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上海 > 成长话题 > 成长烦恼 >
孩子越大,为什么越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时间:2018-09-27 15:36来源:互联网 作者:KUN 点击:
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一个主要矛盾,是父母对有关孩子信息的了解需求和对孩子的信息给予,与孩子对父母的信息供给和对父母的信息接受之间的失衡。简单地说,就是家长想知道,孩子不想说。
孩子为什么回避同自己交流?
 
很多家长为此困惑、苦恼。他们的孩子年龄介于十四五岁到二十四五岁,属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初中高段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及职场新人都有。
 
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一个主要矛盾,是父母对有关孩子信息的了解需求和对孩子的信息给予,与孩子对父母的信息供给和对父母的信息接受之间的失衡。简单地说,就是家长想知道,孩子不想说。
 
从父母的角度,可以说,有关孩子的一切,巨细无遗,从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到学业、工作、冷暖、饮食,都希望知晓,愿意了解;而青春期与成年早期的孩子,并没有满足父母了解情况需求和接受父母关心、指导的相应意愿。这是普遍的情况,也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正常表现。
 
毕竟,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于高速发展期,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爱好要兼顾,有父母之外大量的人际关系需要处理。客观上,注意力有限,不可能象幼年、童年时期,把父母作为主要的情感依赖对象和交流对象——如果仍然如此,那才真的需要父母担心呢。
 
 
另一方面,孩子的知识、经验以及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渠道增多了,独立性提高了,对父母知识、经验的依赖程度相应降低,甚至,觉得父母的知识、经验、认识未必那么丰富、可靠、适用。
 
如果孩子不像幼年、童年那样提供那么多的信息给父母,不那么经常地把父母当听众,不那么经常地听取和采纳父母的建议、指导,父母因此失落、担心,那可能是父母没有根据孩子成长、发展程度,调整对孩子的期待。
 
如果要求保持过去频率、亲密程度的交流,那么,可能会适得其反,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躲避,严重者,如果父母的气势成功盖过了孩子,还可能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不正常、病态的情形是,有些孩子在态度上明显对父母反感、冷漠、疏远,搞信息的坚壁清野(比方说,把父母屏蔽在朋友圈外),有些初高中学生不同父母沟通有关学业及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情况,有些远离父母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已经就业的年轻成人,不仅不主动定期联系父母,工作、生活、情感之类的功能性信息也回避同父母沟通。
 
不同年龄段的少年、青年,不仅内心的想法不肯主动告诉父母,如果父母询问,还抱着不耐烦的态度,给以是、不是、还好、有、没有、没什么、无所谓之类简单的回答,或者对父母的询问置之不理,或者给予粗暴的反应;有些年轻成人甚至玩失踪,不回应父母的联系,令父母倍加焦虑。
 
 
这类亲子沟通和信息分享状态下,亲子关系不和谐,双方都感到不同程度的痛苦。
 
 
改变亲子沟通障碍的一方,往往是父母
 
面对躲避、抗拒同自己沟通自己的孩子,父母们有不解、委屈,有怨愤、失落,有的陷入焦虑、忧郁。
 
 
从父母的角度讲,自己恨不得心都掏给孩子,与孩子沟通,无非是想知道孩子的安危,目的也是表达关心,或者提供建议、指导,希望帮助孩子人生道路走得更顺、更好,可是,孩子为什么就不领情呢?
 
 
一般来说,孩子讨厌父母打听他在校的情况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父母打听孩子在校的情况,主要是想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考试了没有,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绩的,无形中会给孩子一种压力,孩子很容易产生反感。
 
 
2.有些父母把孩子在校的情况问个遍,这让孩子感到父母在监督自己,没有自由感。
 
 
3.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现被打听后,父母为此批评、惩罚过孩子。
 
 
孩子觉得父母打听他在校的情况,就是想抓他的“小辫子”,找他不良的表现,因此不愿意跟家长分享在学校的任何事情。
 
 
避开以下几个“雷区”
 
因为关系上的居高临下,因为各种优势心理,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容易先入为主,轻易论断、否定孩子的观点、认识,甚至,有些父母还没有听完孩子的话,或者在孩子有机会解释之前,就已经得出了结论、否定孩子的观点。久而久之,亲子交流就成了一言堂,孩子要么反驳、争辩,亲子之间的是非、对错之争变成了情绪混战,要么,孩子就变成了闷嘴葫芦。
 
有的父母愿意当“事后诸葛亮”,每每在孩子出错、倒霉、沮丧的时候,嘲讽、责骂、教训,或者,名言是“我早就给你说过了!”
 
