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话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雪宫中学学生秦某为了争班级第一,警告比他优秀的同班同学马某:“你必须考4个B,你考得比我好的话,我一定杀了你"。考试结果马某依然是第一,秦某第二。秦某果然于2018年6月4日挥刀将马某杀害,“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级第一!”这就是这位学生杀害同学的理由!
面对这起惨不忍睹的血案,家长、学校和全社会在震惊之余,是不是应深刻反思时下对孩子灌输的竞争意识了。“争第一“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盼,而社会环境对“第一"的获得者赠送了太多耀眼的光环,因而“争第一"成了不少孩子从小追求的目标。做游戏,让孩子争第一;玩比赛,让孩子争第一;答题目,让孩子争第一。甚至吃饭、睡觉、数星星都让孩子争第一。得了第一,大人就大加赞美;得不到第一,大人就无端责备,满以为这样会培养孩子奋发向上的心境。那你有没有想过,得了第一孩子沾沾自喜,没得第一就闹得家人不安,这样会有什么后果?事事争第一,会不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自我优越感,觉得成功很容易?若争不到第一就赌气、撒野,甚至产生负面压力而自暴自弃?
我们并不反对家长鼓励孩子争上游,在竟争的社会环境下孩子确实要树立竟争的意识。然而,争第一要从孩子的特点爱好智力等全面衡量,盲目争第一不但帮不了孩子,还有可能害了孩子。争不了第一可以争第二、第三呀。同时,要让孩子懂得,成功的路上布满荆棘,每迈出一步都须付出努力,困难和挫折将伴随终生。“第一”毕竟是概率很低的少数,绝大多数的人是争不到第一的。每年高考,北大、清华几乎囊括了全国的高考状元,在那人人都曾是“第一”的班级,如果重新排名,也只有一个第一呀。
不争第一的孩子不见得日后没有出息。数学之父华罗庚上初中时,数学成绩并不是全班第一,而且有过不及格的记录。大学者钱钟书中学时的数理化成绩不好,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上中学时语文成绩也不好,要他争第一,那会害苦他。然而,他们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各自领域为祖国作出了杰出贡献。争第一的目的是想让孩子成才;不让孩子争第一也能让孩子成才。广西有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父母的教育秘诀是:只是让他快乐地成长。或许后一种做法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本文由爱贝亲子网原创,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