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上海 > 成长话题 > 成长烦恼 >
孩子怕打针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时间:2014-04-28 17:59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我借鉴了书上说的一个方法,让孩子玩打针的游戏,我拿了个注射器回家给凡凡玩。凡凡有一个光屁股的“弟弟”,我就说:“你的小宝贝是不是生病了呀?生病了要干嘛呢?”凡凡说:“打针!”我趁机说:“那你赶紧给孩子打针吧!”凡凡就给他的孩子打起针来。
孩子怕打针一部分是对因为对针的反射性恐惧,更多的是因为家长的暗示,下面是一位家长分享的孩子怕打针的经历,先跟爱贝小编看一下:
 
家长自述:说实在的,一提到凡凡对“打针”的恐惧,我就开始自责,起初我和家人吓唬凡凡的时候,真的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为了能让当时的情况有所改观,比如说凡凡在客人家不好好吃饭,我们都会口径一致:“好好吃饭,不然阿姨给你打针了!”闻听此言,凡凡会哭着喊着:“不打,我不打针!”然后乖乖把饭吃了。

后来,只要是凡凡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也会说:“不听话阿姨来打针啦!”凡凡总是很紧张,看上去收效较大。

可是有一次当凡凡感冒了,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按照凡凡病的程度,真的应该打针了,但是凡凡死活不肯打,哭得嗓子都哑,医生只好采取保守治疗,而且他们也不希望动不动给孩子打针。凡凡算是躲过一劫,但是,我却十分认真的思考起这个问题来,毕竟凡凡以后上幼儿园也要面对打防疫针,也要面临生病,打针是不可避免的。如此说来,让凡凡转变观念是多么重要啊!


于是,我借鉴了书上说的一个方法,让孩子玩打针的游戏,我拿了个注射器回家给凡凡玩。凡凡有一个光屁股的“弟弟”,我就说:“你的小宝贝是不是生病了呀?生病了要干嘛呢?”凡凡说:“打针!”我趁机说:“那你赶紧给孩子打针吧!”凡凡就给他的孩子打起针来。

后来夏天到了,天气渐渐热起来,我就干脆端盆水出来,让小家伙玩针管灌水的游戏。我跟家里人都说以后不要再吓唬凡凡,而是要多鼓励他。我想应该还是有效的,我把自己打针的手举到凡凡眼前,让他摸摸针眼儿,凡凡说:“妈妈真勇敢!”我问:“要是凡凡打针哭不哭?”凡凡说:“我不哭,我也勇敢!”我想,这至少是个思想上的跨越吧。
 
看了以上案例,相信我们家长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相似的经历,那么爱贝小编就来总结一下孩子怕打针的原因有哪些?
 
 
孩子怕打针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孩子怕打针的原因
 
1、肌体对外界刺激的自然反应
 
出于人体自我保护目的,当外部刺激进入肌体立即会引起人体的一种不舒适的感觉,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对于孩子来说,这种体验是非常不愉快的,所以他总是想尽办法,如嚎啕大哭、手舞足蹈等等阻挠打针。害怕打针,实质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人的本能反应了。
 
2、不恰当教育方式的强化
 
有些父母常这样吓唬孩子:“再不听话,就让医生给你打针!”这样一来,孩子已有的感觉在语言营造的情境中又一次被不恰当地强化和放大,本来并非不可忍受的感觉变得难以承受了。
 
3、成人紧张心理的传递
 
往往在孩子还没有打针时,父母就开始担心孩子是不是能够忍受得住。这种紧张无意识就能够传递给孩子,从而造成孩子紧张的心理。
 
4、医院陌生的场景激发了孩子的恐惧心理
 
人对于不熟悉的事物通常抱有一种恐惧、害怕的心理。在医院这一陌生的场景中,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各式各样的针管、仪器,和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有很大的差异。无论多么胆大的孩子,到了陌生环境,行为也会变得谨小慎微。有时,父母和孩子在家里事先讲好了不怕打针不哭,但是到医院就是不行。这不能怪孩子,是医院本身的氛围带来了孩子的恐惧。
 
各方面的压力聚集在一起,远远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的心理底限。他需要释放,但他还不会像成人那样运用各种解压的手段,只能通过哭闹、折腾来消除压力了。
 
知道以上原因后,我们怎么应对孩子怕打针的情况呢?爱贝小编有一些小方法,具体如下:
 
舒缓孩子打针恐惧的5大方法
 
面临打针的时候,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情绪的调节非常重要。事先充分的准备远远胜过临时的安抚。这里推荐5个小方法,您不妨试一试。


1、提高孩子的理性认识。生病本身是一种很不舒服的体验,而打针可以帮助孩子解脱出来。你可以告诉孩子:“生病了很难受,打过针之后病就会好了!”从而引发孩子对打针的期待。
 
游戏也是提高孩子认识的好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认识社会生活本身,更能够通过游戏释放紧张的情绪。平时,你可以和孩子玩医院的小游戏,让孩子当医生,你做病人,在孩子的针头“戳入”“病人”的肌体时,孩子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脱敏”――情绪上对打针不再害怕,理智上理解打针治病的意义。如果你装作很疼的样子,还会招来孩子的笑声,这种对生活本身逼真的临摹使得亲子双方的感觉一下子通透了,也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了。
 
2、给孩子传递勇敢、快乐的正面期望。可以这样对他说:“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坚强的孩子,爸爸妈妈最喜欢孩子的勇敢和坚强了。孩子打针的时候也是这样,对不对?”父母强诱导性的、正面的语气往往能够激发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己的形象符合你的期望。
 
3、转移注意力。你可以事先准备一个轻松的小笑话、小故事在打针的时候讲,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到故事所讲述的的场景中去,能有效减轻孩子的痛感;你平静、有力的抚慰也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4、努力营造孩子熟悉的场景。孩子去打针时,最好爸爸妈妈双方都去,父母和孩子本来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所有孩子依恋的对象都在场,会让孩子从心理上感到支持和安全。有的孩子到哪里都要带上心爱的玩具(如布娃娃、毛毛熊等),这时候不妨也带上,那也是孩子自我认知的一部分,能安抚他的情绪。这一点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更适用。
 
5、和医生进行交流。告诉医生孩子的兴趣点,以便在打针时和孩子进行交流。虽然医生和孩子并不熟悉,可是来自陌生人尤其是医生的夸奖非常有用。在孩子自我形象的确立中,他会觉得非常自豪:“连医生都说我勇敢呢!”
 
相关链接: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