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xinshiok  发表于 2015-4-29 12:33:33| 1346 次查看 | 3 条回复
什么样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优秀


一 为什么阅读



阅读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大量的阅读是学习语言的最佳的途径,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如此。中国目前的语文和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依照单字、词组、句子、段落、文章这样的顺序,以语法为重点,以死记硬背、反复练习和机械训练为主要学习手段。这种 “只见树叶,不见树枝,只见树枝,不见树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育方法,完全违背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非常的低效率,枯燥无味。更为严重的是,它会撕裂了人思维的连贯性,长期的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反而是要退化的,进而影响表达与沟通能力。真正的语言学习,应该是把优秀的文章整体性大信息量的输入,以培养良好的语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这种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学会基本的字词,掌握句式和语法,能够流畅自然的进行口头或者书面的表达与沟通。

阅读也是学习科学最合适的途径之一,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每一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阅读是满足孩子这个天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的途径是孩子走进大自然和动手实践)。大量广泛的课外阅读,有了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就像整理、施过有机肥后的土地一样,撒下知识的种子,幼苗很自然的就能茁壮成长。而现在中国教育正在做的,父母和教师们还很投入的配合,通过死记硬背、反复练习和机械训练,片面的追求成绩,就如同不注重改善土地的品质,却用化肥、农药、激素催熟,这样的生长必定是畸形不健康的,结的果实终将害人害己。

学校教育中学到的知识,无论是哪一个学科,都是汪洋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已,为了这一滴水耗费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一段——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多么的不值。作为父母的你须知,你的眼界只有这一滴水,那么你孩子将来的成就,最大的可能也就只有这一滴水。一个能够涵养小溪小河,乃至于大江大河,甚至于大海的孩子,还惧怕考察一滴水的那几次考试吗?

从孩子学习知识的角度看,阅读的重要性是不可代替的,但是这就是孩子应该阅读的全部原因吗?不,绝不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阅读经典著作能够有助于培养一个人形成价值观体系,拥有人文素养,有助于我们反省人生,甄别善恶,区别正义与非正义,从有用之中辨别出高贵与美,培养孩子拥有强大和积极的精神力量。这才是孩子能否真正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基础,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的保障。这才是真正被魔法点中的孩子,如果仅仅为了学习优秀,写作文得高分之类的,那魔法也太廉价、太功利了。这样的孩子,即便是因为某种原因比如贫困,中断了他(她)的学业,也不能阻止他(她)未来成功的脚步。

我们知道,几千年来,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其中以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影响并且得到过许多时代公认的著作,它即包容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和民族,是全人类可以共享的最宝贵的财富。这些著作大部分是针对大人的,也有针对儿童的,尽管它在整个书籍海洋中的相对比例很小,但是绝对数量之大,是一个人耗尽一生也读不完的。可能做父母的费劲口舌也解释不清的道理,书中的一段话或者一个故事就可以让孩子轻松领会,而且很快会反馈到他的以后的行为当中。有这样一大批精神食粮,还有必要去啃垃圾吗?最有效的教育就是熏陶和浸染,阅读经典无疑也是这样一种熏陶!

知识未必能够真正改变命运,知识不过是一种“术”罢了。如果没有内在的“道”支撑,知识能够发挥出的效果往往是要打折扣的。更坏的是如果“道”错了,那么你的“术”越高明危害就越大。经典熏陶大的孩子,才是改变文化和思想贫瘠的弱势家庭真正的出路,并且只有这种改变才真正具有传承性。

中国教育之病已入骨髓,幻想教育从体制上改革,无异于与虎谋皮。中国教育希望在哪里?在于体制内那些良知未泯并且正在身体力行的教育工作者身上,更根本的还是在于每一位父母身上。但是每每想到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我心里就很担心。这些缺乏思想,缺乏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人云亦云,非常盲目,心态很急,喜欢攀比,而又不自知,很容易误入歧途。希望本文能够起到这么一点正本清源的作用。在目前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只能自救,有余力的情况下,能帮一个是一个。但是如果您实在是留恋泥潭,喜欢拖着孩子自沉,那您随意。

二 怎么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



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松居直



忘记了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孟令军



孩子的天性都是喜欢学习和阅读的,他们充满了求知欲、想象力、好奇心,喜欢“听故事”。学习和阅读是很愉悦的事情,在愉悦中自然就会学到东西,学的快,学的好。如果孩子没有爱上学习和阅读,那么可以百分之百的肯定是为父母者和为教师者出了问题导致的。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最重要的是不要着急,盯着孩子,应该保护他们对书籍的兴趣,让他们感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最坏的做法是做父母的带有强烈的功利性,把阅读作为一种任务,强迫他们去读或者读懂掌握些什么,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慢慢的一种恐惧和抵触的情绪潜入了孩子心里,他们便不再喜欢阅读了,甚至使他们对书籍永远怀着敌意或者恐惧。其实,真正的经典只要你去读就会发生作用,孩子是没办法用语言来把它具体描述给你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才是阅读真正出发点,功利和压迫都是培养兴趣最大的敌人。

最理想的情况是,家里到处是书,父母各捧一本书读(小报、杂志之类的,您别好意思提啊),这种氛围发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往往是最有效的。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很难想象不喜欢读书。古时候所谓的书香门第,其实也就是这么个理。当然,中国大部分家庭的现实状况不是这样,这更需要为父母者多付出一些努力。

