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孩子选择学校》转来的一篇文章,给正在升学择校的家长看看!
每到这个时期,年轻的家长便开始煞为苦心地为将要入学的孩子选择学校:要么搬家,要么改户口,要么租房子,要么托人、花钱,目的就是为孩子选择一所知名的“名校”。
我实施“求新教育”的小学,是本地唯一的“省级重点小学”,于是有人对我说:“你认识校长,帮帮忙”;我说:“我孙女上学也没找校长”。的确,小孙女上学时,儿媳确实提出“找校长,安排个好班”,而我的回答是“不用,选一个人少的班级——即‘不好’的班级——就可以”,所以孙女“随便”就上了小学。我认为:学校或班级越好,问题越严重,因为他们只会培养会考试的学生,绝对培养不出适合“市场竞争”所需要的人才。 另外,由于这所学校是“省级重点小学”,所以今天领导来检查,明天同行来参观,后天有人来学习;为了应付这类的事情,学生要做许多毫无意义的劳动。一天下午我去上课,刚进教室,一个小女生对我说:“老师,您别踩讲台行不?” 我说“行!为什么?”她说:“一会儿来领导检查”;我低头看,讲台是刚刚擦过的。这一课我没上讲台,也没写“板书”;我高兴不写“板书”,因为我写的“字”出奇的难看。
我在这所学校六年,看到“应付检查”的事情多了,有时可以看到家长来帮助擦玻璃,打扫卫生,所以“重点学校”的孩子要比普通学校的孩子累的多。但是,因为“名校”设施好,考试成绩好,因此有名气,所以人们都趋之若骛,于是就出现四个问题:
一、学生多,教师少,不利于管理。由于人们都向往名校,所以名校的学生就多;由于学校无力增加教室,所以只能增加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每个班有七十多人;七十多学生只有一位班主任,她又怎么能照看好每一个学生呢?更何况现在的小学教师都是青年人,她们也有家,有孩子。
二、教室内空气“缺氧”,影响孩子的脑健康。教室里学生多,空间就显得小,所以空气就不好,尤其是冬季更为严重,一课时下来,室内的空气会被学生呼吸过滤好几遍,因此不但“缺氧”,而且还会产生一种热乎乎的异味,成人都感到难受,更何况是孩子;孩子的“脑缺氧”,又怎么能聪明呢?又怎么能有利于孩子的脑健康呢?大脑不健康,他的身体又怎么能健康呢?
三、名校“形式”多。既然是“名校”,它的事情就多;学校为了应付,就得多做许多工作;而且,由于不正之风的影响,有些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形式上的东西,最后吃苦的是孩子。
四、名校是应试教育的“典范”。所谓有名望的学校,多半是考试成绩占优的学校;学校为了保持优势,就得不断的考试;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得付出成倍的努力。结果:孩子的考试能力提高了,创造能力下降了,学校只为应试教育培养了“接班人”。
所以,我并不迷信“名校”,因为孩子是否能成才,名校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孩子的聪明与健康;聪明健康的孩子,即便小学成绩不好,但他会有“后劲”,否则上了中学会越来越“没后劲”,因此小孩子上学最好“就近入学”;如果有选择的话,最好选择一个班型小,即学生少的学校。
多数人认为“最好”的幼儿园,其实是“最差”的。其实,学校也是如此:管理越完善的学校,学生被束缚的越严重;这是“科举制”在现时的反映。
科举制的早期,即唐宋时期,科举制尚不够完善,所以那时的考生还可以想象和创造;自朱元璋规定“八股”之后,科举制日趋完善,所以自明清以后中国日趋衰落。如今的“应试教育”也是如此:越会考试的学生,创造能力越低。外国人这样评价:中国的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能得冠军,但接触实际却不能得心应手。丁肇中教授也说:“我认识的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在学校考试没有得第一的,得倒数第一的倒有几个”。
因此,我认为家长对“名校”趋之若婺,实际是“为渊驱鱼”:把聪明伶俐的“小老虎”送进“造人工厂”,工厂用“教学模式”先“削除个性”,再“磨掉灵性”,然后把他们“铸造”成一模一样的、听话的“小羔羊”就完事了。所以我主张:小学生的培养重点不是选择“名校”,而是“怎样保证他们既聪明又健康”。
第一、保证孩子有科学的饮食,即不偏食、不挑食、不吃“小食品”;呼吁学校取消“小卖店”。
第二、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最好还有午睡的时间。 第三、保证孩子有玩的时间,以“做”代替“坐”。
最后,借用我对学生讲的一句话:只要你现在具有与众不同的看法、想法和做法,那么你将来肯定具有与众不同的能力。
还有一点忠告: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超过其他人,现在千万别“随大溜”。
汗水一直下,只为咱宝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