有的父母喜欢在孩子说话的时候,打断孩子;或者听孩子说话时三心二意;或者孩子一个话题还没有讲完,就扯到另一个话题;或者问些与当前孩子兴致勃勃讲的话题无关的问题,发表风马牛不相及的评论。
 
我们当然关心孩子的成功、得意,我们更关心孩子的失败、失意,而了解后者,比了解前者更困难。
 
实际上,有些孩子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不报告坏消息,而是掩饰、封锁,或者轻描淡写,甚至谎报——道理很简单,符合人避害的本性。
 
他们往往都有受到责骂、批评、嘲讽的历史经验:
 
或者,你听到孩子的坏消息,垂头丧气、情绪低迷;
 
或者,你的评论不着调,交流的结果无济于事,心绪反而更糟更乱;
 
或者,你常常窥视、监督、审查孩子的言行,要求孩子纠正,与自己保持一致;
 
或者,你习惯于否决孩子的思路和解决办法,给出你觉得更好的办法,甚至定要孩子采取你的解决办法;
 
或者,你不善于保守孩子的秘密,愿意在亲友中间进行传播;或者,你把孩子的失败、错误作为异日批评、说教、打击孩子的由头……
 
改善交流,需要避免这些都是交流中的“害”,同时,还可以提供交流的“利”。
 
不妨试试这么问
 
从亲子关系认知角度讲,父母需要在观念上“降到”与孩子平等、平视的位置,从根本上去除身份认识上的居高临下,和话语权、智力、认识及判断力上的自以为是和优势心理——没有平等,就没有亲子之间坦率、愉快的交流。
 
 
1.家长应做些改变,不要一天到晚打听孩子的学习成绩。
 
多关心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与孩子谈谈校园的趣事,这样便于和孩子谈到一块儿,使谈话氛围更轻松愉快。在这期间,顺带着问一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反感了。
 
 
2.多问开放性问题。
 
针对家长对孩子什么情况都问导致孩子产生反感的情况,家长可以有选择地问,多用开放性的问题问孩子,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有选择性地讲。
 
比如,你的开场白可以是:“今天累么?”
 
孩子可能说:“不累。”这时你可以说:“不累就好啊,肯定是学校里有什么开心的事儿吧?”如果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孩子便会乐意分享。
 
孩子也可能说:“累啊。"这时你可以顺着他的话展开:“嗯,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会觉得上学累。那时候啊......你呢?你是因为这个觉得累么”与孩子产生共情,孩子便会表达他的内心。
 
 
3.转变视角,放弃居高临下的态度。
 
针对家长曾批评、惩罚过孩子的情况,家长可以转变视角,多表扬孩子,不论孩子在家里或在学校有任何好的行为,都夸奖一番,以便于孩子更多得做出好的表现。
 
比如,爸爸可以跟女儿说:“今天我在路上碰到了你班主任,他说你最近上课特别认真,作业也完成得特别好,爸爸真为你高兴。"这样孩子就会受到鼓舞,以后会做得更好。
 
 
曾经有个孩子对我说,每天放学回家,原本很想说话,但经常父母一开口问,就失去了分享的欲望。所以,家长也要多学学“聊天的艺术”,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打开话匣。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是交流与理解。能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的家庭,温暖有爱;懂得聆听的父母,也懂教育。
 

更多相关内容查看:      

培养孩子有耐心,这些小方法你用了没?

宝宝不爱洗手,教你几招搞定    

别再给孩子玩手机了 一组数据告诉你后果有多严重!       

新版Sight word kids 宝贝学常见词(点读版)

   

爱贝淘淘商城各类图书绘本特惠团购中    

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爱贝淘淘,注册后即可以团购价购买各类商品。      

2.如有其他疑问请加QQ群(165054689)咨询,或关注爱贝淘淘回复:人工客服即可接入微信客服。(工作时段哦)      

3.QQ客服:3089456602;1780173599;2051027279;2076450133;2053700859;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