在孩子未上学之前的幼儿时期,父母中至少一个要抽出时间,陪孩子亲子共读。这个时候的亲子共读,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的,无论是脱离书讲,还是指着书讲,主要靠父母来帮助。所以这件事情,最好是父母轮流做,父亲和母亲表达感情的方式,说话的语气、语调都不一样,给孩子的感受也不一样。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母亲的事情,父爱和母爱对于孩子是不可分割同样重要的!这个时期孩子的阅读必须让父母深度参与,只要书选适合孩子,孩子能够喜欢,问题基本不会太大。真正的问题,是怕父母总是觉得应该让孩子多懂点什么,不停的问孩子关于书中的问题,还美其名曰“引导”。

孩子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必须由图画书向文字书转变,由亲子阅读向自己阅读转变。这个转变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图画书和文字书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书籍,要求父母必须善于引导,创造条件,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条件允许,最好给孩子单独的书房和书柜。如果条件不允许,那么一定要在自己书柜最方便孩子翻看的一层或者其他合适的地方,放上一排给孩子读的书,必须是精品。那些暂时还不适合孩子看的书,要把它们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至于那些只是批了一层书皮的垃圾统统都要清掉,一本不留。作为孩子上手的书籍,类型要丰富,科普、历史、传记、儿童文学名著等等各种类型都要有,最好是图文并茂。尤其是对于之前很少有阅读经验,对书籍还没有兴趣的孩子,这很重要。孩子很容易找到对自己口味的书,进而对阅读产生兴趣。

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视电脑的普及,很多时候严重的干扰和影响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在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一定创造条件“意外”地把电脑电视暂时停掉。其实,我个人不仅不反对孩子玩电子游戏、看动画片,反而很支持孩子选择合适的游戏和动画片(我会另文专门讲这个问题),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孩子已经酷爱阅读,最好也能够喜爱某一项体育运动。电子游戏、动画片等等这些东西对于没有阅读爱好的孩子来讲远远比阅读更有诱惑力,在关键的时期必须暂时停掉。当然不可以直接停掉,这样孩子会对阅读有抵触情绪,所以要“意外”停掉。这种不需要灵魂身心参与的爱好,只能做开胃小菜,是不可以做主食的。我家的电视停了一年半,对生活毫无影响。

最重要的条件还是做父母的自身素养的提高。

一是,要对孩子要有耐心和信心,不可以急功近利。阅读是一个积累、熏陶、浸染的过程,厚积薄发,能够见到阅读成效,最少也要一两年时间,长的话,四五年也是可能的。

二是,做父母的自己要克服困难,养成阅读的习惯。

我们的很多父母自己不读书,却老是妄图孩子爱上书,盯着孩子看书,恨不得今天看了,明天就出效果。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怎么可能好呢,大概只能增加以后引导孩子阅读兴趣的困难吧。

在这里很想对那些自己不阅读的为父母者说一句:“难道就不可以为孩子做一点付出,少打一点麻将,少看一点电视,少去娱乐场所happy一次,认真的读一读孩子们的书,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呢?”

“争取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取国家的权利,争取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胡适先生这句伟大的名言,我套用一下:“提高你个人的素质就是提高民族的素质,争取你孩子的未来就是争取国家的未来。

真的,不用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孩子的未来”而读书就行。实际上你也在为自己幸福的晚年而读。不然养出来一个啃老的,游手好闲的就够你受了,如果再不屑一点,没事赏你个耳光,用句“老不死”的“问候”你一下,估计到时候,你怕是连死的心都有了。

其实打麻将也好,看电视也好,不都是消遣吗。读书一样可以办到。也不要求你看《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书。其实大部分孩子看的儿童文学名著都很适合大人看,通俗易懂,好多书还特别的有趣,像《金银岛》这样比电视剧好看的书籍,一大把。

各个年龄段的童书更是要多读。我儿子读的书,大部分我都认真的读过。这样的好处非常之大。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阶段,由于我事先都读过准备给他看的书,知道哪里精彩有趣,就给他念上这么一段,很容易就把他吸引过来。对于我自己而言,增加了很多生活的乐趣。我和儿子呢,平时有了很多的共同语言,我们共同分享交流读书的心得。其实这个时候,孩子读了多少,记住多少,阅读的口味和兴趣在哪里,自然而然就聊出来了。这样帮孩子选择书籍的时候就不至于无的放矢。

可能有的父母要问,“如果以前使用错误的方法,孩子已经厌恶书籍怎么办?”或者“9岁以前没养成阅读的习惯怎么办?”我给您支几个招。

招法一,善用孩子的好奇心。

北宋时期有一位大诗人叫苏轼,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家三位都是大文学家,合称“三苏”。苏轼和苏辙小时候特顽皮,喜欢淘气上树掏鸟蛋之类的,不喜欢读书。苏询想出一个主意:当苏轼两兄弟跑进来时,他马上把他正在看的书藏起来。几次过后,苏轼两兄弟抓心挠肝的难受,终于逮着机会偷偷溜进他的书房,把他看的的书找出来。从此两兄弟爱上了读书,乃至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这招我也试过,很灵。一开始,我儿子开始阅读时的书籍基本都是由我选择。在孩子读书品味形成之前,是不能乱看书的。因为我拒绝了给他买一本书,他也拒绝看我新买的书。我拿起《汤姆索亚历险记》,自己看起来。看到高兴处,笑出了声。他闻声探过脑袋想看,我赶紧用手挡出,转过身去。如此反复几次,他终于按捺不住,劈手就把我手里的书抢去。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是,我手里的书一直都是虚捏着的,我知道他是要来抢的。如果这个时候,傻实惠把书捏得死死的,这一抢书就被撕坏,涵养再差一点的,回头直接抽个耳光,一切努力都完蛋了。

