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贝  发表于 2017-2-14 10:28:42| 10237 次查看 | 2 条回复

好父母成就好孩子

71e671c6b162cd43392ce2478161f4a2.jpg


在陪孩子成长的路上最大的感触就是什么样的父母造就什么样的孩子。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会有一个优秀的家长。很多家长会盲目地羡慕谁谁家的孩子如何优秀,殊不知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家长背后的默默付出。与其只看表面地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倒不如去虚心向别人家长讨教,家长都为孩子做了些什么。有些家长或许会觉得,我当初费尽力气把孩子送到一个好的学校,一个好的班,不就是指望老师了吗?跟家长有什么关系呢?确实,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但是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土壤。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师白天讲的内容,负责任的家长回家会引导孩子复习,发现孩子掌握不好的东西会及时辅导;不负责任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或者说对孩子的学习仅限于签字,看看有没有完成作业,压根不知道孩子在学习上存在哪些问题。那试想一下,同样在一个班,一段时间后,孩子之间的差距是不是就出来呢了?

很多家长只是一味地抱怨孩子怎么怎么不听话,不爱学习,好像是因为自己运气不好,摊上了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从生下来是不是一直跟着父母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那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一些毛病,我们家长总会忍不住咆哮,你这一身毛病都是学你爸或者你妈。孩子为什么会带有父母身上的缺点?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和问题时,先不要着急去咆哮,首先反思一下问题的根源,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想办法去改正,只有这样孩子身上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治。这也就是所谓的,复印件出了问题,我们需要改的是原件,而我们的父母就是原件。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差距从一入学的时候已经很明显了,刚入学孩子之间的差距抛开智力因素,说到底更多地反映出家庭教育之间的差距。如果父母没有看到这种差距,没有觉悟,没有想着去改变,那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学前家长注重学习习惯培养的孩子,一开学就能进入状态,能够明白自己到学校是干什么的,对知识有种敬畏感,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反之,有些孩子就像散养已久的羊,一下把他们关到羊圈里,他们一开始会迷茫,不清楚自己来干什么,再后来就是抗争,试图摆脱学校的环境,最终孩子疲惫不堪,家长也心力交瘁。

有些孩子学前已经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到了学校开始学拼音、认字的时候孩子很快出现了识字的爆发期,瞬间识字量大量提升,扫清了阅读上的障碍,能够很快进入自主阅读。这样的孩子阅读量也越来越大,理解能力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也越走越快。但是另外那些在学前压根不知道阅读为何物,或者说有一搭没一搭听了点故事的孩子,在学习上专注力不够,无法静下来听讲,因为学前陪伴他们的,能够吸引他们的只有电视。那上了学,坐到教室听讲,对他们来说无异于蹲监狱。因为学前阅读习惯没有培养好,对看书不感兴趣,长此下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跟不上,直接影响到孩子各科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和运用的过程,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离不开家庭。这六年遇到了各色的家长。有一类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只是干咋呼。明明知道孩子身上的问题,但是从来没有痛下决心去帮助孩子改正,甚至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却企望给孩子指出问题所在,孩子就能自动修正。可是六年过去了,孩子身上的问题依然存在。作为老师除了痛心还有无奈。还有一些家长孩子身上一身的毛病,从来没有想过怎样去帮孩子去改正,只是一味地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通过一次谈话帮他彻底改变孩子,这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如果老师真的那么神的话,那这个社会不知道要进步多少呢。没有人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人比家长更舍得在自己孩子身上付出,家长都不愿意做,又怎能寄希望于别人呢?还有的家长一来就问老师怎么办,该怎么办,但是当老师给了各可行的办法后,家长又是各种理由,后来我明白他们不是来讨方法的,是来讨一粒仙丹回去给孩子吃的。希望吃了仙丹,孩子瞬间脱胎换骨。孩子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家长的问题。

