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上海 > 成长话题 > 家庭教养 >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时间:2016-08-10 11:48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教育体制内所取得的成绩保鲜期极为短暂,它至多只能代表一个人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在社会中养活自己,而且只是身处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中。想要谋求更高的发展,你必须拥有多方面的软实力。你会羡慕一些人能言善辩,你会羡慕一些人多才多艺。然而你自己却做不到,于

中国古人参加科举考试,得一个叫作“状元”的成绩可以使用一辈子。一个人如果中了状元,就等于找到一个吸金的好工作,拥有了一个高质量的朋友圈,衣锦还乡还能得到市长接见。末了还可以迎娶那位当初跟你山盟海誓,在长亭外翘首望归的白富美。如今,家长需要知道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可是古代的社会历经百年,也没有太大变迁。而如今的社会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一时的成绩意味着什么呢?

 

孩子高考考了650分,这个成绩能当信用卡刷一辈子吗?进了名校,他依然有机会当个素质良好的学渣。

 

即便他迫于周围的压力,天天埋头学习,也不代表毕业了就能轻松找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即便毕了业找了个稳定的工作,以为高枕无忧,不努力不精进,一样会在不经意间被扫地出门。

 

教育体制内所取得的成绩保鲜期极为短暂,它至多只能代表一个人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在社会中养活自己,而且只是身处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中。

 

想要谋求更高的发展,你必须拥有多方面的软实力。你会羡慕一些人能言善辩,你会羡慕一些人多才多艺。然而你自己却做不到,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年轻人的确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这些“宏图伟业”,可是这些梦想不是靠成绩来达成的。

 

对成绩的渴望可以让孩子获得钢琴十级的证书,让孩子成绩在班上排名第一,让孩子拿到柔道黑带。

 

可是如果他没有健全的人格,他有一天会在需要他上场表演的时候手指发抖,他会在高考的考场上名落孙山,他会在真正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失去在塑料垫毯上的勇气。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会让他陷入无尽的自责,愈演愈深,繁忙的现实生活不会给他任何疗伤的机会。

 

而这些,都是人格缺失的表现。

 

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多么重要,人格不健全将荒废一个人所有的才华。即便学得满腹诗书却无法自如地表达,即便拥有博士学位,同样有可能去做违法犯罪的勾当。

 

如果说人的才华能力是路的话,那么人格就是指路标。路不管多么远,都是可以走出来的,但是假若路标指向错误,那么不管你多努力,走的都是冤枉路。

 

片面强调成绩的教育是愚昧的,它将会使你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里活得很累。而不追求成绩,结果当然会更糟。

 

聪明的家长注重孩子的成绩,更着力完善孩子的人格。一个健全的人格,是孩子成年之前,父母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健全的人格这么重要,可是,如何培养呢?

 

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安静和睦的家庭。

 

嘈杂容易让人陷入不安。夏天树上的知了喳喳喳地响,你会觉得难受,越听越热,越听越烦。

 

而知了的叫声尚且只是无具体意义的噪音,如果嘈杂声中内含冲突矛盾,而且矛盾近在咫尺,就会给人更强烈的不安感。

 

家庭的不和,父母之间的争吵恰恰符合以上所有的条件——带有具体意义、涉及矛盾冲突、近在孩子面前。当家长在孩子跟前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的时候,不知道他们知不知道自己的面目是有多么狰狞。

 

而最可怕的是,这一切都毫无保留地映在了孩子清澈的心灵中。

 

令人厌恶的家庭纷争将孩子的心往外“赶”。他感受到的或许是“溺爱”,或许是“缺爱”,但绝不是真正的亲情之爱。

 

晚饭吃鸡肉,你总是把最大的那个鸡腿夹给孩子。孩子看中一件玩具,你借钱也要买给他。

 

可是这一切都徒劳,你与家庭之中的其它成员关系紧张,孩子在家里就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多少鸡腿多少玩具也不能填补一个爱的空洞。

 

物质的满足只能给子女带来一时的愉悦,正确的行为示范才能建构健康的人格。

 

千万不要拿孩子当小白鼠,在它身上实验你所谓的“教育方针”。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你都不尊重他的人生,谁还会尊重呢?可能连他自己都觉得人生可有可无。

 

在跟孩子说“no”或“stop”之前,请先想清楚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是否也吃过类似的苦头。

 

曾经你想玩游戏,不想写作业,你的父母跟你说不行,气急了还操起鞭子打你。结果你是怎么应对的?偷偷摸摸地玩,但是书依然看不下去。

 

