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规划地引导孩子通过各种动作类游戏,促进身体发育的同时,也促进了心智成长。 宝宝的锻炼身体,目标和作用都和成人不同,所以机械式的早操或激烈的跑步都不适合,基本上要通过不同的游戏来进行。例如:0-1岁的
2、有规划地引导孩子通过各种动作类游戏,促进身体发育的同时,也促进了心智成长。
宝宝的锻炼身体,目标和作用都和成人不同,所以机械式的早操或激烈的跑步都不适合,基本上要通过不同的游戏来进行。例如:0-1岁的宝宝,蹬腿、摇晃、翻滚、匍匐爬行;1-2岁宝宝上下梯级、攀爬、悬荡、串珠。不同的游戏方式都有不同的锻炼目的,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宝宝在充分享受游戏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同时也是早教的一部分。这些锻炼不仅仅是运动,而是在科学化的设计下,透过动作的训练,促进及改善肌肉张力、前庭系统及侧化发展,加速感觉统合和左右脑神经回路的连接,直接强化了孩子的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如果放弃了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宝宝将来在学习上必然会遇上困难,生活上也必须依赖他人。
3、通过竞赛类游戏、操作性游戏或活动、实地观察和体验等等教育方式进行的认知活动。
这些游戏或活动,在进行上并没有按照一教一学的教育模式进行,而是让孩子在享受乐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各种知识和概念、使用了新词汇、提高了语言表达力、促进了观察力、想像力、思考力、记忆力和表达力,在这同时,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体验到合作与分享的意义、提高了沟通能力。例如:和孩子一同玩动物卡片游戏,两人互相挑战,说出抽中卡片上的动物名称和这种动物的特点,既是扩充对动物的认知,也同时在练习说话。而到野外去玩时,约定好这一次要寻找哪一种昆虫、花草,或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朵、树叶,这就不只是认知,而是观察力的训练,同时也是培养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4、通过游戏和生活体验,建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活管理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适应环境、利用资源和避开危险保护自己的能力。为了玩得尽兴,孩子们也自觉地做好时间管理和养成珍惜游戏器材、玩具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大型游戏设备上攀爬,怎么做才不会摔下;在公园里玩的时候,有陌生人来搭讪,应该怎样做才不会上当受骗。
上述四个方面,都可以称为早教,它有几个特点:
● 负起早教责任的“老师”就是爸爸妈妈;
● 采取的教育方式都是参与或引导,属于“不教而教”;
● 学习的方式都是通过游戏或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学习效果;
● 这样的学习没有考试,也没结业证书,而是逐渐提高的心智发展。
我知道上述说法,有家长会质疑:这不是脱离现实吗?有没有额外情况?
我明白家长要说的是什么。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中,孩子的“教育权”是不自主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成本高昂,是当前的特殊现象,谁也不能不面对。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拥有较佳教育资源的小学,家长不得不“被接受”这些小学开出的几乎是有意刁难的条件,于是,让孩子获得许多特长课证书就必不可少。许多人因此把早教定义为奥数、英语,以及一些“兴趣班”。我的看法是:在适应这些需求的同时,要注意到真正早教的有效实行。那就是:做好“心智成长”的早教优先,再腾出时间来接受为报读小学创造条件的“早教班”,如果你的孩子不是超级天才,无法做到“两不误”的话,“早教班”就别报读太多,也别读得太早,而且以获得证书为目的,别强求孩子太过投入。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家长凭着个人的爱好以及自以为“有益”,安排孩子背诵古代经典或蒙学书籍。我绝对肯定这些古代经典的价值,但要提醒一点:孩子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可享受的童年时光也不过这么短短几年,把这几年的宝贵时间用在“无效的劳动”而影响心智成长的训练,你认为值得,那孩子呢?或者说,孩子现在接受了,觉得背诵经典也和唱歌一样很好玩,将来呢?十年以后,他会怎样评价小时候的这一番折腾?
所以额外情况免不了,为了适应入学条件,你可以安排孩子为获取证书而上一些早教课,但原则是:不能牺牲直接帮助孩子心智成长的早教。
相关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