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无云  发表于 2013-8-25 14:52:22| 1854 次查看 | 3 条回复
这个暑假即将结束。也许对于很多家庭而言,暑假意味着奔波在各种培训班、无聊地“家里蹲”、旅行放肆疯玩……两个月下来,比上学还累,孩子大呼:赶紧结束吧,家长叫苦:赶紧开学吧。

  暑假难道只能这样?我们想找一些更有趣、更有意义的暑假状态,希望通过走访、探寻、挖掘,洞悉暑假新过法,看看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否正在发生点滴变化,折射进这盛夏里。

  在策划该系列报道之初,我们取名“非典型暑假”。坦白讲,有过忐忑:普遍存在的升学压力,素质教育似乎“叫好不叫座”的当下,“非典型”还有没有?我们内心始终有个声音:应该有,一定有。

  果然有!

  一对上海“80后”父母带着读幼儿园的女儿飞到美国,租两个月房子,过“美国暑假”;一群小学生在走访钉子户、徒步行走的“另类夏令营”里,用勇气挑战“不可能”;一名14岁的初中生与四川山区娃结对,上了堂丰富的社会行走课;一头扎进中科院实验室,高一小伙暑假疯狂“玩”起科学,还有一群爱发明的孩子在“创意梦工厂”过暑假;大学生则更爱社会实践,一名同济大二女生到美国,看美国学生怎么过暑假……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每个年龄层的孩子,都有那么多生动鲜活的暑假过法,它们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和“策划”。这些有趣又非凡的暑假,斑斓了他们的夏日。他们愿意通过晨报与大家分享——原来,暑假也能这样过。

  设想,这些过法能像种子一样播撒开来,引起更多人关注、思考和行动,在来年生长出更多版本、更有意义的暑假,并让这种思考和行动汇集成一种常态,“非典型”变成“典型”。

  那该有多好。

  晨报记者 林颖颖

  “梁朝伟在巴黎喂鸽子,今天我家妞在纽约喂鸽子!”7月末,上海妈妈李兆华从美国哈德逊河畔社区儿童乐园发来一条微信,引得朋友圈中众多父母“围观”。这个暑假,李兆华和丈夫带着5岁女儿去了美国,与其说这是一次悠长的旅行,不如说是“生活在别处”的一次真实体验。他们在波士顿租了公寓,走进美国的社区、商店、学校……

  谈起为何为女儿安排一个“美国暑假”,李兆华说,在孩子的生命中,应该有不同的体验。

  花一年策划“美国暑假”

  李兆华和记者的电话连线,约在美国当地时间的晚上10点,那时,她刚刚哄5岁的女儿雅韵睡下。这个上海的小家庭在美国波士顿的某个社区公寓里,从7月初开始一直住到8月底,期间包括几次短暂的出游。

  朋友们都很羡慕这一家子,其实为了这两个月,李兆华已筹划了一年,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办签证、订机票、租公寓。她甚至提前了解了美国的幼儿园,“女儿开学读大班了,听说美国很多幼儿园是一周付一次学费,本想送女儿去体验体验,可担心她无法交流,就放弃了”。

  采访中,李兆华反复强调“体验”二字。一开始她就没打算把在美国的这两个月全部用在奔波观光的路上,而是希望孩子能更多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和生活。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李兆华首先能想到的,自然是孩子语言能力的锻炼。“就算现在女儿还不能流利地说英语,但至少可以学习在出现语言障碍时如何和别人交流,以及友好地相处,这也是一种体验”。

  事实上,这次不仅是女儿,李兆华和丈夫也是第一次出国。“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定居国外,有些人过得如鱼得水,有些人活得悲喜交加,但究竟国外的生活如何?我们并不知道。现在很多家长送孩子出国留学,但孩子究竟过得好不好,学得怎么样,多数家长也不知道”。李兆华也盘算着今后是否送女儿出国留学,她相信,这次美国生活的体验,多少能给出一些答案。

  从不敢开口到主动交流

  “在我们租的公寓旁400米左右,有一个社区儿童乐园,可以玩沙子、滑滑梯、荡秋千、玩水”,住进这个社区后,只要不安排远行,几乎每天早上,李兆华都会带着女儿来这里玩个大半天。这两天,看到其他小朋友,雅韵也会走上前去,连说带比划,找他们玩。