招法二,善用孩子的兴趣爱好。我儿子喜欢玩电脑游戏《大航海时代》,我顺便给他讲了讲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帆船的一些知识,当然这是我在他玩上游戏后,自己补课找资料学习的。孩子对此产生兴趣。我给他买了《简明科学》中的《世界与历史》《机械与技术》,书里面有大段的章节讲帆船、海盗。这两本书孩子看了都不下20遍。《世界与历史》中,关于古埃及、骑士、印第安人历史的部分,孩子看了也特别喜欢,并对历史产生了兴趣。目前孩子正在读关于二战的历史,他自己从图书馆借的。孩子在书店买了《什么是什么》系列中第4辑的《海盗的传说》,爱不释手。他希望我把第4辑其余书籍拿下,我一狠心把这套百科全书120本全部买下。孩子未必对这套书全部都喜欢,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兴趣是会变迁的,智慧的火花瞬间点亮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引导。

招法三,善用孩子的自尊心和比较心理。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喜欢交流喜欢玩的电脑游戏,喜欢看的书籍。如果哪个孩子没看过,插不上嘴,他会觉得很没有面子。我儿子买超级小虎队就是因为这原因,这本书实际上很一般。我觉得偶尔读一读这种可读可不读的书,也无伤大局,就随孩子去了。对读书还没有产生兴趣的孩子来讲,这正是培养阅读兴趣好机会。如果他暂时还不喜欢其他类型的书籍,可以先看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巩固阅读习惯。我个人觉得福尔摩斯系列即便是实在喜欢,也应该放到初中再读,不太适合小孩子读,但是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这个大前提下,是可以适当变通的。

招法四,和喜欢阅读,家里藏书多,家庭读书氛围浓的孩子交朋友。这对于父母自身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家庭很适用。

最后一招,可以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招我没试过,因为也没这个必要。如果孩子真要到了试这一招的时候,您这做父母的那得多失败啊,就死马当活马医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对阅读能够产生兴趣,那么他的兴趣就会如同水一样会慢慢的溢出来,爱上其他读物的。



三 书籍的选择极其重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乱教育不如不教育,乱读书不如不读书,误用光阴不如浪费光阴。但是不幸的是,那些对孩子乱教育,指导孩子乱读书,误用孩子光阴的父母,却认为自己百分之百正确。而教育呢,是一个慢功夫的事,等察觉到的时候,往往大错铸成,一切都晚了。

——孟令军



人的教育按照重要性依次为: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心理行为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体系的建立。其中,前两项决定了一个人能否真正获得幸福和快乐,决定了他(她)能否品行优秀(这是很多父母没有文化的家庭培养出优秀孩子奥秘所在)。后两项决定了他(她)能否才华优秀。

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包括具体形象思维和高级形象思维(在心理学上称为想象力)。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按思维的维度分为点式思维,线性思维,平面思维,多维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和高级形象思维(想象力)的基础。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螺旋往复上升的过程。想象力如同风筝,抽象思维如同手中的线。如果这根线,没有制造结实,风筝很容易成了断线的风筝。

抽象思维是构建知识体系重要的环节,知识好比珍珠,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仿佛一根根线,可以把珍珠串起来。抽象思维能力好的人,说话、做事的时候,会比较有条理,思路清晰,很容易让自己的知识形成体系。

说到价值观体系和心理行为能力,他们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如果用简单的话来概括的话,价值观体系是“我要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我要选择怎样的生活”,心理行为能力是“我怎么成为这样的人,怎样追求我的生活”。价值观体系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至少要达到平面思维的层次,才能真正的理解。以点式思维方式来操控至少二维的价值观体系,这价值观体系非混乱不可。很不幸,中国的教育对思维能力的有意戕害,导致了很多人,还停留在点式思维这个层面上。一个国家大量的国民价值观体系混乱,做人全无标准和底线,乱象百出还奇怪吗? 除了知识体系非常依赖书籍外,其他的也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其他方式学习到。12岁之前,心理行为能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培养应该完成或者接近完成,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和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应该基本完成。这是孩子教育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孩子在这个时期接受和学习能力最快,吸收能力最强。如果前期0~6岁出了问题,12岁之前相对还容易矫正和弥补。一旦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做错了或者没有做,矫正和弥补的难度太大了。

成年之后,无论多么出色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我们都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可能是因为我们足够理性,也可能是我们麻木。但是对于孩子,这个时期,精神产品(书籍和影视作品)很容易介入他们的世界,形成强烈精神共鸣,进而形成强大的精神驱动力。

这一点,我自己就深有体会。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我读了一本书,里面讲的几位科学家的故事,其中的一些细节,至今还记得。第一个细节,是数学家华罗庚70多岁高龄出访日本,正好在日本过他的寿辰。寿宴上,华老要一口气吹灭生日蛋糕上的70多个点燃蜡烛,这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人,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华老吹的时候,没想到真的全部吹灭了。原来是一位日本数学家帮他吹呢。第二个细节,是古罗马人攻打希腊,闯进了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房间。阿基米德正在地上画图形,思考问题,直到罗马士兵的剑尖伸到了他鼻子前,他才发现。他对罗马士兵说:“等我解完这道题,再砍我的头。”这些故事,强烈的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我从此立志要当一名数学家,并为此努力。这是玩真的,不是像现在的孩子随便说说。

