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  发表于 2011-5-10 12:17:01| 1933 次查看 | 1 条回复
    1、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生活的愿望,特别是劳动和学习活动的需要  同时,随着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增长,父母也会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儿童独立地担负某些简单的职责,如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等。开始要求儿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活动。但是,学龄前儿童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动,其知识经验还非常缺乏,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儿童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的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而游戏活动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也就推动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

  2、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
  他们一般不能给事物下抽象的定义,而只能下功用性的定义,例如:花是好看的,水果是好吃的,椅子是可以坐的东西等等。学前儿童也能掌握数的概念和进行计算,但是同样需要直观形象的不断支持和强化,否则就会有很大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学龄前儿童还是受外界印象的调节支配的,很容易受外界新颖事物的吸引而改变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目的、系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很差的。当然,在整个学前时期内,在教育影响下,这种特点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一般说来,从幼儿园中班开始,特别是到了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都在不断增长着,为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准备了重要条件。

  3、从这时期起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到了学前期,在教育影响下,行为的自觉性就慢慢发展起来,能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服从较远的目的,这就为形成儿童最初的个性倾向提供主要条件。这种最初的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会保留它的痕迹,因而在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应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让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3种行为危害儿童心理发育


  1、退缩性行为
  有些孩子聪明又健康,学习成绩也不错,唯一不好的就是畏缩,在人多的场合,他总是静坐在一旁,别人问话,他脸涨的通红,不答话,有时咬铅笔、吮手指,对旁人似乎没有什么兴趣。像这种情形,一般称为“退缩性行为”。有这样行为的孩子在团体中很容易被别人忘记其存在。产生退缩性行为的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与所受到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2、破坏性行为
  首先要分清什么是破坏性行为。孩子的某种行为从表面上看是破坏性的,但经分析,其目的很多却是建设性的。例如,孩子把闹钟拆开,想了解它是怎么响的;把彩色的玻璃镜砸开,想看看里面有没有花等。孩子就是通过这种貌似破坏的行为来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因此,这类行为是健康行为。但是,有少部分孩子经常故意打破学校或邻居的玻璃窗、灯泡。故意搞脏别人晾晒的衣服、床单等,以损坏他人的财物为乐,那就是破坏行为了。引起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原因各异,由敌对情绪引起报复、由不愉快情绪引起的发展、为了炫耀自己“能干”等都会导致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出现严重的破坏性行为时要注意及时进行心理咨询。

  3、性别倒错
  “性别倒错”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上的性别认同与生物学上的性别不吻合,即生物学上确定性别的男性或女性,却强烈地认为自己是个异性。具体来说,有这样一些表现:持续地向往穿着异性的服装;对异性感兴趣,不喜欢和同性在一起;长期认同异性,比如小男孩常告诉别人自己是小女孩。经常表现出异性的仪态、声调、姿势等,而且在外界压力下仍无法克服;经常不被同伴接受等。出现这种性别倒错,应及时带领孩子到专业医疗部门就诊。
echopan  评论于  2011-5-16 09:45:34
谢谢楼主分享了!!