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孩子是否是同性恋,关键是性别认同和有无性行为。心理学上有假性同性恋的说法,是指"一些孩子虽然与同性别的孩子交往亲密,但他们认同自己的性别,且没有过激的性行为"。如果是这种情况,只要引导及时、正确,孩子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如果孩子是同性恋父母怎么办?孩子有点同性恋倾向,家长应该怎么办?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同性恋人群比例只占3%~4%,很多学生是受人际关系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才改变性取向的。只要正确引导,或是通过心理治疗,一般是可以矫正过来的。
情景再现
晓萧是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中学生。晓萧从小在农村长大,由于家族中重男轻女,加上整日目睹母亲作为女性的辛苦,晓萧从小时候就希望自己成为男生,认为只有男生才能在生活中成为强者、受人重视。因此晓萧越来越倾向于男性化打扮,并且也接触了一些同性恋书籍和网站。
上中学以后,晓萧的性格和外貌引起了同年级一位女生露露的注意,渐渐地两人有了接触,并成为好朋友。在和露露的接触中,晓萧了解到露露的父母离异,而且都出国了,露露长年跟着奶奶生活。
在露露述说自己不幸的经历后,晓萧对露露产生了怜悯之心,她想给予露露更多的关怀,这样两人的关系也越走越密切,经常同床而睡。
渐渐地,晓萧的母亲开始觉得怪异:露露生病了,女儿着急帮她买药,甚至有时候还会帮露露系鞋带。但对于母亲的质疑,女儿却认为"我们这样没什么,我只是想帮她"。不过敏感的母亲还是及时带着晓萧找到了心理专家。经过专家两年不间断的心理辅导,晓萧才真正摆脱了这段不平凡的情感经历。
关键点分析
同性之间的互相依恋,与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青春期少年渴望友谊,渴望找到理解自己、无话不谈的同学成为亲密无间的好朋友,这是孩子们的正常心理需求。
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又正处在异性排斥阶段。他们喜欢跟同性朋友交往,而讨厌或"瞧不起"异性,总觉得他们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所以,他们的亲密朋友大多都是可以互相理解的同性别的同龄人。
这些都是这个时期孩子正常的心理现象,家长不必过于敏感。
判断孩子是否是同性恋,关键是性别认同和有无性行为。心理学上有假性同性恋的说法,是指"一些孩子虽然与同性别的孩子交往亲密,但他们认同自己的性别,且没有过激的性行为"。如果是这种情况,只要引导及时、正确,孩子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关键帮助
万一家长发现孩子确实是同性恋,而不仅仅是一种"倾向",那又该怎么办呢?
(1)主动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家长平时要多注意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父亲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阳刚、果断、宽容,而母亲在孩子面前就要温柔体贴,尽量不要把工作中的女强人形象带回家,让孩子可以从父母身上感受到鲜明的性别特征。
(2)用合适的方式讲解生理知识。寻找适当的机会和方式给孩子讲讲青春期生理知识,或者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一本这方面的书,尽量选择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书。不要为了避免孩子早恋而刻意把异性描述得多么可怕来吓唬孩子,一旦孩子内心对异性产生恐惧和厌恶,再想改变就很难了。
(3)避免让孩子有情感缺失。对于那些父母中的一方长期在外的家庭来说,要注意保持与孩子的定期来往,因为情感的缺失也是导致同性恋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出现同性恋倾向的孩子中,有30%~40%属于离异家庭或孩子情感缺失。
内容摘自《培养最具竞争力的中学生》,话题延伸讨论:有多少家长能接受孩子是同性恋的呢?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