我小时候,大概是很笨,所以被人起了个“傻子”的外号。后来我母亲告诉我,小时候的确很笨。乃至于到了高中时,我叔还夸我是“一百斤面做的寿桃,废物点心一个”。更要命的是,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我父母为了教育的质量,把我送到了城里奶奶家读书,而我奶奶家的条件实在太差,每天姑姑叔叔们都去,如同市场一般热闹。估计一般的孩子,在这样的打击下,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交代了。幸而我不是,我成了我们这个家族和这个家族血缘很近的圈子里面第一个大学生,而且是全国重点大学。要知道我读书的那个时候,连中专生都算上,录取率也就30%左右。

虽然我最后没有做成数学家,但是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有的品质“追求真理,勤于思考,探寻真相”,融入了我的血液,成为我一生的追求。

这里正好还有一个相反的案例。大概是洛阳的一个孩子吧,在同学家里看了一部电影《古惑仔之只手遮天》。后来孩子浪子回头,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了它。他说这部片子让他很震撼,他当时觉得那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要像陈浩南一样。其实他父母特别的善良,老实本分,正常情况下这样的家庭的孩子,是不会出太大问题的。当一个人在精神世界形成内在的驱动力,外界的环境是阻挠不了他的追求的。不幸的是,他追求了一个错误的目标,建立的是错误的价值体系。从此这个孩子打架斗殴,为朋友“两肋插刀”,他父母的说服没有任何用处。直到一次,被砍成重伤,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才幡然醒悟。

可能朋友们觉得我这段这些话和选择书籍关系不太大。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是想着重说明这个时期的关键。阅读对这几项都有重要甚至是主要的影响。这个时期不但是养成读书爱好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读书品位的重要时期,所以读书的起点一定要高,而且必须适合孩子自身特质。如果被不良精神产品和不良教育,甚至也包括不适合孩子的经典文学“污染”,都有可能造成一生缓不过气来。所以这个时期作为父母对于孩子所读的书籍需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和指导,年龄越小越应该如此(但是切记,乱干预还不如不干预,乱读书还不如不读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读书品味的养成,孩子自然而然就排斥低劣的读物。父母要逐渐让孩子自己选择书籍,父母只提供参考意见。



四 上学之前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想象可以遨游世界。

——爱因斯坦



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与成人的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在儿童阶段,不同年龄段,婴儿(0~1)、幼儿(1~3)、学龄前儿童(4~6)、小学低年级儿童(7~9)与小学高年级儿童(10~12),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不一样。不同年龄的孩子要读不同层次的经典作品,针对不同年龄的分级阅读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吻合。

1~6岁是儿童视觉敏感期,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对色彩和图像的感受、记忆、理解能力,远远超过成人。1.5~4岁是儿童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特。在这个时期,孩子具有无以伦比的观察能力,对图画细节的关注能力,更是远远超过成人。对观察的高度依赖,正是图画阅读和文字阅读最重要的区别。孩子的这个阶段的特质决定了孩子1~6岁早期阅读应该选择图画书,而非文字书。文字书的价值在于大人看,由大人把故事讲给孩子听。至于听故事对孩子的好处,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婴幼儿阅读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和口语能力。这个时期选择书籍主要是选择色彩丰富明亮的识图书和图画漂亮、韵律优美的歌谣书,细节上要适合孩子,比如书要经得起孩子撕扯,反光不要强烈,边角圆滑避免划伤孩子。识图书的选择以认知为主,尽量选用孩子能够接触得到,相对熟悉的,越全越好。物品的认知可以选择玩具、水果、家具等等。动作行为认知,可以选择吃饭、刷牙、洗脸、洗澡,上厕所等等。逻辑概念选择形状、大小、颜色等等。这个时期要由身边熟悉的事物,逐步拓展,尽量让更多的与相对应语言相关联的形象进入到孩子的脑海里,存储起来,以备调用。

孩子经过初步的储备,在学龄前阶段(发展快一点的孩子可以提前几个月),应该开始阅读图画故事书。在这里我推荐我刚刚读过的两本书,一本是彭懿的《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一本是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如果把这两本书研究明白,我想给孩子选择图画书,应该不算什么难事。另外,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老师也很专业,可以参考(博客地址http://blog.baby.sina.com.cn/ajiashuoshu)。

对于这个阶段书籍的选择,我觉得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尽量选择引进的国外图画书大师的作品。国内的儿童书籍普遍流于说教,很多书籍是把成年人的视角、道理,用孩子或者动物的语言包装一下,欺骗孩子而已。这在图画故事书和儿童文学中,都比较常见。孩子们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披着人皮的狼”。而且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图画书起步非常的晚,最好的中国本土作品与引进优秀作品比起来,尚有相当大的差距,更不用说很多出版社唯利是图,出版了大量粗制滥造的垃圾。即便是那少的可怜的国内优秀作品,也淹没在这一片汪洋的垃圾海中了。普通的父母,读书口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真的没有必要费心费力的去挑选,去冒险。您如果想让孩子少量的读读,了解了解,也不是不可以,阿甲老师做过一些国内优秀作品的介绍,您可以参考,我个人觉得还不错。当然,您如果觉得我辈“崇洋媚外”,就是要支持国内作品,愿意从垃圾海里面,找到所有合适的营养,那您随意。





