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在其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善于在其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家长们骄傲也好、炫耀也罢或只是为了调节气氛,有时会把年幼的孩子推到众人面前表演。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但有时因为心情过于迫切或错误的认知,而对孩子进行了适得其反的引导。下面是爱贝小编精心整理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社交时的四个错误行为:
1. 强迫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表演。
危害:易产生社交焦虑
要知道,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在其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善于在其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家长们骄傲也好、炫耀也罢或只是为了调节气氛,有时会把年幼的孩子推到众人面前表演。这种行为不仅不尊重孩子,还会让孩子产生社交焦虑,严重的还可能会留下“当众情结”,日后一面对众多的陌生人就会感到紧张、害怕。
2.强迫孩子进入陌生的环境。
危害:不利于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建立
在多数家长眼中,社交能力强的表现便是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所以应该让孩子多去体验与尝试。但是他们可能忽略了孩子的年龄。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尤其是3岁前,处在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如果在陌生的环境里看不到自己熟悉的人,会感到焦虑、害怕。长此以往,不利于内心安全感的建立,甚至产生“空间恐怖情结”。所谓空间恐怖情结,就是一种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心理症结,当青春期或成年时期遇到陌生的场所会产生一种超出正常人范围的恐惧感,表现出高度紧张与焦虑。
3.过多干涉孩子的社交行为。
危害:有碍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提出了试误学习,即错误性尝试,一个人在自己操作了之后得到错误结果后,会自我调整,直到正确。中国家长对于这种方式并不感冒,坚信“教育”的力量,希望通过自己的“英明指导”,孩子们不会走弯路,不会吃大亏。
事实上,有一些事情是必须教育的,比如作息规律、启蒙知识、礼貌礼仪等,但也有一些是需要孩子主观性地发挥与顿悟的,比如社会交往。通过对父母交往的观察,他们明白了男女之间如何进行交往,或者成人之间如何相处;当他们和小朋友在一起时,一方面他们会借助自己观察得来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也在自我总结。比如在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执后,应该如何收场?遇到了不喜欢的小朋友怎么办?如果父母总是对其干涉,其实是破坏了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孩子社交中的受挫经历不重视。
危害:易让孩子在社交活动中越来越被动,甚至变得孤僻
社交受挫在成年人眼中再正常不过,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件大事。比如“明明说不喜欢我!”“小红他们不带我玩!”很多时候,孩子在表达了他的“遭遇”后,很多家长会采取“敷衍”的方式,或者采取注意力转移的方式。
你可知道你的方式也许奏效,但是却可能让孩子们采取压抑的方式来解决同类的问题,下次仍不知道如何来面对和解决相同的问题。社交的早期经验对孩子来说非常关键,这将影响他日后与人交往的模式。成功的社交体验有助于增强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自信,相信自己是个受欢迎的人;而若一再地重复失败的体验,且得不到恰当的引导和舒缓,有可能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在社交活动中越来越被动。
相关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