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miao  发表于 2011-7-9 16:55:34| 2119 次查看 | 2 条回复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学习是中小学生增长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习方法不当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初一新生感到数学好学,把学数学当成一种乐趣,真正做初中数学数学这三步进行阐述,为初一学生学好初中数学做好准备。  
一、学情分析  
1、生源状况  
不少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宽裕,家长本身的学历不高学识不丰,凡此种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欠佳,学习习惯不良,而且进入我校的新生基本上是择校考试被刷下来的学生,成绩不是很好。  
2、初一新生知识储备  
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势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但是在初中数已经扩大到有理数,出现了负数,并且学习了数轴和绝对值,而小学中的四则基本运算是学习新课的必备条件。另外小学中对图形的基本认识则是学习初中平面几何的基础条件。  
3、初一新生的思维特点  
(1)、思维缺乏灵活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不考虑条件的变化,以旧经验来解答新问题。如,学生知道“比多”用加法,“比少”用减法。当面对“弟弟有三本书,他比姐姐少两本,姐姐有几本书?”这一问题时,学生一看到“比少”两字不管题目中的内容和条件是什么,就采用减法去做。学生思维的这种惰性是与其知识经验狭窄,不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独立思考分不开的。  
(2)、思维缺乏批判性。学生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的信任教师、家长所说所教的东西,年龄越小越明显。如经常听到他们说“这是老师讲的”,“这是妈妈说的”等。这种缺乏辨别的思维品质使得他们在学习数学时显得比较被动,不会创新、“举一反三”。  
二、教材编排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符号感、函数思想、统计意识、推理和证明意识、空间观念等。下面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进行介绍:  
1、“数与代数”  
在初中阶段,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与分式、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空间与图形”  
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学生将探索基本图形(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与掌握了一定的图形性质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3、“统计与概率”  
在“统计和概率”这部分,学生将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1)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量:极差、方差、标准差。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三、初中数学学习的建议  
从小学进入初中是学习阶段的一个重大转折。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初中学生正是处在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不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形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染上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激发思维、开发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1、  培养读书习惯  
这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初中学生已经具备阅读能力,但由于在小学学生以模仿为主的学习,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作练习集,仅在做作业时需要。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重视纠正自己的错误学习习惯,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正确思想,并注意总结如何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发现本节课内容中难懂之处,带着问题上课才会更有动力,注意力才会更集中。当然,在数学课本中也有内容较浅的章节,在预习中没有发现问题时就要听老师在讲课时与书中的不同之处或者老师所补充的课外知识。
    (2)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当天知识,养成复习的习惯。数学中有些定理、定义、概念的应用对于部分同学而言仅凭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是不能及时掌握的,需要一个反复操练和应用的过程,所以自己在课后要学会经常总结归纳学过知识,达到“温故知新”。  
2、培养课堂笔记习惯  
数学课堂上有时往往一节课的容量较大,对于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一知半解,这时如果课后没有具体的影像进行再巩固的过程,那么当天的知识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培养记笔记的习惯对于巩固所学新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记笔记也不是把老师写的、说的全部写下来,要学会有选择的吸收。如老师反复强调的、老师特意提高声音叙述的、用特殊符号标记的知识点等就是要记录的;某道例题当时没懂或者有疑问时可将起记录下来,课后请教老师同学。特别注意随时记下听课中的点滴体会及疑问。在“听”与“记”两个方面,听是基础,切莫只顾“记”而影响“听”。   
3、  培养动手实践习惯  
在苏科版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课堂实践活动。如“算二十四点”、“画三视图”、“制做轴对称图形”等。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动手实践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能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和理解。  
在动手实践中,能把书上的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能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能手脑并用,用实际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同学间相互交流实践结果,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4、  培养好的作业习惯   
数学作业是巩固数学知识、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有些同学视作业为负担和任务,课后只凭着课堂上的印象作答,解法单一;有的还字迹潦草、马虎粗心、格式不规范、甚至抄袭。这就错失了训练良机,严重地响了学习效果。应该正确认识做作业的目的性,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应包括:
   (1)、作业前看书的习惯。做作业前要认真阅读复习课文、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尽量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作业,而不是一味地抄袭例题。
   (2)、审题的习惯。读题后,先弄清题目是什么题型、它有什么条件、有哪些特点、一般用哪种思路解题等。
   (3)、独立作业的习惯。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完成,可向老师说明情况:如遇到难题不会做时,可暂时不做,等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弄懂以后独立完成。切不可为了应付任务而去抄袭。这样老师就不清楚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点,也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
   (4)、对错题进行再思考的习惯。不少同学不重视对错题进行再看、再思考,从而导致错误做法在头脑中形成定势。有的题目做错,老师订正过了,你还错,就是这个原因。常此下去,在新知识和做新作业中会出现更大的错误,为了巩固作业的成果,同学们在每次做新的作业之前,务必对前一天的作业进行反馈。对前面的错误进行总结。  
    此外,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从数学思想方法来看,教材中体现的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化思想;许多性质、运算律呈现时体现的从特殊对象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想;“有理数”中利用数轴研究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中体现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整式的加减”中类比数的运算,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上探求整式加减运算的法则和规律;“一元一次方程”中解方程的化归思想和程序化思想等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仅在初一教科书中,而且在后面其他各册书也都是带有一般性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崔仁腾的妈妈  评论于  2011-7-10 01:40:53
初中数字就那些套路
举一反三
熟练了就好
孩子,咱家不穷,鸭蛋就不要带回来了吧!
wufeinlp  评论于  2014-12-30 23:36:01
我家初中开始,方法一直没掌握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