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  发表于 2013-5-6 13:50:45| 2534 次查看 | 2 条回复

现在大部分家长还停留在为孩子提前准备小学课程知识的阶段,“多识几个字,多会点加减法,多说几句英语……家长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在入学后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学习。”其实不然不少孩子进入小学后不适应,不是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是适应能力欠缺,表现为主动性和独立性差、任务意识低,结果就难以主动、独立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多与人接触和交流,他就能听到、看到、想到一些更加生动有趣的事物,从而大大激发他的想象力,这一点就比大量识字对写作文的帮助大得多。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孩子是“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从以游戏为主到以学习为主,他们将面对活动形式和环境、师生关系、教育方法等一系列变化。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比“填鸭”式的教学要更加容易帮助孩子渡过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家长不要单一地理解“幼小衔接”,这种“重知识、轻养成”的观念也存在偏差,幼小衔接重点还是做好四个过渡:“心理过渡,培养独立意识;物质过渡,不与同学攀比衣着;习惯过渡,我是小学生,要遵守学校纪律;能力过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心理过渡:

宝宝基本上在幼儿园没什么学习压力,做做游戏,上课的时间也很短,心里没有这么累,其实到了小学学习的时候,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所以小幼衔接主要做的是心理准备和综合素质准备,心理准备是让他对上小学不惧怕,上小学应该有一种兴奋感,有一种长大了的感觉。给家长的建议是首先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然后有一个综合素质的准备。

培养独立意识

幼升小的孩子在家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帮着做的,这样在进入校园以后很多事情自己不会做。所以,家长应该有目的的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家长只有一个要求:相信孩子,生活小事让孩子自己来。

像穿脱衣鞋、洗漱清洁、铺床叠被、整理文具、开关门窗、扫地擦桌、摆放碗筷等生活技能,都是入学前孩子应该做到的。当孩子在家长的鼓励、示范和协助下、最后独立完成时,“我长大了!”“我很能干!”这样的美好感觉会油然而生,因此,生活自理的训练也是孩子面对挑战、验证能力、得到肯定的过程,能充分激发孩子对自我的信心。

2、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可以让孩子有自主感,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告诉孩子,小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生活空间(床、抽屉、书柜和房间),他有自己安排的权利和义务。铺床、叠被、整理书桌、打扫房间,保持整洁是他的义务,而怎样装饰和摆设则是他的自由,家长可以提建议但不可干涉。

在时间安排上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权利,比如晚上睡觉前的游戏时间,在不影响正常休息的前提下,孩子可以自己安排活动内容,决定各项活动时间的长短和先后。只要孩子的安排合理,家长就应该予以尊重。

能力过渡

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往往会表现出学习不适应、社会性不适应和心理不适应,其中学习不适应最为明显,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困难,经常添字、漏字;书写困难,做作业拖拖拉拉;理解能力差,不能依照老师的指令听说读写等;社会性不适应主要表现为自控能力差,规则意识差,交往困难等;心理不适应源于幼儿园里有老师呵护,而到小学要逐渐自立。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应该是专注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所以幼小衔接的关键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能力的衔接,应该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入手。学习能力包括视觉专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还要加强孩子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

物质过渡

不和别的小朋友攀比,找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和别人比精神层次的而非是物质上的,培养小朋友自我价值观。

  所以上幼小衔接班还是有必要的,它可以提前让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等真正进入小学学习的时候,不会那么慌乱,反而会更有自信相对于没上过幼小衔接班的小朋友来说,所以它是可以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能力。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庚常顺pL  评论于  2013-7-20 01:42:50
看贴回帖是一个好习惯
好人平安  评论于  2013-7-20 19:18:26
来过看过留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