得出来妈妈很生气,语气很强硬。
后来大卫打破了花瓶,一个人在角落里,流眼泪,像个小可怜。
这个时候,妈妈变温柔了,把大卫叫过来,抱着他。
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课,也提到了这本书。 老师的解读是,有些绘本是给大人看的,你看,无论多么魔鬼的孩子,只要妈妈温柔,给他怀抱,最后都变成了乖乖的天使。 这确实是一个不同的角度,让妈妈知道,孩子的天性。 但是,绘本真的只是给大人看的吗?那为什么要孩子阅读这本书呢? 孩子从这本书里会得到什么? ▼ 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告诉孩子:无论你有多魔鬼,无论你有多调皮,无论妈妈有多生气——妈妈,都是爱你的! 让孩子坚信妈妈的爱,坚信妈妈对自己的无条件接纳和爱,这才是这本书最终要带给孩子的信息。
顶级的绘本都是在告诉你人生哲学 ▼ 如果你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绘本,很多书或许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歪曲误解,尤其是外国的绘本。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绘本,有时候深藏大意,就看你怎样去解读,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做绘本解读的工作。
为什么,妈妈们会本能地从“不可以”这个角度出发呢? 因为我们从小的概念里就是知道,像大卫这样的行为是讨厌的,不受人欢迎的。作为妈妈,看到大卫的行为,我们在身体里就开始抵触,反感,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像大卫那样。 但,如果你是个无所不包容的妈妈,你是个接纳孩子一切恶魔行为的妈妈,你看这本书时也许视角就不同了,这也正是这本书值得妈妈反思的地方。 试试这样给孩子讲《大卫,不可以》 ▼ 接下来这位爸爸分享了自己给女儿讲《大卫不可以》的方法,头疼不知如何讲这本书的妈妈可以借鉴一下。 背景介绍:大卫两只脚的脚尖,踩在一把椅子的边缘上,身体倾斜,左手抓住壁橱的边,右臂向上高高举起,伸开五指,去拿壁橱最上层的饼干桶。突出的是大卫的脸部表情,他紧抿着嘴,舌头舔上嘴唇,两只眼睛紧盯饼干桶,一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模样。画面上没有妈妈,只有妈妈说的一句话:“大卫,不可以!”
一般家长的讲法是:大卫趁妈妈不在的时候,站在椅子上,去偷吃饼干。你看,大卫那个馋样。可是,你有没有觉得这样做,多危险呀,要是摔了,妈妈多担心呀。你说,大卫这样做,好不好呀? 大家想一想,当孩子听到我们这样讲的时候,他们有什么感觉?我想,每个孩子都会引起共鸣,非常羡慕大卫可以这样玩。也许,你的噩梦真的要来了,你要永远跟在孩子的屁股后面喊“不可以!”了。 作为孩子,他们想的就是玩自己喜欢的,要感觉到自己能“行”的力量。 另外,大家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是不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伴随着妈妈的这类训斥长大的? 现在我们的身份变了,那为什么我们总把我们当初不愿意的事情,反过来去限制孩子?是怕孩子有坏习惯?可习惯不是教育出来的,是孩子通过模仿我们的行为而养成的。是怕孩子受伤?可孩子不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你永远会操心。 所以,我感觉,作者想让每一个成人透过大卫,看到他们自己的童年。 我的讲法: “你看,这个柜子最上面放了一个饼干桶,小哥哥在干吗呀?” “他去拿饼干桶。” “他够得着吗?” “够不着,但站在椅子上就可以。” “对呀,要是你也够不着一个东西,你怎么办呀?” “我也搬个凳子!” “好!可你看见没有,小哥哥危险不危险,他会自己保护自己吗?” “我不知道。” “来,咱们去搬个椅子,你也试试。” 此时进入实操阶段,我女儿兴高采烈的去搬小椅子了。然后按照图像,进行模仿。 “发现问题了吗?” “按照小哥哥的样子,好像拿不着,还会摔跤。” “对喽,那你把椅子往前移一点呢?站在椅子中间试试。” “拿着喽!爸爸,快给我讲下面的吧!” “知道怎么自己保护自己了吧?是不是要先站稳呀?” “是的。” “对了,你想吃东西之前,要和爸爸打招呼哦。” “好咧!” …… 仅仅通过这一页,孩子知道了什么:
可以爬高,但要自己保护自己; 发现问题,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工具; 自己动手能力; 锻炼自主能力,知道自己能“行”; 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 吃东西之前先问家长。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生搬硬套。这本书实际上说的是孩子的界线问题,而我们家,规则不多,除了对孩子有生命危险的,一般都不限制。 当讲完此书,孩子学会了使用工具,知道怎么玩水,知道原来饭锅还可以这样玩,知道怎么进行创意。同时,也知道了玩过泥巴回家先洗手,知道了不挖鼻孔,知道了不能在家里扔硬的东西。 我们对孩子做的任何事情,不要总从不好的角度去看,应该多从积极的角度进行分析,鼓励和表扬孩子的探索精神。遇到挫折,也要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所以,希望通过这本书,来警示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过多的阻止孩子,而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