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上海 > 成长话题 > 成长话题 >
怎样处理孩子打人问题
时间:2013-10-18 18:11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看起来,“打人”是一个很容易判断是非的行为:打人者欺负人,应该受到批评;被打者受了委屈,值得同情。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些行为出现的共同背景是:孩子需要发泄自己的某种情绪。

对于孩子打人,父母的处理方式反映着对孩子这类问题的认识状况,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被告知:冲突都是不好的,小朋友之间就应该相安无事。于是父母宁可自己介入,也不愿意任由孩子们发生冲突。

孩子为什么会打人?
看起来,“打人”是一个很容易判断是非的行为:打人者欺负人,应该受到批评;被打者受了委屈,值得同情。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些行为出现的共同背景是:孩子需要发泄自己的某种情绪。
晓晓妈讲故事:
有次我家晓晓拿着一个球在草地上玩,晨晨看见后想抢过来,晓晓不让,冲着晨晨的脑袋就是一巴掌,晨晨奋起反抗,啪啪打了晓晓几下,打完之后两个孩子也没什么异常,球依然在晓晓手里,晨晨也没为自己挨打而愤怒。
正当我们大家都觉得事情已经结束了时,多多不知道从哪儿冲出来,噼里啪啦地在晨晨脑袋上打了好几下——他比这2个孩子大,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这下,先是晨晨大哭起来,接着晨晨妈妈过来安慰他,并且不断数落多多,多多的阿姨尴尬之下只好说:“多多看不过晨晨抢球,打抱不平才打了他。”当时的场面怎一个“乱”字了得!
 
 
怎样处理孩子打人问题
 
专家解析:打抱不平也会“打人”
其实,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孩子想不到“打抱不平”之类的问题,多多打人更多的是模仿。
一般来说,心理学上把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攻击两大类,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动机。敌意性的攻击是指有意识地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攻击则不是故意要伤害对方,哪怕事实上产生了伤害。上述案例中,晓晓打晨晨就属于工具性攻击。
思思妈讲故事:
在思思大约2岁的时候,一次我带她去小区的湖边喂金鱼,喂了一阵后,她开始摆弄湖边防护用的铁链子,这时有一个更小的男孩走到思思身边,也开始玩这根链子。思思盯着他看,小男孩还在玩。几乎没给我们反应的时间,思思上去就在这个孩子脸上挠了一把,并且还显出十分委屈的样子。显然,她就是出自本能地想维护自己的玩具,并不是处心积虑地想伤害他人。
专家解析:“打人”存在年龄差异
“打人”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领”,只有等到他们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且有机会跟同伴接触时,才有可能会出现类似的冲突行为。最初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直接的身体伤害,起因也大多是为了争夺玩具或者某种物品,这种争斗在4岁左右达到顶峰。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之间的肢体冲突会减少,看起来孩子长大了,似乎和同伴之间能相安无事了,但事实上,身体性的攻击可能会转换成其他形式,比如说言语奚落、戏弄或者说坏话、起恶意的绰号等等。从最初的直接伤害发展到语言伤害和心理伤害,反映出孩子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增强。
打人真的可怕吗?
面对孩子打人的问题,家长最担心的常常不是当下,而是“未来会怎么样”。
晨晨妈讲故事:
晓晓打晨晨时,我就站在旁边,也没有因此而跳起来阻止,因为我觉得,这两个孩子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都很正常。但当多多过来打了晨晨时,我就非常气愤,质问多多:“他(晨晨)没打你,你为什么打他?”这两个打人可是不同性质的。
专家解析:
单纯的一次两次打人确实不是一件无法解决的大事,同伴之间偶尔的身体接触会促进孩子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晨晨妈的思路是对的,对于普通的相互攻击,我们没必要太紧张,要重视的是孩子敌意性的攻击。
攻击性总是与暴力倾向紧密相连,大量的研究数据都表明,童年时期的攻击性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认为,3岁时爱打架的孩子,8岁时依然爱打架,到30岁时依然会有较强的攻击性,只不过会表现为夫妻不和、犯罪记录累累甚至是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等。
 
相关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