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和学汉语不一样,因为我们没那个语言环境。
这种说法根本就是没过脑,按他们的逻辑,就好像英美的土地空气中都有神奇的魔力,只有身浸其中才能真正掌握英语。
但现实并不是如此: 1.很多人到了英美仍然学不好英语。 2.很多人没到英美也把英语学得像母语似的
整个英语教育领域充斥着种种含糊不清、意义不明的概念,而“语言环境”可能是其中被滥用最多的一个。无论怎样的教育失败,都能拿“没有英语环境”顶过去,有这么个万能黑锅,可真是方便!
而我的观点与之不同:对于幼儿来说,习得二语和习得母语并没有本质区别。每个孩子都能以自然习得的方式习得英语,并获得近似于母语的水平。而实现这一点,不需要去英美!
那么我首先要回答的,就是“语言环境”到底是个啥。
语言环境的本质
探讨问题第一步,需要缩小问题范围。
请跟随我做三个思想实验——
在只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孤岛上:
条件一:婴儿由只说一种语言的妈妈独自带大。
条件二:婴儿由夫妻二人带大,父母分别对婴儿说不同的语言。
条件三:婴儿由不会说话的保姆机器人满足生存所需。
这三种情况下,孩子会分别获得何种语言呢?
结果很明显: 1.孩子习得妈妈的语言。 2.孩子习得父母的两种语言。 3.孩子不能习得语言,变成类似“狼孩”的存在。
这三个结果毋庸置疑,无须纠结。
那么,通过将背景放到孤岛,以及限定养育者,我们就去除了繁杂的社会因素,并将人际关系缩到了最简。这是为了得到一个能让孩子习得语言的最小充分条件:
只需一个人,就能让孩子习得一门语言。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也比比皆是:
比如我国南方的家庭中,孩子从父母处习得普通话,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处习得方言。(南方的方言和北方的可不是一个概念,南方的方言北方人是听不懂的,按照学术上的一种划分方法,已经可以划为不同的语言了。这么说吧:法国人理解西班牙语,可能还要比北方人理解闽南语轻松。) 比如我国的朝鲜族家庭中,孩子从父母处习得朝鲜语。例如我们很熟悉的靠说相声为生的罗永浩老师和黄西老师,都是朝鲜族,都能说流利的双语。 比如跨国婚姻的家庭中,如果父母分别用自己的母语和孩子说话,那么孩子自然就能习得两种语言,毫无例外。
上面的例子,都是家庭成员提供语言输入实现的习得。如果是非家庭成员呢?一样的:
所以,只需一个人就能让孩子习得一门语言。在这样的事实下,谈什么“没有语言环境”不是很可笑么?
我们强调一下结论:
语言环境是人!而且只需一个人! 语言环境是人!而且只需一个人! 语言环境是人!而且只需一个人!
“那也很难做到啊!”
有人会说:即使只需一个人,全天都和孩子说英语,我们也做不到啊!
真的么?我们来算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孩子9个月大才具备理解他人意图的能力,开始习得母语,到24个月左右开始连贯言语(有的会更早),即使还不能开口的情况,理解大人的复杂言语也没有问题。
9月到24月,这就是15个月时间。养过娃儿的都知道,小家伙们一天要睡好多觉,即使醒着的时候,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听你说话。
父母(或其他照料者)每天总共要和娃说几千句话,我们就按3000句来算。平均每句5个词,就是15000个词。人正常语速每分钟120个词,我们按每分钟100词算,那说15000个词就需要150分钟,2个半小时。养过宝宝的可以自己估算一下,家人每天和孩子说汉语,有没有这么长时间呢?
那么15个月的净输入时间:2.5小时 x 30天 x 15个月=1125小时
也就是说孩子从语言白板到理解母语并开口说,也不过1K多个小时。
需要强调的是:9月到24个月,孩子的各项认知能力还并不成熟,孩子是边发展认知边发展语言。而如果是2岁或3岁,认知能力已经相当成熟的情况下开始习得二语,这个时间应该更短,也就是说根本不需要1000个小时!以我个人的经验判断,500小时的互动输入时间,就足够孩子习得一门第二语言了(类似母语的掌握,无须刻意翻译)。
这些时间,你真的抽不出来么?
(注意:这里的输入时间,只能是有效输入累积的时间。像翻译教学、无脑磨耳等无效输入的时间都不能算数。至于卡通的有效性是因孩子而异的,少数孩子甚至可以自通,多数孩子不行。)
总结:
在这一篇中,我们明确了两个事实: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