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今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连续多场的招生咨询会,让赶场的家长和考生尽显焦虑。而让人担心的是,高考填志愿以家长为主导,很可能会使得孩子今后的大学之路少了一些主动性。 大学底蕴多被忽视 5月4日,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20多所高校联合举行咨询会。有关部门在现场对考生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回答“您选择一所大学时更注重学校的哪些条件”时,占第一位的是“优势学科”,第二位是“专业”,考生对高校的“师资”“办学硬件条件”等因素基本忽略。 在回答“填报志愿时最希望了解高校的哪些情况”时,考生们最关心的是该校的“就业情况”,其次是“历年的录取分数线”,再后面则是“招生专业介绍”和“人才培养特色”,而对很能反映一所大学人文底蕴和社会价值的“校园文化”、“科研成果”等情况,大多数考生态度冷漠。 在回答“您选择专业主要是考虑哪些因素”时,排第一位的因素是“就业或职业发展”,“父母指导及期望”则是第二大重要因素,而“个人兴趣”则明显不及来自父母的影响重要。 在回答“大学毕业后希望进入哪些单位工作”时,排列顺序依次是“ZF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选择“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人极少。 考进大学并不“保险” 正是因为家长在指导孩子填报志愿时的“功利”,使得部分学生在入校后“水土不服”——以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自认为可以比高中“轻松许多”,导致了学习乏力、后劲不足等多种“后遗症”。 应该说,这种担忧事出有因。据麦可思研究院本月初发布的全国部分高校2012级本科新生适应性调查显示:在总计8959份有效样本中,本科新生遇到学习问题的比例为43%,高职高专新生遇到学习问题的比例为39%。而且研究还发现,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新生,遇到学习问题的比例为37%,低于通过自主招生、春季高考等其他途径录取的新生,这说明没有接受过普通高考的“洗礼”的学生,入校后遇到学习问题的比例会比较高。 对此,上海大学招办主任叶红说,该校实行的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按学习成绩再分专业的做法,迫使学生进了大学后仍须保持高昂的学习精神,事实证明,学生的后劲足了,连考试作弊的现象也基本消灭了。 小心填报避免偏差 恰是看到了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可能出现的偏差,日前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刘玉祥在出席由本报与上海教育电视台等举办的“2013年高考咨询大直播——我们一起填志愿”节目时,就如何填好高考志愿,总结出了三个“3”,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重视3本工具书 分别为《2013年上海高考指南》《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各专业录取人数及考分》以及将于5月上旬发到考生手中的《2013年专业目录》。 ■看清3项内容 即看清各院校专业的报考条件、看清院校招生简章、看清专业的课程与就业。 ■想明白3个问题 即填志愿前要想清楚,自己更重视高校还是专业,是否考虑过外省市高校,以及是否清楚考试期间遇到突发状况该怎么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