每个孩子身上都带有家长的影子。每一个孩子的处事方法、对待周围人的态度、学习习惯等,都映射着家长的影子。家长见人不打招呼,那也不要怪孩子没有礼貌;家长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没有一种认真的态度,那也不要责怪孩子对学习抱有应付的态度了;家长对自己没有多少要求,混一天是一天,那也不要指望孩子会成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首先就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     教育孩子绝对是一个精细的活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不断觉察、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坚持不懈地去付出,还要有静待花开的心境,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虽然艰辛,但是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中妈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工作,孩子的吃喝拉撒乃至学习,大部分都是妈妈在管。孩子从出生跟妈妈在一起待的时间最长,受妈妈的影响也最大。一个好的妈妈可以成就一个家庭三代人,一个不合格的妈妈可以轻松毁掉一个家庭的三代人,甚至更多代。

这么多年,跟学生的妈妈接触得最多,尤其是很多出现问题的孩子,跟妈妈交谈后,很快就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妈妈的思想决定了孩子的高度,妈妈的行为影响了孩子的习惯。      

不合格的妈妈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安于现状、不求改变的妈妈。

有些妈妈,你一找她谈孩子的问题,她首先就是一句话——我没有文化。再谈,她还是那句话——我没有文化。我就奇怪了,你没有文化你光荣啊?你没有文化是你不管孩子的理由吗?那其他有文化的家长难道都是天生的吗?你可以没有文化,但是你不能缺少一颗追求进步的心。没有文化,你可以从发现孩子问题的这一刻开始,潜心学习。不管怎样,自己努力了,付出了总比放任自由强吧?有些家长当孩子面就说我没有文化,那也难怪随着孩子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孩子看不起你。还有些家长说文化有限,辅导不了孩子。这也很正常,但是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比如我们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向其他家长或者老师请教呢?虽然你不会做,但是孩子透过你的这种行为学到了你虚心请教、勤学好问的精神了,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有些妈妈,在努力了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成绩没有大的起色时,去询问其他家的孩子,当得知谁谁家孩子也那样的时候,他们瞬间心理平衡了,看来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一样。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还有些妈妈,觉得孩子爸爸也一身的毛病,那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纯属遗传,既然是遗传,那就是我不可改变的了,那就顺其自然好了。孩子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也就理所当然放弃了努力,因为我爸也那样啊!更有妈妈觉得我们也不指望孩子将来大富大贵,有口饭吃就行了,当年我没有文化,现在不也混得怪好吗?妈妈的思想决定了孩子的高度,妈妈用自己狭隘的思想,把孩子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孩子无论怎样,也走不出这个圈,更不用说去超越上一代了。   

2、不停地给孩子贴标签,下魔咒的妈妈。

有些妈妈一来当着孩子面就开始数落孩子的种种不好,懒惰啦、不求上进啦、贪玩啦、没有责任心啦、笨啦...... 家长或许觉得,把孩子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了,孩子就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就能够有改正的方向。但是如果这样真能奏效的话,我们的孩子各个都会特别完美。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哪怕很小的孩子。当家长给孩子贴上种种不好的标签时,无形中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个魔咒,当孩子想努力改变的时候,那些魔咒都会时不时地跳出来,阻碍孩子前进的脚步,于是孩子在心里觉得我就这样了,妈妈都觉得我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那一刻,孩子的心已经开始变得无力。最终,你越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越会成为那种人。有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她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里,很少跟人接触,甚至不知道该怎样融入大家。她的眼神总是怯怯的,不敢与人对视,哪怕是表扬她,她也总是低垂着头。每次她妈妈来都会说,这个孩子怎么怎么不好,怎么怎么笨。我很吃惊,我不清楚为什么这个孩子在她眼里一无是处。偶尔趁着他们打扫卫生的时候跟孩子聊天,我问她你长大想干什么?她说相当设计师。我说那多好啊,你画画得也那么好,把成绩再搞上去,肯定没问题。结果孩子说,我学不好,我妈都说我笨......至此,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不管老师怎么努力,孩子在学习上总是有气无力了。因为她心里的动力被魔咒封住了。