而当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还是用你爸妈当年“教育”你的手段,结果可想而知,你的子女自然不比你蠢,他们的“地下工作”说不定做得比你还好。

 

父母在教育子女之前,请先尽量毫无保留地了解自己。一个对自己都一知半解的人,有什么资格教育子女呢。这样的家长会把自己受过的伤加诸孩子身上,而成功的经验却半点没有继承。

 

失败的教育方法,造就失败的一代人。然而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那失败的一代,仍然延续着失败的教育方法。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机智的父母只用一只手教育。

 

一个人身体所需的空间或许只相当于一块1X1m砖面的大小。可是没有人会给自己买一个这么小的房子。房子当然是越大越好了,因为里面还要住我们那颗勃勃的野心嘛!

 

由此看出,心对空间的需求比我们的身体要大得多。

 

可是蛮横的父母可不这么认为,他们乐此不疲地侵犯着孩子的空间,以为没有秘密才是亲人。殊不知这种干涉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你是否会“偷”看孩子的日记?你是否会检查孩子的房间?你是否会关切孩子每一次的考试成绩?孩子放学回家晚了,你是不是会不厌其烦地审问他去向?

 

记日记是个非常好的习惯,可是有多少孩子原本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却被“好奇”的父母残忍地打断?

 

当一个年轻人有一天回到家,突然发现自己的日记被人翻过的时候,他心里的焦虑感、厌恶感和恐惧感,或许是他一辈子也无法抹去的。

 

家长之所以会探察孩子的隐私,无非是怕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怕任何事情影响了学习成绩。父母的好奇和“关切”正是在给孩子的心里添堵。

 

美国有部热播电视剧叫《别对我说谎》,主人公是一个测谎专家,他能够从别人说话时的任何细微末节和表情语调中判断对方是否说谎。

 

有一天,他15岁的女儿在跟他打电话的时候,跟他提到傍晚要去一个闺蜜家玩。可是他听出了女儿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抬高了一下。

 

就是这么一个小细节,凭着他多年的经验,他知道女儿在说谎。不过他并没有表露出来,只是随即扯到了别的话题。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女儿聚集了100多个年轻人在家里办了个party,结果因为吵到邻居而被警察拘留了。这事被父亲知道了,他女儿只是草草道了歉,但觉得也没什么。犯错的小孩子都有一种抵触心理。

 

之后她爸爸的一位女同事才偷偷告诉她,其实她爸一早就知道她说了慌,但是没说破。此时小女孩才恍然大悟,父亲明明知道她有事隐瞒,但并没有揭穿她,更没有干涉她,而是给她自己的空间,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此时她才真正感到抱歉,并用真诚取得父亲的原谅。

 

这一件小事的正确处理,其意义不单是使一个小女孩明白是非,分清孰轻孰重,更重要的是增进了父女之间的感情,父亲更了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的心理需求,而女儿也更加信任父亲。

 

给孩子更多的机会打开眼界。

 

“打开眼界”的第一个方面是“开眼看人”。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客体经验越丰富,心理就越健康。客体经验就是与陌生人交往的经验。但并不是一个人朋友越多客体经验越丰富。

 

有些人天生就很受人欢迎,是“交际花”和“万人迷”,但是他的心理还是很不健康。因为他的朋友是自动找上门的,并不是他主动去认识的。

 

有认识别人的想法,做出意图与人交往的努力,才是有效地累积客体经验。

 

一个人有过想要想方设法去接触和接纳别人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体察别人,才能够在内心形成共情。

 

交更多的朋友,与更多的陌生人接触,目的在于构筑自我认知。与人接触,是为了从别人身上得到肯定或否定以及其他的各种评价和反应,小到一个细微的表情,大到打架吵嘴,都可以使一个人得到成长。

 

但是有的家长并不注重孩子这方面的培养,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以后就什么都有了。

 

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单阻止孩子跟小伙伴出去玩,甚至学校举办活动也不鼓励孩子参与。这一点也是中国家长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家长最大的区别。

 

我们经常会在外国影视上看到,年轻人刚刚进入一所新学校,一个星期下来,不管是他的父母还是以前朋友见到他,首先会问的都是:“你有没有交到新朋友”。而中国家长一般都是问:“班里同学怎么样?””有没有认真听课”等等.

