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故事书,我是怎么念给孩子听的呢?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就像自己是一名英文同声传译员,有人说了一句英文,马上将之翻译成中文说出来,只是这两个角色都是由自己担任而已。
“念英文故事书”这几个字,简直就像一颗手榴弹。每次我一提出来,总觉得听到的父母们,就会直觉地马上往后跳了三步远,好像它会爆炸似的。但很奇怪的是,父母却不会马上逃走,而是存着戒心地远远望着我,问道:
“我的英文很差,要怎么帮孩子念?”“我的发音不是很标准,可以念吗?”如果你以为那些英文还不错、明明可以胜任的父母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我认识一对夫妇好友,两人都有美国硕士学历,要不是我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劝说,外加故事书都提到了他们家门口,另一个爱听英文故事的孩子,可能也不会出现。
“孩子听得懂英文吗?”通常是妈妈们先被说服,一旦回家开始实行,爸爸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说到这儿,我就不得不劝劝爸爸们:“不能帮忙也就算了,但总该在旁边打打气吧,怎么光说些惹人厌的话呢?”如果你是英文能力比妈妈好的爸爸,请尝试一下,妈妈念中文故事书,英文的就由你来念。
英文故事书,我是怎么念给孩子听的呢?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就像自己是一名英文同声传译员,有人说了一句英文,马上将之翻译成中文说出来,只是这两个角色都是由自己担任而已。例如:
英文:Danny is in a hurry.中文:Danny 走得好匆忙。英文:“I am six years old today.”Danny said.中文:Danny 说:“我今年六岁了。”英文完全照书念,英文部分照书念,维持原汁原味。当然英文能力很好、不怕教错孩子的父母,不在此限。
中文翻译要自然、口语化,不用拘泥于逐词翻译,中文翻译的部分,就是当你念完了英文之后,脑子里出现什么样的中文意思,就将这个意思说出来。其实这就像我们帮很小的孩子念中文故事书时,通常不会照本宣科,而是看完文字后再用自己的口语说出来,是一样的道理。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拘泥于英文单词的逐词翻译,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中文说出来就好。多翻译了一个词或少翻译了一个词都不要紧,只要全句的意思没错就好,倒是说得自然、口语化还比较重要。别让孩子疑惑,爸妈怎么普通话说得怪怪的,像是用外国人的语言逻辑在说话。
例如前面那句 “‘I am six yearsold today.’Danny said. ”就有妈妈问到“Danny said”,翻译时是应该像我们说中文的方式,放在句子的前面,还是照英文原文放在后面呢?我会说当然是放在前面,因为这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话的样子啊。
如果连翻译的中文部分都说得别扭、不好听,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在念英文故事书的起步阶段,父母可能要花更多的力气,才能吸引孩子专心聆听。
除非孩子问问题,否则不要自行加上中文解释,除非孩子主动问问题,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着就换下一句。尽量不要在中文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国语解释。我直觉来猜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经过大量阅读和比对之后,孩子自然就会习得第二种语言。然而,如果我们在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了与原文无关的字眼,孩子可能就无法正确比对中英文的关系,或是声音与绘图的关系,也可能减低了这个方法的效果。
例外的情况是,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大了,太简单的故事已经无法产生吸引力,中文的翻译工作就必须更用心、花更多力气。例如,你可以提高音调,配合动作,甚至就着书上的绘图,天马行空地发挥:“咦!你看这只臭鼠,放的屁好臭好臭,敌人就不敢靠近它了。”“你看这只小狗好大的胆子,竟敢对着大熊‘汪汪’叫。”
一开始,以能“延长孩子听故事的时间”为原则,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爱上中文故事书,还是英文故事书,都一样适用。一英一中念完三次,以后只念英文,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这项中文的翻译工作,只需要做3次就好。换句话说,当你开始为孩子念一本新的英文故事书时,念一句英文,就翻译一句中文;可能第二天早上再读同一本书时,还是英文加翻译;或许隔一天又要读这本书时,还是有英文加翻译。但有翻译的情况经过3次以后,当你再一次拿起这本书要念给孩子听时,就不需要翻译了——完全只念英文就好。
翻译次数可以视孩子的反应增减,至于所谓的“3次”,也别死守着这个数字,可能是2次,也可能是4次。请父母以自己孩子的反应做调整。有可能孩子接触同一本书的前3次,每次间隔时间都较长,超过3天或4天,使得孩子一时之间无法熟悉这个故事,这样前5次都做翻译也没什么关系。
当你发现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试试不动声色地将翻译抽掉,只念英文。如果孩子也未表示有何不妥,就是可以完全只念英文的时候了。我猜想,同一个故事用不同的语言重复地念2次,即使对孩子来说,也是很婆婆妈妈的事。所以,孩子对故事翻译的需求,其实是没有父母想象中的大。
根据我的经验,大约只有入门故事书需要做3次翻译;之后,随着孩子英文听力慢慢提升,就渐渐减为2次、1次;最后则是新的英文故事书一来,连1次翻译也不用,直接就念英文了。我大略记得,本书102页所列“我的私房英文书单”中,前3个阶段的书,在我第一次念给孩子听时,至少都有1次的中文翻译。
其实,起步阶段的书都很简单,1页只有两三句,经过前3次的翻译,孩子光看图,也知道故事的内容了,父母发声念出来的英文,会不会被孩子当成看故事书时的配乐呢?而歌听久了就会唱,不是吗?
