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宋庆龄虽然一生无子,但是她一生都致力于培养少年儿童的工作,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4 M4 x0 `# X9 r. J: m1 p& ~$ W
玩是孩子生活的需要 宋庆龄注意到,孩子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好动,二是好问。她认为,这不是缺点,要正确看待,应利用这些特点循循善诱。她特别提醒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好玩。她说:“我们往往一看到孩子在玩,就觉得不对头。其实玩是孩子生活的需要,通过玩可以发展孩子的体力和智力,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而且适当的玩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正如成年人的文体活动能够促进生产积极性一样。” 此外,宋庆龄还认为,集体力量能使孩子更自觉地上进……不要认为只要和别的孩子玩,就一定会学坏,因而把他每天关在家里。这样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变得自私自利,滋长特殊化的思想。孩子只有在自己的集体中,才能更好地成长。 父母和教师都要以身作则 宋庆龄认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要为儿童树立榜样。她指出,孩子的学习和认知,首先是从模仿的过程。从咿呀学语,认识周围事物,到学会各种动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长辈的行为上找到自己生活习惯和道德标准,但在长辈身上也常有些不好的行为,会给儿童带来坏的影响。 她曾说过,大人骗孩子,孩子就学会了欺骗,大人打孩子,孩子也就学会了打人。大人艰苦朴素、诚实勇敢,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单凭“言教”是不够的。 宋庆龄常常提醒我们,孩子的认识是直观的,感性的,父母、教师的每个小举动都逃不过孩子们的眼睛、耳朵,他们都会模仿。所以,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成年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家庭教育中母亲的作用更重要 宋庆龄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她说“培养下一代是全民的责任。每个做家长的都要负起这个责任来。”她指出,有人认为孩子的好坏是天生的;或者说,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好的。这两种思想,前者是先天决定论的思想,后者是“树大自然直”的思想,这都是忽视或否定了教育的作用,都是不正确的教育观点。 她告诫父母们:“我们承认孩子的禀赋有差异,但是孩子的好坏,主要是教育的结果。孩子从初生之日起,就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成年人——特别是亲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想品德强烈地影响着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她更强调了母亲的作用。她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这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反对打骂和溺爱孩子 宋庆龄极力反对打骂孩子。她说,孩子由于年幼无知、分不清是非、贪玩等,往往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对待这些问题,父母只能用反复教育、启发诱导,而不能粗暴对待。 她认为,打孩子可以让他们被迫服从、勉强行事,但是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反而会损害他们的心理发展。会使有的孩子因恐惧而屈服顺从,逐渐养成懦弱自卑的性格;会使有的孩子逐渐形成粗暴、专横的性格;还会使一些孩子变得表面服从,背后不从,逐渐养成虚伪欺骗的习性。所以她主张对孩子要坚持正面教育,反对任何形式的强迫和暴力的行为。 另一方面,宋庆龄也反对溺爱子女。她说,父母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是很值得研究的。有的父母只知道给孩子吃好些、穿好些、生活得舒服些。对孩子的缺点,不认真教育,不严格要求,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表现了自己的爱,对此,宋庆龄并不认同。 她认为,爱孩子就应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尽可能自己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点。 立志愿和选职业是两回事 宋庆龄指出,要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她说,往往有人喜欢问孩子的志愿是什么,或者你长大了要干什么。有些孩子就回答要当工程师、医生、音乐家、运动员、解放军等等。发问的人听到这些回答以后,不免称赞孩子有志气,鼓励一番。 她认为,立志愿和选职业是两回事,过早地定下当工程师、医生之类的目标,将使孩子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而且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和祖国的需要,孩子的这些志愿会变得不切实际,甚至造成思想上的负担。真正的志愿不是选择什么职业,而是和树立什么人生观联系在一起的。 8 \- `* {7 O7 i; ^3 M( J
, d' N4 E3 T' V+ N/ r& G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