这幅图与优秀绘本比一比,我想您不难得出结论。我妻子被缠的

没有办法买了几本,我找个机会,让它们永远躺在箱子底下去了。

2,尽量不要选择根据没有著作权或者著作权过期的中外名著改编的图画书、拼音文字书。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类似,不是说改编的东西都不好,而是好的太少,完全淹没在垃圾的海洋里面了。现在好的图画故事书这么多,有必要冒险吗?您的冒险无非是给出版社的利润表做了贡献而已。那些写给少年、青年、成年人看的经典,只要您给他宽松一点的环境,或早或晚都会进入孩子的视野里面的,着什么急?晚几年看,孩子就会落后吗?笑话!人生是一次长跑,比拼的是耐力,妄图赢在起跑线上,其实恰恰一开始就是输局。

3,孩子在3~6岁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也是这个时期的重中之重。优秀的图画故事书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选择。虽然图画故事书的图画之间也有连续性,但是她并不同于动画片,她的图与图之间是跳跃的,孩子会根据已有的图像进行想象。

4,尽管想象力的培养重要,但是不等于就要偏食,应该让孩子在均衡发展。比如,知识应该放在想象力之后,但是没有一定的知识打底,想象力的翅膀如何张开。这个时期好奇心很强,类似《神奇校车》这样有有趣的故事情节,想象力丰富的图画书,是很适合做科学的最初启蒙的。

5,好的图画书作者,会把他们爱心,他们的价值观溶入故事中。尽管表面他们什么也没说,但是在娓娓动听的故事里,孩子们会体会到什么是爱、诚实、善良、感恩、宽容、合作、勇敢、自律,执着……

有一点需要注意,孩子是点式逻辑思维。在孩子的世界里面,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是两极化比较明显的。如果故事讲的太复杂,是要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的。

6,5岁左右是孩子阅读的敏感期,也是孩子识字的敏感期。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你可以在阅读中学会认字,却不一定在认字中学会阅读。到现在还有很多父母,仍然不理解这一点,从一两岁开始就给孩子认字,以孩子学会了多少字为荣。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非说这是孩子的兴趣,而且一付很高明的样子,怎么通过游戏,怎么通过动画片识字。这么大点的孩子,他的兴趣还不是大人培养的啊,你一个字不往他身边拿,怎么来的兴趣?

其实识字真的很简单,4~6岁这三年,亲子共读过的图画故事书的量,能够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的就学会了。6岁之前的阶段,孩子的想象力,主要还是以图生图,普遍还做不到以文字生图。靠亲子共读图画书识字的孩子,即便是识了很多字,由于思维的惯性,还在以图生图,文字并不影响这个过程。以识字卡,游戏,识字动画之类方法为主,学会识字的,或多或少,都要干扰以图生图过程的。当然,我也深刻理解,如果都让广大父母都认识这一点,宝宝识字的革命之类的忽悠,还能骗到谁?

看到有的父母认为,让孩子早识字,早读图画故事书。这观点真悲剧,是错上加错。孩子识不识字都可以读懂图画故事书。让孩子过早独立阅读,这不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7~8岁再独立阅读不晚,早一点的6岁,真的不需要再早了。我知道天才是有,但是那毕竟是少数,对于普通的孩子非要拔苗助长,往往过几年十几年之后,怕孩子连普通的机会都没有。天才造就不成,往往就是废材。

7,由于近年来阅读图像化的趋势,很多原本属于孩子们领域的产品如图画书、动画片,越来越多的为成年人服务。原本单一的受众群,变得多元了。所以父母们需要留心,不要把不属于孩子看的东西,带给孩子。

8,不要选择电影改编版图画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领域。

9,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喜欢图画书,但是因为孩子脾气秉性、生活环境、年龄性别、心理特点,不可能完全相同。一本书,别的孩子喜欢的爱不释手,可自己的孩子连正眼都不瞅一下。这很正常,孩子之间是不能比的,也不用比。多与少,早与晚,不要为此着急。孩子的成长,不是只靠读书这一项。这里给父母们一个小小的建议,图画书凝结了图画作者和文字作者的心血,图书纸张也比较好,往往比较贵一点,可以考虑和其他比较熟悉和信任的父母,互通有无。别的孩子特殊喜欢的,自己孩子拿来看看,再决定是否购买。别的孩子不喜欢的,如果交换变成了自己孩子喜欢的书,多么惬意。

10,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图画书,也是可以让您终身受益的书籍,让孩子,也包括您自己,多读读她吧。



五 小学之路



任何专制的国家的教育目的都是在极力降低国民的心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真善美”,真最重要,没有了真的善是伪善,美是臭美,德是缺德。

——叶开



你愿意给孩子吃激素让孩子生理上早点成熟吗?你愿意给孩子吃三聚氰胺、地沟油补充营养吗? 为什么到了精神食粮这里,您就认为这一切都正常了呢?

