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山上有只老虎,老虎要吃人,大家上山打老虎,老虎抓到小松鼠,狡猾狡猾真狡猾”……类似这样的上海话童谣对于老上海人而言是小菜一碟,信手拈来的,但当这些童谣出现在上外附小幼升小的面试中,却成了不少6岁孩童进入名校的拦路虎。
意外的面试— “上海话”成了“外星话” “模仿上海话这道题,天天肯定是答不出的。老师先用上海话唱儿歌,再让小朋友唱一遍。结果天天说,她是乱七八糟模仿的”“我家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家庭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孩子对上海话只会听不会说,唯一一句很纯正的上海话‘脑子瓦特了’”……虹口区上外附小的一场入学面试,让众多家长深感郁闷,本该能轻松拿分的一道题,自家的孩子却栽了跟头拿了“N”(No)回来。 采访中,不少家长告诉记者,上外附小,顾名思义就是个外语特色学校,再加上学校采用的是双语教学,又背靠上海外国语大学,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入学考试都应该会考外语。“前几年入学面试考的都是英文,英语对话、英文歌曲都曾经是考题。我完全想不到要给孩子复习上海话。”作为家长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他考前还特意教了孩子一首日文歌,没料想什么外语都没考,考了个上海话。 “我们给孩子准备了几首英文儿歌。甚至我们还教了小孩用法语打招呼。但怎么也没想到今年不考英文改成模仿上海话了。”日前带着女儿去参加虹口区上海外国语附小面试的王女士对此新变化相当郁闷。“虽然我们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家庭,但是女儿自从上了幼儿园就是一口普通话,久而久之家里人跟她说话也都是普通话,生活中基本就没有上海话的语言环境了。” 王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突然之间让她模仿上海话真的也挺为难她的,她出来说,老师让她模仿“外星话” 与此同时,记者在网络论坛上也看到,类似王女士这样懊悔不已的家长不是一个二个,从他们反映的情况看,在上海话环节上都拿了“N”。“蛋糕、面包配牛奶,大饼、油条、豆腐浆,每天早上调花头”,网友vivianm就表示,这样的童谣看似简单,但也只是针对会说上海话的人而言的,要是碰上个不会的,光听一遍绝对是说不上来的。 而同样是被考了这道题的灵灵妈明确表示,“别的不少,豆腐浆是什么我家宝宝都不知道,他回来跟我说,对老师讲了‘吃豆腐’,我当场就昏倒了。 家长的反思—— 家庭教育忽视乡音训练 “幼升小面试考了上海话”,连日来沪上各大升学论坛上都在讨论上外附小入学面试考了上海话的消息,一时间让众多上海家长感慨万千。采访中,不少家长都坦言,在以往的教育中可能过分追求所谓的“精英教育”了,认为学英语、学音乐、学书法相对来得更重要些。至于说上海话,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要刻意去训练,总觉得孩子听听就会了,但结果却发现,孩子根本没听会。 刘鲁平自身是个拿着国外名校毕业证书的海归,如今是一家美国公司的高管,年薪达到五六十万元。“我没什么时间管他,在他的教育问题上,可以说是用钱堆出来的。”说到对5岁儿子的教育,刘先生坦言:“儿子现在读的幼儿园是国际学校,接受的是英国式的绅士教育。平时双休日,孩子在外面上的兴趣班也是小提琴、书法这些。” 记者注意到,刘先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交谈间始终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但说到孩子的上海话水平,刘先生苦笑着说是“零”。“家里用的阿姨是外地人,所以家里的交流以普通话为主,即使我跟孩子单独说话,也会用英文,目的是看他的口语能力。”刘先生告诉记者。记者随机采访了沪上一些上海人家庭,十户人家中仅有一户人家比较重视对孩子“母语”的训练。户主邱先生表示,在他们家 只有两种语言,上海话和英文。“孩子去年上的幼儿园,整个语言环境就变成了普通话,所以我就刻意强调在家说上海话,就是不希望上海小孩以后都不会说乡音了。” 相对于很多有条件的上海家庭忽视孩子的“上海话”能力的培养,那么不少新上海人家庭则苦于没有这个先天条件。“我跟老公都是在上海读大学,之后在上海工作的外地人,我们现在上海话的水平也仅限于听懂大意,至于说是根本不敢想的。”女儿4岁的李小姐告诉记者:“怎么也没想到小学入学考试会考上海话,这对于我们这种新上海人家庭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对此,李小姐甚至开始打听,哪里有上专门的上海话培训班,想把孩子送去学。 学校的解释—— 上海话课程将进入课堂 如果说,是一所普通的公办学校在招生面试环节中涉及了上海话内容,或许广大家长的反应还不至于这么激烈。但恰恰就是一所以外语教学见长的沪上名校的“意外”之举,给了无数家长以当头棒喝——原来上海话有时比外语还重要。 对此,学校方面给出的解释是,新学期会有涉及到上海话的课程正式跟学生见面。在入学面试环节增加上海话的内容只是想了解一下目前学生的上海话水平,根据掌握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说上海话。 同时,针对如今众多家长所担忧的,上海话得“N”入学基本无望的说法,学校方面的老师表示:“学校会综合考察一个学生的能力,不会单凭一个项目就决定是否录取这名学生,所以家长也不用过分担心或是自责。” 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上海话的课程。在浦东新区现代宝贝幼儿园,每周五就是孩子们的“上海日”,定期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小巴辣子开会咯”沪语主题活动。 对此,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会说上海话,不了解上海传统文化,是现在上海年轻人的普遍状态。因此,要从幼儿教育着手,在幼儿园推广海派文化是绝对应该的。在我们幼儿园的教学中,对沪语、普通话和英语是一视同仁的。” 而另一方面,不少“老外”也加入了学上海话的行列,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就已经坚持四年给外国留学生开设上海话课程。同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自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开设上海话选修课以来,一直深受留学生们的喜欢。 四成本地学生 不懂上海话 根据日前发布的《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上海话在本市的中小学生中处于逐渐萎缩的状态,即使本地出生的学生,也有相当大比例不能完全听懂和基本不会说上海话。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对本市7所学校的21个小学班级、24个初中班级的中小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表明,当前本市中小学生的日常习惯用语为普通话,上海话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即使上海本地出生的学生,也只有60%左右能完全听懂和基本会说上海话。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外来学生有超过半数习惯说老家方言,其次为普通话,最后才是上海话;而上海本地学生中,平时习惯说上海话和普通话的大约各占一半。 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生父母的主体为“70后”和“80后”,在他们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上海话势必会受到普通话的挤压。此外,当前的学校教育普遍不具有“沪语教育”意识。如今授课语言是普通话,同时也缺乏专门的“沪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