  但是刚到美国时,因为语言环境的陌生,雅韵并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一开始妈妈要带她出门,她会很纠结,她更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并爱上了一个叫“sprout”的少儿节目:“妈妈,这个我听不懂,能看懂”。“后来有一天,我们在社区儿童乐园里遇到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小男孩,我女儿很开心,跑过去跟他玩,后来才发现他只会说英语”,不过,此时交流已经开始了,借着爸爸、妈妈从中翻译,两个人奔跑、嬉笑,并尝试用简单的英语单词对话。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雅韵在语言交流上渐入佳境。“有一次,我们带她去玩具店,她很想买白雪公主的裙子,问我‘裙子’英文怎么说?我告诉她是‘dress’”,令李兆华意外的是,女儿一下子冲到黑人店员那里,脱口而出:“snowwhitedress”,随后让店员带着她去找到了那条裙子。

  雅韵很喜欢小狗。有一天,李兆华带着她去一位定居在美国的朋友家做客,“她家有一条狗,只听得懂英语,为了和狗一起玩,女儿开始学着用英语给狗下指令,可爱的模样让大家忍俊不禁”。

  纽约巴士上学轻声说话

  除了语言方面,初到美国的这一家子还有更多体验。“饮食就很不一样,从坐上去美国的飞机,几乎所有喝的水都是冰的;我们去哈佛大学参观,在校园旁边的一个小店里吃中饭,店员向我们推荐了一个最受食客欢迎的汉堡,但是里面夹着生的蔬菜,还有一大片牛肉是淡的……别说孩子,我们都吃不惯”,为了照顾到孩子的胃口和口味,李兆华每天至少在家做一顿饭,外出时也尽量找中餐馆。

  平日里雅韵的“大嗓门”也需要慢慢调整。“我们在美国坐巴士,车厢里有几十个人,但几乎听不到一点声音,而女儿有时候一激动声音就会响起来”,每到这时,李兆华就会贴在女儿耳边上轻声提醒:“你看,旁边有人说得那么响吗?”

  巴士内外,美国人的公共秩序意识让他们叹服。“我们在纽约等待回程巴士,排队人群中有一个坐着轮椅的残疾人,车上原本有机器能把这辆轮椅抬上车,固定在某个位置,但是当天那辆巴士上的机器突然放下后无法收起,导致车没法开,所有人在大太阳下等了30分钟,但没人抱怨。等再次上车时,司机仍放下机器,让那位残疾人先上车,之后大家默默地按顺序排队”。

  去美国已有一个多月,雅韵在体验全新生活时,也开始想家了。前几天,她常一遍又一遍地唱着《虫儿飞》,她告诉妈妈:“我想念中国,想念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们了。”“这也是生活的另一种体验,每个在异乡的人都会想家。”李兆华说,自己几天前去纽约看望一位中学同学,“她在那里呆了十余年,我们纽约之行的住宿、行程安排都是她帮忙推荐的,在我们临走之前的那晚,她陪着我们走了好几个街区,她说之所以选择住在纽约的曼哈顿是因为这儿最像上海!”

  [家长观点]

  这将是孩子生命中的亮点

  过这个“美国暑假”,李兆华预计一家人将花费将近10万元。不过,她觉得,这个付出是值得的。

  “我们学校之前有个学生,在一年级过后的暑假,去美国呆了两个月,回来后英语语感有了很大的提升,整个人也变得很有自信;在这次旅行中,我们也遇到一名上海的高中生,主动休学一年来美国读书,状态非常好”,这些都给了李兆华启发,“并不是说每个孩子只要去了国外,都会出现奇迹,但起码可能成为一个生命中的亮点和不一样的经历”。

  “有时候,行万里路可能真的胜过读万卷书。 ”李兆华表示,今后每个假期,她都会带女儿到更多,甚至更远的地方去。看着女儿睡梦中甜甜的笑,她继续说道:“那些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也许现在她还不懂,但肯定会藏在她的身体里,慢慢地显现出来”。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万里无云  评论于  2013-8-25 14:54:49
个人观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然可以,但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条件带孩子去美国住2个月的 ,这两个月所付出的的时间和金钱,是绝大部分家长都不能承受的!量力而行才是最主要的!
ぷ筱のご  评论于  2013-8-25 15:18:16
看过拿分走人
迷茫兔  评论于  2013-8-25 15:18:48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