——孟令军



学龄前的孩子通过适当的阅读和游戏,应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点式思维),基本的价值观体系,基本的心理行为能力,清晰完整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的知识。到了小学阶段,应该发展和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具有基本的抽象思维能力(线性思维),良好的价值观体系,良好的心理行为能力,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知识体系。这个目标达到并不容易。在学龄前是家庭教育起主导作用,只要作为父母自身拥有基本价值观,基本的心理行为能力,基本依照科学的教育规律去做,那么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上了小学,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更长,不可能不受学校教育的影响。这需要我们了解学校教育目的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应变。

任何专制的国家的教育目的都是在极力降低国民的心智,这一点中国的教育并不例外。教育手段采用暴力、高压、恐吓、谎言、利益等各种手段灌输统治者的思想,迫使受教育服从并养成习惯,成为被奴化的顺民,不会或者不敢思考,泯灭个性趋于相同。具体在生活中就是,在家做父母的好孩子,在学校做老师的好学生,在单位做领导的好下属,在皇帝面前做好奴才。至于什么是好的标准,你不需要明白,这是由父母、老师、领导、皇帝决定的,不容质疑的,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的听话。

学校教育当然也要为这个目的服务。语文教材大量采用造假、篡改、肢解剽窃过的文章,给孩子灌输一种伪善的价值观。从语文教材的文字看,很多教材编写者自己的文字功底都是不入流的。这样的文章孩子耳濡目染,能够学到什么?而且语文教学,也包括英语教学,都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这一点我在第一章《为什么阅读》里阐述的很清楚了。正如叶开先生批判的那样,“语文教学仿佛三聚氰胺般暗藏毒性。”当前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比较现实所能够作的,就是让孩子多读适合他们读的经典,进行排毒。

小学阶段不像学龄前,学龄前书籍的选择相对比较单一。小学阶段可以选择的书籍类型非常丰富,数量浩如烟海。而且还有一个从图画书向文字书过渡的问题,选择起来是需要费点心思的。但是您无论怎样选择,有一个前提条件不能改变,这就是选择的书籍里的文字,必须清晰、流畅。聪明的您,肯让自己正在学说话的孩子,去和口吃的人学说话吗?道理就这么简单。

对于这个阶段书籍的选择,我觉得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好的科学读物与文学读物是孩子飞翔的两翼。

前面我不止一次的谈到想象力,在这里我再一次的提起她。其实在正常的教育制度下,这个阶段是不应该把想象力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上的。但是我们国家的情况不太一样,趋同理念下的应试教育严重的摧残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应该多选择一些想象力丰富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来冲淡应试教育的影响,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这个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想象力同等重要,可以选择严谨的百科类书籍(特别推荐德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什么是什么?》),其中自然科学科普书应该优先考虑(特别推荐《昆虫记》),还有一些严谨的科学幻想类书籍也可以考虑(特别推荐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构建价值观体系和培养心理行为能力,可以选择比较经典的成长类儿童文学,比如《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E·B·怀特的三部童话、《窗边的小豆豆》(这本是自传)、《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也可以选择比较客观真实的传记类文学作品(包括自传)。传记类文学应该优先选择知名作家所撰写的传记(推荐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凯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不同行业的传记中,优先选择自然科学家的传记,尽量少选择政治领袖的传记。如果开个玩笑,说政治家都是骗子,那中国近现代的多数政治家更是骗子中的极品。中国近现代的政治领袖传记,还有中国近现代史,这里面真真假假,雾里看花,涉及的价值观和历史观非常的复杂,在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没有形成之前,最好不要让孩子看。只有不择手段的邪恶,没有不择手段的正义。用谎言、欺骗构筑起来的价值道德观体系,本身就意味着邪恶,迟早要崩塌的。当你品行越端正,信仰越纯洁,虚幻的光环突然爆裂的时候,那种揭开伤口后的愤怒和阵痛就越强烈,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所感悟的。

2,读图要向读文转变。

6岁以后孩子视觉的敏感期过去,6~9岁文化敏感期到来,读图向读文转变正当其时。图画故事书本身就是一种桥梁过渡书。

以图生图的想象,完全依赖于原始的图画,想象力受到局限。而以文字生图,想象力如野马奔驰,任意驰骋。荷马史诗中描写海伦的美时候,说海伦走进来,长老院的元老觉得打这场仗值了。为了一个女人,打了十年的仗,居然还值得了,这个女子该有多美?读者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想象海伦的美,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海伦。但如果把她画出来,那就只有画家自己的海伦了。

读图只是一种浅阅读,而阅读好的文字书籍,需要思考的深度参与。而且,文字的概括、构词、表达功能是图画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文字书籍对人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作用更大,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同样如此。文字书籍的信息量也是图画书难以比拟的,大信息量的输入时学习语言的不二法门。

由图画书向文字书,由亲子阅读向自己阅读是一个过程,不是你今天有想法,明天孩子就能做到,作为父母应该循循善诱和有耐心。有时候,等待也是一种智慧。

3,书籍的选择以国外优秀作品为主。

这样做,具体原因还是我在上学之前一章里已经提到,此处不再赘述。不过不同于图画故事书,儿童文学这一块起步要早一些。如果说以国外优秀读物为参照,优秀的国内图画书只能算及格水平,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达到良好了。国内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郑渊洁、梅子涵、杨红樱等人的一些好作品,都可以一读。作为一个阅读品位很高的父亲,我当然会选择给孩子推荐最好的图书,但是具体到孩子那里,只要孩子喜欢读书,好的秦文君们和更好的E·B·怀特们,让他自己选择去吧。

科普读物不同于文学作品,他没有国界,也不需要考虑传承文化,所以个人建议选择国外优秀读物就可以了。国内的科普读物,严谨了就不好看,好看了就不严谨。随处可见的国内科普图书,大量的是剪刀加糨糊,拼凑而成的所谓百科。

当代的中国是一个山寨文化的大国,造假、跟风、抄袭已经见怪不怪。聪明的父母是不是该擦亮眼睛,也引导孩子学会擦亮眼睛,保护好我们的孩子呢?

