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民工子女教育研讨会6日在沪开幕。会上发布的《上海民工子女教育蓝皮书》及相关调查显示:2012年,上海已对53.8万在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现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免费义务教育,每年估计有超过百亿元教育经费用于非沪籍生源孩子,且沪籍家长对学校招收外来子女就读接纳度也较高。但随着流入人口增多,教育资源配置拮据已成为严峻考验,到2015年,上海义务教育资源缺口预计高达上万个班级。 第六届全国民工子女教育研讨会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协办,主题为“城镇化和民工子女教育”。来自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西等省市的中小学校长和教育研究及行政人员等近百位嘉宾与会。 《上海民工子女教育蓝皮书》由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该校陶行知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策划和组织编撰。蓝皮书认为,上海的民工子女教育经历了由排斥到接纳、由歧视到公平、由无序到规范的发展过程,以短短数年时间成功解决了民工子女全面接受义务教育的难题,而且积极探索民工子女初中后在沪接受职业教育的新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根据统计,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连年剧增。2000年在上海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常住人口346.5万,其中农民工320余万;2010年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万,十年增长159%,平均每年增加约55万人。1990年仅有2.3%流动人口在上海生育,到2011年已攀高到58.8%。流动儿童规模则从2001年的28.6万人到2012年的53.8万人。 研讨会上还公布了2012年下半年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牵头,采用访谈、问卷和现场考察等方式,对上海市徐汇、杨浦、宝山、青浦、松江、奉贤、浦东等七个区展开的上海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根据调查,在上海,非沪籍学生及家庭整体处于社会弱势。其中,近三成来沪居住时间在5年以内的占28.3%,5—10年的占44.7%;近七成家长学历在初中及以下,有2个孩子的家庭占55.8%,3个或以上孩子的家庭占16.3%;23%的家长对孩子家庭作业辅导的次数为每周1—2天,有10.3%的家长从不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76.9%的随迁子女表示,通常与非沪籍同学交往。 报告显示,上海市民对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来沪就读接纳度较高。80%的沪籍家长表示“支持学校招收民工子女就读”,仅7.8%表示“不赞成孩子与民工子女学生交往”。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民工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冷锁金所做的另一项调查表明,初中毕业后在上海继续就读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主要期望,以白领和灰领为特点的职业是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后教育的学习意愿和职业取向。 “蓝皮书”显示,上海各区对外来务工人同子女教育不仅全部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而且均表现出以公办学校为主的特点。已建立起市、区两级ZF协同民办学校和社会中介机构于一体的民工子女教育治理模式,并涌现出一些区域性创新工作模式。 但上海民工子女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由于适龄儿童新一轮入学高峰来临与外来人口大量导入叠加,教育资源配置极为紧缺。据估计,到2015年,上海常住居民和外来人口相加,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将达57.4万人,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将达93.4万人,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将达61.2万多人。这样,学前教育阶段需配置19150个班级(以每班30人为计),目前尚缺9300多个班级;小学阶段需配置班级约23330个(以每班40人为计)或18670个(以每班50人为计),目前缺口分别达8100或4660多个班级;初中阶段约需13600个班级,缺口将达3100多个班级。这种资源紧缺状况在相当长时期内将成常态。 此外,民工子女就读还存在师资缺乏、教师学历水平偏低和家校协同教育较差等问题。据介绍,上海纳入ZF管理民办学校的师生比介于1︰15—1︰24之间,男女教师比为3:7甚至1:9;非沪籍教师占了80%以上且以大专生为主,还有部分的中专生或高中生。 《蓝皮书》指出,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和新型城镇化加速,“民工潮”或会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将是一线城市始终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如何协调教育、人社、公安等部门,建立有效机制、营造人际氛围来化解文化冲突,发挥学校教育正能量,消除“农村人”和“都市人”彼此间的心理隔阂,淡化户籍意识,强化居民意识,或许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