3、 对孩子的爱附加条件的妈妈。

经常会有妈妈抱怨,我对孩子多好啊,孩子想要什么都给你买什么,想吃什么不管再贵也都买了,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呢?我们不禁要问,吃的、玩的跟学习有直接的关系吗?是不是吃的好、玩得好,孩子的学习理所当然就该好呢?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些坑爹的富二代、官二代了。家长很多时候把对孩子的爱当做一种交易的筹码,觉得我该花的钱都花了,你好歹要出点成绩吧。更有家长经常会给孩子开出诱人的条件,如果考到多少分,就奖励多少钱,就给买什么什么。一段时间后,家长发现孩子似乎变得软硬不吃,对什么都无所谓,再诱人的条件也激发不了孩子的“斗志”。为什么?就是因为家长给孩子的爱都是附加条件的,无法激发孩子的内动力,孩子这么久的努力都是靠外部的金钱、物质来刺激的。渐渐地,当孩子觉得自己努力去赚取父母那点“爱”,很困难时,他们会在心里盘算一下,我这么辛苦,去赚取那点“奖励”值不值。很快他们会作出判断,那是一笔不划算的交易,与其这样,不如啥也不要,啥也不做。给孩子有条件的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家长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孩子不领情,孩子跟妈妈无法实现心灵的沟通。换句话说,孩子无法信任他的妈妈,因为妈妈给的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哪怕妈妈真心对他们,他们也会怀疑这背后一定会有某种目的。     

4、缺乏学习意识的妈妈。

很多妈妈从成为一个妈妈的那一刻,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家庭主妇。 或许他们觉得自己做家务、带孩子已经很辛苦了,能把家打理好,就是功臣,从而忽略了自我的学习。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会延用自己父母当年的方法,或者是道听途说几句就盲目在孩子身上实施,缺乏系统的学习。因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这个时候,妈妈就会觉得委屈,觉得自己这么辛苦,可是到头来,孩子却一身的毛病,老公也不理解,觉得自己整天就是带个孩子,还没有把娃给教育好。我们很多妈妈由于缺乏育儿知识,错失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等日后问题出现了,又像消防员一样,整天忙于灭火。最后孩子身上和心理变得千疮百孔,妈妈也会精疲力尽。与其日后花大力气去改变孩子,为什么不提前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呢?作为妈妈,你都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拿起书本都是那么困难,那你又怎能指望你的孩子能爱上学习呢?

5、以忙为借口,忽视孩子教育的妈妈。

很多妈妈觉得自己每天上班很辛苦,回到家做完家务就不想动了。这确实是普遍存在的情况,但是孩子是我们一辈子的,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今天的懒惰,必将为日后孩子的成长埋下种种隐患。大家想想,你是愿意在孩子成长中花几年时间陪伴孩子,还是愿意花你后半辈子的时间去还你之前欠下的帐?     班上那些优秀孩子背后也一定会有一个优秀的妈妈。他们有些或许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面对生活总是充满了激情,不管成功与否,他们一直在努力。而他们的这些努力孩子也都看在眼里,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还有的妈妈,为了孩子,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印象最深的一个孩子,从一年级他的成绩都不错。但是因为阅读起步晚了,后来语文成绩不是那么好。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妈妈一直陪着孩子看书,要求孩子看的书,她都会提前看。慢慢地,在妈妈的陪伴和影响下,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起来了。这就是身教的作用,妈妈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改变自己。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妈妈总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帮他分析原因,鼓励孩子。每次作业、试卷签字,妈妈总会写上一句鼓励的话,作为老师,每次看到这样的话语,我都觉得感动,更别说孩子了。或许就是这一句句短短的鼓励性的话,点燃了孩子的内动力,致使他在学习的道路上一直奔跑不息。一次让孩子写给家长的心里话里,我看到了孩子很真诚地抒发了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最后还对妈妈提出了建议,希望妈妈每个周末回家早点,说一个人在家害怕。妈妈看了孩子的话,在后面很诚恳地表达了歉意,说以后一定会注意。从这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非常好,妈妈也能坦诚地正视孩子提出的建议。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妈妈,孩子的性格一直很阳光,身上充满了正能量。

05727d69cd33234bb5078fdadeb3caf8.jpg

     

一个好的妈妈,对孩子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生活态度、接人待物、思维方式的一种传递。     

妈妈,不仅仅是一个称呼,在每一声妈妈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妈妈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但是我们可以在孩子年少时,帮助孩子变得强大,将来有一天,他们可以飞得更高、更远。   

妈妈,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妈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丰盈自己的内心,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峰扬道  评论于  2017-2-14 10:29:57
我来我走
阿升  评论于  2017-2-14 12:59:29
温柔的坚持和不含敌意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