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alei 于 2011-6-3 12:36 编辑
目前众多电视台竞相推出儿童选秀类节目,一时间不少煞有介事的“小大人”充斥了电视荧屏。然而,能从儿童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童星”寥寥,多成了成人观众的娱乐工具和电视台竞赛收视率的道具。
对此,许多读者纷纷来信或来电提出质疑。部分专家学者也指出:喧闹的儿童选秀节目排名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无论是排名靠前或靠后,商业化操作的选秀对孩子童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选秀,还是恶搞?
提及儿童选秀,去年蹿红网络的4岁半“失控姐”是被娱乐到极致的小孩子之一。4岁半的南京女孩莎莎,因其一段在电视节目中一再失控大哭的视频而迅速蹿红网络后,凭借着超高人气,随即又录制了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的两档综艺节目,情绪失控的视频再次走红网络。我们在与莎莎交流后发现,小女孩其实更爱笑,“失控”多因被电视台的人故意惊吓。
除了被娱乐、被恶搞外,许多参加电视选秀的小孩子穿着打扮成人化,言行举止也被教化得尽显成人社会的名利场。如某电视台一档少儿才艺节目,让一位5岁的小女孩穿上“性感露背装”学扭臀。接着主持人问小女孩,“幼儿园里有没有喜欢你的小男孩啊?”还问小女孩最喜欢什么?小女孩回答:珠宝。
心理专家熊汉中认为,目前许多电视台的儿童选秀节目多迎合大多数成年观众的收视喜好,掩盖了孩子的纯真天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成年人的言行举止。参加此类节目的小朋友,不但锻炼才艺的目的没能达到,就算真的成了小明星,也是“老气横秋”,无法维持真正鲜活的生命力。
现在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去参加电视台选秀节目,多是出于培养孩子才艺、增强小孩自信心的目的,并不知道电视台的商业化操作手段,对孩子童真的伤害。
5岁的女孩小婷(化名)自小学习乐器、演讲,一直是幼儿园的“艺术尖子”,某电视台举行儿童选秀节目后主动到该幼儿园海选,小婷顺利地脱颖而出。然而参加了一次节目录制后,她的家长坚决拒绝再参加。小婷的爷爷说:“电视台根本没有安排表演钢琴的环节,而是让孩子穿上什么玛丽莲·梦露的衣服,在台上乱扭。完全就是让孩子在电视上哗众取宠。” 社会学专家周孝正认为,儿童扮演与其年龄反差极大的成人时,更容易出现喜剧效果,但这种快乐却是建立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基础上的。小孩子是应该活在一个童话世界里的,而不是催生他们早熟。
选秀失败会给童年
留下不必要的阴影
目前,以小孩子为主角的电视综艺节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益智类节目,主要是让大人和小孩子一起回答小学课本中的常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让大人出丑”;另一类为访谈类节目,主要是让小孩子回答大人们提出的问题及展示才艺,其实就是“让小孩说真话”。然而从《不考不知道》《谁比谁聪明》《智在必得》《你能毕业吗》《五年级插班生》等这些节目别出心裁的名字,不难看出儿童选秀节目中充斥着竞争、排名比拼的气氛。
“孩子参加电视选秀节目是一场竞争性比赛,比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才艺,考的更是家长的努力。”一家长毛女士说,先不说上电视后要经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淘汰,在上电视前的选拔也是费尽心思。当看到女儿上电视第一轮便被淘汰了,她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心都碎了。孩子回到家更是大哭一场,性格也变得没有以前开朗,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发呆。
学前教育研究专家王海英认为,选秀是一场竞争性比赛,儿童选秀活动中筛选标准通常由成人来制定,儿童必须仔细揣摩成人意志,迎合成人趣味,竭尽所能地展现成人世界所认同的价值标准。虽然儿童选秀不像成人选秀那样竞争惨烈,但选秀失败所导致的挫败感仍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使其童年生活留下不必要的阴影。
儿童选秀节目切忌“收视率崇拜”
现在家长们对儿童选秀节目抱怨最多的是,一些综艺节目“唯收视率”,不惜以恐吓孩子失控作为娱乐的手段,不能不说已经丧失了娱乐的底线。
针对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包装”起来推向选秀场的行为,熊汉中认为,选秀在成人圈里,原本是一种营销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主办方和参选人都是通过这种活动,赢得人们的眼球,实现既赚人民币又出名的目的。然而这种方式不适用于心智并不成熟的儿童,媒体应少些报道,避免成为幼儿选秀的推手。而家长也应保持理性,遵循幼儿教育的科学规律,不能盲目跟风,不可过早让孩子接触社会上浮躁的风气。
由于各地电视台的收视率比拼压力,相关主管部门必须对儿童选秀节目加强约束,让选秀节目成为培养孩子才艺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舞台,相对于成年人的选秀,儿童选秀必须有一定的禁区。电视儿童选秀作为一种青少年才艺选拔的方式值得推广,但这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应由电视台仔细掂量把关,尤其是问题突出的“泛成人化”现象,需要坚决避免。
小宝门门都考了100分~~~喂,醒醒,枕头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