 

中国人这种思想的形成也许源远流长。“孟母三迁”这样的古代的故事教会我们的都是“让环境适应你”,否则就搬走,而不是你应该主动去“适应环境”。

 

所以中国父母关心的是同学的情况是否适合你在其中学习,而不是你需要通过努力接触和接纳同学,去适应任何一种恶劣环境,并做到处变不惊。

 

打开眼界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开眼看世界”。一个人走多远,心就有多大。看得越多,见识越广,越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EQ也就越高。

 

小到家务琐事,大到一个人出远门,都是锻炼孩子心智的大好机会。许多家长往往护犊心切,不肯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去体会生活。

 

这种行为最严重的直接后果有两个,第一是孩子会失去自信,因为客观上你不相信他能独立完成某件事情,他就无法在心中建立自我认同。

 

第二就是会拖慢孩子学会独立的时间。一个人有独立的能力才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够具有强大的“免疫力”,拒绝诱惑,不人云亦云。

 

不管你跟孩子说多少次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但是当诱惑突然降临到他面前的时候,他还是无法做到决绝。还不如先培养他的独立能力,从根本上防微杜渐。

 

但是增加见识并不意味着到处去旅游。旅行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如果你包办行程的一切,孩子的参与度就会大打折扣。

 

让孩子“参与自己的生活”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他打开新视野的效果。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是世界近现代的六位顶级建筑大师之一。他的建筑生涯就是从小时候自家建造屋子开始的。

 

在他中学时期的一个假期里,他父母决定给自家盖一栋新房子。而当时还只有14岁的阿尔托就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包括结构计算、画设计图,购买材料,亲手搭建等等。

 

我相信14岁的阿尔托原本对这些东西都是一窍不通甚至不感兴趣。然而他父母给了他这次机会难得的实践体验,也从此奠定了他辉煌的设计生涯。

 

经历世事也不一等于是“出去外面吃苦头”或者“在社会上摸滚打爬”,切切实实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往往能从最细微的地方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如果他们只是一群每天看书做题的书呆子,绝不会得到举世瞩目的成就。

 

被“成绩”劫持的不只有人格教育,还有体育教育。

 

而参加体育活动,对于孩子的人格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往往因为打球会影响学习而阻挠孩子出去“玩”,甚至不准其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殊不知体育活动对于人格塑造是一剂最廉价的万能补品。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孩子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尤其是集体项目),提高他的沟通能力,锻造他的意志力,训练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期间,一个人的上进心、不畏艰难、关心队友、直面压力等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综合的发展。甚至于,还可以培养年轻人的大局观,这一点难能可贵。

 

当然,体育锻炼最直接的好处还是强壮身体,使人拥有充沛的精力,从实质上增强人的记忆力、免疫力等等。

 

体育教育的好处多不胜数。但是也不是参加的越多越好。做任何事都需要有个度,一般来说,孩子只要能够精通一个项目就好。作为一名未成年人的家长要做的不是去阻止和命令,而是帮孩子控制好“度”。

 

我们不得不问一句,那些每年涌现出来的各省“状元”,他们毕业后都哪去了呢?北大每年有那么多的毕业生,又有几个成了俞敏洪和李彦宏呢?

 

许多成功的学者、科学家和企业家,他们都不是名校毕业,甚至有些还中途辍学,他们何以获得如此的成功呢?

 

显然,成绩并不能引导一个人走向真正的成功,而人格的力量才是奠定辉煌人生的磐石。

 

一个拥有和睦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必然也懂得疼爱和珍惜身边的人,懂得感恩与体谅。

 

一个从小就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长大后必然拥有相应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一个从小就具备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勤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必然也拥有充沛的执行力,把生活过得美好而精致。

 

可是在我们身边,有太多“伤仲永”的悲剧,他们“小时了了”,拥有令人称羡的学习成绩,可是由于人格的缺失,在成长大路上频频受阻,人生越走越暗。这其中有些人“大未必佳”,更有甚者,走上了人生的歧路。

 

三年前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轰动全国。作为能够考入复旦的人才,智商不可谓不高,成绩不可谓不好,但是人格不健全,不单残忍地剥夺了别人的生命,还亲手毁掉了自己大好的前程。

 

虽然这只是个别的极端例子,但是还有许许多多曾经是大人们眼中的未来栋梁,却因为人格缺失而逐渐沉沦。

 

他们没有被新闻报道,也没有为人们知晓,至今仍然游离于远大的抱负之外,被“心魔”缚住了手脚。

 

相关文章推荐:

怎样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从学龄前开始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