也可以先试试不用翻译,“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只适用前3次”,没有任何学理根据,是我自己发明的简易方法。当我开始帮第一个孩子念英文故事书时,其实她已经是略能听懂中文的8个月大娃儿。现在回想起来,我这个中文翻译的动作,会不会是翻译给自己听的?——是因为“妈妈怕”,妈妈怕孩子听不懂,好像翻译过后,孩子就知道故事了,妈妈就能比较理直气壮地继续念英文。
所以我会建议父母:对婴儿念英文故事书,根本不需要翻译——中文或是英文对他们有差别吗?倒是年纪较小的孩子,也可以先试试不要翻译,直接念英文就好。说不定光是这种不常在生活里听到的外国声音,就能吸引孩子呢。
还记得曾经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汪老师你好:神奇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其实之前就有你的私房英文书单,但是一直不敢力行。上星期听过你的课“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后,还是有点怕。后来终于鼓起勇气到图书馆借了一本英文故事书(不是你书单内的),自己先大概读了一遍后,就在睡前把女儿拉来说:“妈妈今天念一本特别的故事书给你听。”
我一边念(并没有做中文翻译),她就看着图,后来我忍不住问她:“听不听得懂妈妈念的故事?”她竟然说:“这是鬼故事哦!”没错,这是一本不太恐怖的鬼故事。我没翻译中文,她只看图和听我念的音调,就知道那是一个鬼故事,真是太神奇了。我实在迫不及待,想赶快多买些英文故事书念给女儿听呢。
老师你说的没错,念故事书的重点不在于“方法”,而在于父母的“信心”。这位妈妈的女儿已经5岁了。进阶之后,翻译要力求清楚有趣,在我全心陪伴第一个孩子两年半之后,弟弟也来报到了。第二个孩子有更多机会,跟着姐姐一起听妈妈念故事书,所以他的一切学习总好像超出该有的年龄。102页“私房英文书单”上第一阶段的20多本书,他在1岁左右就已经听得滚瓜烂熟,而且从一开始就只念英文,没有中文翻译——因为配合姐姐的程度,每本书都早已过了前3次的中文翻译阶段。
说实在的,第一阶段的书因为文字少,父母翻页的速度也快,孩子光看图就目不暇接,因此书本很容易被接受。可是,当故事书进入文字较多、内容较复杂的阶段时(书单第二阶段),每当我准备开始念一本新的英文故事书时,都还是抱着谨慎的态度来观察孩子的反应。因为故事加深、加难之后,如果翻译工作没做好,可能会让孩子因为听不懂而失去兴趣。一开始就让孩子对书本有先入为主的排斥感,之后必定要花父母更大的力气,来鼓励孩子接受它。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都会尽力将中文翻译的部分说得清楚而有趣,就好像不让孩子有一点机会,跟妈妈说:“我不想听这本故事书。”而我有一种直觉:“每本英文故事书只要能顺利地念完第一次,以后再念它就不是问题了。”事实上也果真如此。
每本念熟了,再加下一本,孩子的英文启蒙书之一《Happy Birthday, Danny and the Dinosaur》,反复被我念着的时间,就长达1年。当然,不是1整年只读这本书的意思。大约3个月后,我就发现同一位作者 Syd Hoff 的其他作品,于是便再加了一本到孩子的书架上;等第二本也念熟了之后,再加第三本、第四本……
当时,我还是一个早出晚归、认真投入工作的职业妇女,从未想过会有离开职场、回家专心带孩子的一天,可想而知当时的我,帮孩子买新故事书的进度也是非常缓慢的,可能一整年,就是中、英文故事书加起来不到30本反复地念着。或许,就是这样“缓慢”的进度,打下了日后孩子习惯听英文故事书的基础。
如何决定念的频率和时数?这是我在演讲中曾经被问到的问题,乍听之下,一时间还真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发问的是老师,或许我还能义正辞严地说说“早上10点念30分钟,下午2点念30分钟”之类的理论。然而,如果是父母呢?