4,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估计有些“爱国”人士等不到这里,就按耐不住要开骂了。“我堂堂大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四大发明照耀全世界。你丫的只推荐外国人的书,你个崇洋媚外的汉奸、卖国贼、西奴、美狗。”列位看官您别笑,说这种语言的人在网络上和生活中时有所见,这是典型的中国应试教育摧残出来的残次品,人格和思维有很大的缺陷。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有谁舍得自己孩子成这样?

有的父母比较担心都读国外作家的书,会不会把中国语言的味道丢了。这一点您过虑了,其实真想读外国人的书,应该读原版。译者在把原版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是要考虑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您应该担心的是如何选择出版社和译者,建议选择一些顾忌自身形象的大出版社和像马爱农这样知名有口碑的翻译家。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但是自宋亡于崖山之后,每隔一朝就会有野蛮的“异族”从“北方”入主中原统治中国,大量的杀害各族民众,中断文明进程,摧残和破坏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每一个清醒的父母,有责任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学习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吸取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那些妄图拿祖先的阔,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只能证明自己的无能和无知。

我们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基本都在古代。现代的白话文和古代的文言文差异很大,让孩子一夜读懂古文经典是不现实的,以唐诗宋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是孩子入手的最优选择。这些诗歌她不仅仅是语言相对浅显易懂,她更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同时,我建议应该读一下诗词的启蒙读物《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对北方讲普通话的朋友尤为重要。南方很多地区的朋友只要用自己的方言读就可以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南方的这些方言才是真正的中国话,我们北方人讲的普通话和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其实是“胡”化了的语音。

现在有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就是读经。我对此有两个观点,一是儿童本位,二是循序渐进。孩子因我们而来,却不属于我们,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有想法,但是不能把我们的想法给孩子。教育的一点一滴,都要以孩子为出发点,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提倡读经的人(也有人说了,经不仅仅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是经,哈默雷特也是经,圣经也是经。这个有点捣糨糊了,当然您要这么理解经,那我也不好反对啥了。),也晓得孩子是看不懂的,所以硬要编造什么“孩子小时候记忆力好,记住就行,将来就懂了”之类的鬼话,本质上还是把他们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儒学的四书五经,道学的《道德经》《庄子》,佛学的经藏,都是很高的智慧 ,需要很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够悟的明白。人的学习如同盖楼,思维能力和一定量的知识如同地基,地基不打牢,直接去盖顶层,这是违背常识的。地基未打牢之前,硬性的去撬高智慧的大石头,君子大师的确是出来了一些,但是这依赖于他们的天赋,更多的则是伪君子,书呆子。估计有人又要拿唐宋说事了,那我告诉你,唐以诗取仕,宋以文取仕,明清以八股(范围是儒家典籍)取仕。活诗文胜过死读经书,唐宋的文人的精气神、才华也是明清文人比不了的。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读经的事情还是老老实实的来吧。文言文的难度从先秦开始到明清越来越低,学文言文的顺序也应该从明清倒推回去。在学习文言文之前,也要有一定的白话文阅读和唐宋诗的积累量。从目前我自己孩子的进度来看,读经怕是要到初中了。至于孩子读还是不读,到时候看孩子的意愿。我知道我的这套方法“笨”,为了孩子的教育我做的就更“笨”了。孩子读的书,我基本都读过,我现在正在读孩子已经不读了的图画书。《全唐诗》、《全宋词》、《诗经》、《楚辞》(屈原)、《论语》、《孟子》、《道德经》、《易经》、《古文观止》,我也读过。我的“笨”法不超前,也不新颖,自己的孩子也不是天才,可能不适合懒妈懒爸们培养天才的需要。我不懂怎样培养天才,可我懂常识。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除了阅读,还可以通过其他很多种方式,比如围棋,毛笔字书法、太极拳、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等等,只要孩子感兴趣,能够入道都是可以的。事业的成功其实很简单,培养孩子形成几种兴趣,把其中一种作为一生的职业和追求,其他的作为业余爱好。

5,少看名著的缩改版

这样做的原因我上学之前一章里面提到过,实际问题也远远比图画故事书严重。图画故事书涉及文字和图画两个作者,图画作者选择一些名著或者传统故事,作为图画书的文本是很正常的,图画里面凝结的是作者的心血。名著缩改版,往往选择的都是国外过了版权保护期的书籍。虽然原著过了版权保护期,但是译著还是有保护期的。很多缩改版把他人的译作,大幅缩减,局部进行一些修改,绕过了译著的版权,本质上是一种剽窃。缩减修改的工作也不可能找那些知名的翻译家和知名作者来做,可以想象得到这些缩改版的质量到底如何。

《金银岛》里面望远镜客栈这一章,为后来西尔弗后来制造叛乱的情节,埋下伏笔。缩改版里直接取消了这一章,吉姆到布里斯托尔后,直接跳到了上船出海发生叛乱,非常的突兀。金银岛第一章里面,医生和船长初次见面交锋时说的那句话“如果你继续这么喝酒的话,世界很快就会少一个最下流的恶棍。”是一股正气压倒了邪恶。缩减版的作者把这句改成了“如果你继续这么喝酒的话,你很快就要死的。”不知道缩编者是怕原话污染了孩子纯洁的心灵,还是怕污染了他自己纯洁的心灵。《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面哈克提到上学后,他能把乘法口诀背到六七三十五了。我们的缩编者显然觉得马克·吐温很愚蠢,把这句改成了背到五七三十五。计算正确,但是幽默没了。