“孩子上小学前,我大约每天念40分钟,而这40分钟并不包括中文故事书的部分。”我只能据实以告自己的情况。每个家庭的环境都不相同,旁人是很难有具体建议的。至于什么时候念呢?我是有空就念,高兴就念,没事做就念,每次念多久也是顺其自然。印象中,没有一次帮孩子念故事书,不是我先喊停,就好像我如果是一部能被孩子操控的随身听,一定会被孩子听到没电才肯罢休似的。
“我是职业妇女,没办法照三餐讲故事给孩子听,但睡前故事一直没断过。不过每天只有念一次,效果会不会打折扣?”我很想撒个善意的谎言来抚平这位家长的忧虑,但我必须说实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效果当然不会一样。但是,教育孩子先不要只想着如何和别人一样,而是要先帮孩子立定“对的方向”。至于目标何时达到,可能只是早一点或晚一点的问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无论如何,父母为孩子念的“睡前床边故事”,或许是千古不变的有效法则吧。
念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先查词典,确认发音,书单上的每一本书,在第一次念给孩子听之前,我都会像在准备高考一样,逐词念过,不懂的词再查词典确认。甚至有些很简单的词,一直以来都是被含混地念着,现在可不能再“误人子弟”了,一定要先查词典确认发音。真人发音的电子词典应该是不错的工具,虽然我没用过,但是对英文发音较没信心的父母来说,绝对是一个有用的好帮手。
不论是第一阶段的娃娃书,还是最后阶段的章节故事,每一本我都会先逐词看过,确认每一个词的发音。入门书多半没几个生词,两三下就能解决,但是到了后面的阶段,有些绘本如果生字太多,光是我自己读过加上查词典,少说也要花掉40分钟。唉!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真的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自己先大声念几次,练习一下,虽然我的英文听说能力水平不高,但只是照本宣科地念英文,我还颇具信心。所以查完词典之后,我就直接念给孩子听了。如果你对自己“念英文”的信心不够,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大声念几次吧。入门的故事书文字都不多,三两下就好,并不会花太多力气。
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时,如果遇到了无法一口气念出来的词,我会先停下来,然后在心里默念到对的发音之后,再一口气将它念出来。千万别在孩子面前练习英文发音,咿咿呀呀、吞吞吐吐地一个词试了好几种不同的念法,这样叫孩子要怎么知道哪个才是对的呢?
不要忽略尾音、气音,这是我自己的“痛”,相信也是我这一代人所接受的英文教育上的盲点——说英文时没有尾音和气音。英语教育不重视孩子“听”的机会,只是在黑板上讲解语音的结构,要孩子如何在日后有自信地开口说话呢?
到现在,遇到说英文的场合,我能够“辞要达意”就不容易了,根本无暇顾及说话时t、d、k、m的尾音有没有发出来。常常英文词只说了一半,另外一半的音都藏在嘴巴里,好像怕被人听到似的。孩子的耳朵灵敏得可怕,如果我们念英文词时就没有发出尾音,以后孩子开口说话,也不会有尾音的。为了不让我这个坏习惯“遗传”下去,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时,我会特别提醒自己,尾音要记得发出来。如果想知道孩子的英文学得如何,听听孩子说英文的尾音还在不在,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相关书籍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