不管是把名著剽窃删改称缩改版,还是把别人的文章剽窃或者删改成语文教材,我发现他们都打着一个共同的旗号,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能读懂,为了孩子不受污染。而他们真理永远在握,智商总是那么高高在上,道德总是那么的纯洁无暇。至于其他对他们也许不重要了吧。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缩改版本就都不好,只是在这些诸如拼音版、拼音美绘版、少儿版、青少版等等五花八门的缩改版里面,好的的确是太少了,太少了。各个年龄段都有大量的适龄经典作品,冒险没有任何的意义。

6,心理共振

儿童的心理和个性普遍是非常活泼好动的,他们读到一些能够和他们心理和行为合拍的书籍比如《淘气包埃米尔》《西游记》,就会产生心理共振。这种心理共振现象,并能绝对的说好坏,关键是怎么利用。我儿子非常的调皮淘气,能量比较强。我在为孩子选择读物和影视作品的时候,是有很大失误的,淘气捣蛋的东西看的太多了,强化了他的心理和行为,淘起来的时候像个“小疯子”。还好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最近一直在引导和调校,见到些成效。文静内向的孩子,倒是应该多看看这类作品,少看多愁善感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很有道理的。当然,这也有个度的问题,真要是把孩子的淘气劲全磨没了,怕是孩子的灵气也一起消失。

心理共振也有好的一面。孩子在电影《夏洛的网》中看到夏洛即将死去的那一段时候,眼泪一直在眼眶里面打转。爱、友谊、善良这些美好的东西,应该让她们在孩子心中深深的扎根。

7,四大名著该不该让孩子看

这个问题也是当前争议比较大的话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区别对待。首先是西游,对于孩子,主要的缺点就是上面提到的心理共振。孩子喜欢的话,完全可以少看一些其他的淘气包,给西游留个地儿,数量要控制住,别太多了。其次是红楼梦,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好书,作为中国人,最好读一下(黛玉这个类型还是少看为妙)。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一方面她还是太深了一点,另一方面这是一本写给成年人的书,里面有些内容也不适合孩子看。小学这个阶段还是不看为好。最后,我把三国和水浒放在一起说。这两本书体现的价值观是崇拜权术,崇拜暴力,张扬厚黑、狡诈,张扬残忍、残酷、嗜血和善恶不分。您如果看过这两本书,仔细想想,是不是像黑社会?这两本书艺术成就很高,近几百年来,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我们本身就活在水浒和三国里。所以我强烈建议,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之前,不要看这两本书。

8,无法避免“毒”物怎么办

上面陆续提到的“毒”物,比如造假的传记,剪刀浆糊百科,价值观混乱的《水浒》《三国演义》,乱删乱改的缩改版,不符合孩子年龄的成年人书籍,读了怎么办,特别是语文教材,避无可避,只要上学孩子是一定要“毒”的。

我觉得第一个是跟年龄有关系。含少量的三聚氰胺奶粉,20岁的成年人吃了可能啥事没有,10岁的孩子可能打两瓶水就好了,不到一岁的孩子可能吃死了。所以孩子越小,越要远离“毒”物。

如果像语文教材这样的“毒”物无法避免的话,那就大量的喝安全无毒的奶,稀释毒性。除此之外,如果作为父母,您自身品行优秀,文化素养也高,那么您平时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教育,仿佛是孩子“体质”的一种锻炼,可以提高对“毒”物的抵抗力,甚至具有免疫力。



五 后记



我自己的孩子目前只有三年级,初中以后书籍的选择,我自己的经验也不是很多。如果孩子从小有正确阅读的习惯,正常而言,到了这个时候,读书的品味已经建立起来了,应该相信孩子们的选择。

初中的孩子,重中之重的事,应该是培养平面思维能力,当然前提是孩子已经具备了直线思维能力。这个时期,可以考虑从简单一点的书籍入手学学哲学吧。看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很多也都是哲学家。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经济学界,巴菲特等投资界的大师,很多都是半个哲学家。人文学科,看起来不如专业技能实用。但是越是看起来“没用”的学科,对人成就的大小作用就越大。

教育是一个细致的慢活,功夫都在细节里面。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不要去和别的孩子比,那别人的优点伤害自己的孩子,是愚蠢的。阅读对于孩子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不能把它看得太重。无论如何,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才是第一位的。

我接下来会把我孩子读过的书单列出来,我会在每一本书后面详细的解释选择它的思路,它能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什么,能提高什么。重要的是学会选书,这样才能推而广之。当然这有一个大前提,是孩子喜欢他,否则一切都是白搭。


转自:http://shwyyan.blog.163.com/blog/static/1901310562012011511387/,感谢作者。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已有 1 人打赏爱币 收起 理由
爱贝妈妈 + 50 亲!给你一个大红包,拿去买糖吃吧!

总打赏: 爱币 + 50   查看全部打赏

云凤云丰vlh  评论于  2015-4-29 12:49:58
markfather  评论于  2015-4-29 15:04:00
写的好长,终于看完,谢谢分享不断学习
默默的把爱币数了N遍,好像又少了几百?
yuxinshiok  评论于  2015-5-1 12:41:18
markfather 发表于 2015-4-29 15:04
写的好长,终于看完,谢谢分享不断学习

不断学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